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立大会暨“人的城镇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4-09-01 16:02:13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性。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而城市研究又是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多个领域。应对复杂问题和严峻挑战,促进城镇化和城市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政府部门决策,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正确的政策咨询。

为有效整合国内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城市相关领域的杰出研究专家和团队,建立起一个跨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和非正式沟通机制,加强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更好地为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咨询。吴良镛(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徐匡迪(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陈宗兴(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王伟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主席)、牛文元(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汪光焘(原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部长)共同决定:联合发起成立“中国城市百人论坛”。

在完成各项筹备工作后,2014年8月31日,“中国城市百人论坛”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报告厅举行成立大会暨“人的城镇化”研讨会。来自中央相关部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首批成员出席会议。


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首先发表致辞,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以“人的城镇化”为主题分别发表主旨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就论坛筹备情况及相关文件进行汇报说明,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晋保平宣布论坛成立。论坛成员围绕会议主题和论坛工作展开了深入交流,进行精彩演讲。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是一个公益性、松散型的多学科集成智库,论坛将通过组织年会、讲座、研讨会、调研和学术交流等展开活动。论坛定期召集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和特邀专家,就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举行年度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就城镇化、城市发展或经济、科技、社会、环境等重大理论及学术问题进行讲座;就国家重要政策和重大学术议题,以及论坛内部确定的问题,召开若干内部交流会,并在研讨基础上形成工作成果;应会员约请或由负责组织,独立或者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就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召开研讨会;在论坛、研讨和学术交流基础上,由秘书处负责组织相关的论坛成员,整理、撰写学术成果,以论坛的名义向国家决策部门提交重大政策建议和发表集体研究成果。论坛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依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由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提供具体服务。本次及未来会议都将采取圆桌形式,为来自不同领域的成员提供平等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最大限度发挥每位成员在论坛中的思想者作用,最大限度发挥论坛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智库作用。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 的决策机构是召集人委员会,论坛名誉主席由徐匡迪、陈宗兴担任,论坛主席由王伟光担任。论坛首批60名成员,分别涵盖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规划、地理、交通、工程等近10个领域的杰出人士。其中,“两院”院士9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6人。未来论坛成员将逐步扩大至百人,同时邀请部分外籍著名专家学者作为特邀成员。论坛旨在通过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杰出人才自觉汇聚,构筑新型思想交流平台和决策咨询渠道,为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与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咨询。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财经频道、中新社、凤凰财经、经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中国青年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日报、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经济导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营报、中国证券报、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法制晚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新京报、京华时报、中国城市报、中国房地产报、人民网、中国网千龙网;经济研究、财贸经济、财经、中国经济周刊、财经国家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环球人物、小康杂志等驻京50余家媒体单位出席会议。


附件一: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及组织机构

论坛名誉主席:徐匡迪 陈宗兴

论坛主席:王伟光

论坛召集委员会成员:吴良镛 徐匡迪 陈宗兴 王伟光 汪光焘 牛文元

论坛首批成员(60名)(按年龄排序):

吴良镛  张卓元  邹德慈  钱  易  郑杭生  徐匡迪  牛文元  陆大道  郑时龄  汪光焘  陈宗兴  范维澄  李善同  郝吉明  王伟光  周其仁  李  强  李  扬  毛其智  江  亿  王  战  郝寿义  仇保兴  裴长洪  翟振武  单霁翔  李晓江  肖金成  李培林 郑秉文  杨伟民  辜胜阻  蔡  昉  唐子来  范恒山  潘家华  崔  凯  谢立中  周大鸣  李  迅  史培军  王一鸣  高培勇  樊  杰  李国平  刘  志  倪  虹  叶裕民  杨开忠  杨保军  魏后凯  侯永志  董柞继  倪鹏飞  郑功成  张车伟  武廷海  陶  然  陆  铭  郑思齐

论坛秘书处

秘书长: 倪鹏飞(执行) 毛其智(联合)

成 员: 刘怡君  解慧珍

论坛成员构成的统计分析

从年龄结构看,老中青呈橄榄型排列。70岁及以上13人,60-69岁13人,50-59岁29人,50岁以下5人,其中40岁以下1人。

从职称结构看,以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学者为主,包括教授(或研究员)51人,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4人,高级工程师3人,研究馆员1人。院士(或学部委员)14人,包括工程院院士6人,科学院院士3人(其中两院院士1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6人。

从专业结构看,涵盖10个城市相关学科领域。包括经济学14人,管理学与政策9人,城市规划7人,社会学6人,环境科学5人,建设与工程5人,人口学3人,建筑学4人,地理学4人,房地产3人,人类学1人,城市文化1人。

从来源机构结构看,涵盖了国内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48人)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18人),并得到全国人大和政协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学术研究机构中,来自中国社科院12人,清华大学9人,北京大学5人,中国人民大学5人,中国科学院4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人,同济大学2人,中国工程院、故宫博物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各1人。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中,来自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1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3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人,国土资源部1人。

从区域结构看,以来自北京学者为主,包括北京54人,上海4人,广州、天津各1人。

表1:论坛成员的专业、年龄、职称、地域等结构

专业

人数

年龄

人数

院士

人数

经济学

13

40以下

1

工程

6

政策与管理

9

40-49

4

科学

3

社会学

6

50-59

29

两院院士

1

人口学

4

60-69

13

学部委员

6

环境科学

5

70-79

10

城市规划

9

80-89

2

公共安全

2

90以上

1

地理学

3

住房土地

4

职称

人数

来自区域

人数

建筑

4

教授(研究员)

51

北京

54

人类

1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4

上海

4

文化

1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3

广州

1

研究馆员

1

天津

1

表2:论坛成员的来源机构结构

机构

人数

机构

人数

全国人大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4

全国政协

2

清华大学

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3

北京大学

5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

1

中国人民大学

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3

同济大学

2

国土资源部

1

上海交通大学

1

故宫博物院

1

南开大学

1

中国科学院

4

中山大学

1

中国工程院

1

上海社会科学院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12

北京师范大学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2

附件二 中国网现场文字直播

  • 毛其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立大会暨“人的城镇化”研讨会现在开始。首先介绍一下与会嘉宾和媒体,首先介绍一下“百人论坛”的发起人,按年龄排序介绍:第一位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教授,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组长牛文元研究员,国际欧亚科学院秘书长、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教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陈宗兴;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王伟光教授。

    2014-08-31 08:41:56


  • 毛其智:

    下面按年龄介绍与会嘉宾: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研究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学院院士钱易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范维澄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江亿教授,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郑秉文研究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教授及高级工程师,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培林教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教授,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教授,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先生,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研究员,同济大学唐子来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谢立中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党委书记周大鸣教授,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及高级工程师李迅,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樊杰研究员,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土地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改革发展司倪虹司长,北京大学秘书长杨开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叶裕民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侯永志部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教授及城市规划师、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党委书记张车伟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与人事学院郑功成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城市规划中心主任方创琳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武庭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陶然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陆铭教授。清华大学建筑管理系副主任郑思齐教授,我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毛其智。

    2014-08-31 08:59:37


  • 毛其智:

    今天出席的媒体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财经频道、中新社、凤凰财经、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日报、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21世纪经济报等经济观察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经济导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营报、中国证券报、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育报、法制晚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新京报、京华时报、中国城市报、中国房地产报、人民网、中国网。还有中国经济周刊、财经国家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环球人物、经济研究、小康杂志等。特邀的嘉宾还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晋保平先生,另外,感谢优博集团对会议的赞助。优博集团董事长单大伟先生出席今天的会议,还要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对这次会议所给予的大力支持。下面会议正式开始,请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研究员致辞。

    2014-08-31 09:10:07


  • 王伟光:

    尊敬的吴先生、徐主席、陈主席,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利用周末,用这种形式举办“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暨“人的城镇化”研讨会,我代表论坛发起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成员,向放弃周末休息专门出席会议的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感谢。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中国特色新型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决策机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的重要性。当前,中国正在进行人类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聚集点,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力学多个领域。应对复杂问题和严峻挑战,促进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政府部门急需决策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咨询,但是一方面城市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存在着学科分割。另一方面,学术机构与研究单位之间的沟通也有待加强。“中国城市百人论坛”通过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的杰出人才自觉汇集,建立非正式的多学科集中智库,构筑新型思想交流平台和学术沟通渠道。可以为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与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引领。“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的首批成员都是来自于与城市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十个领域的杰出人士,有德高望重的学术巨博:九位院士、六位学部委员,有崭露头角的学术翘者,还有一批来自中央部委的领导,真可谓群贤毕至。未来正式成员将达到百人,同时将研究一些国际著名学科。由于每位成员都拥有强大的学术团队和学术资源,百人论坛也是近百个优秀学术团队汇集的论坛。各位同事,要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形式符合学社咨询制度,使百人论坛在国家决策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需要众志成城探索创新。

    2014-08-31 09:15:07


  • 王伟光:

    第一,仅仅探索百人论坛新型功能定位,充分利用论坛的高端性、思想性、综合性的开放特点和优势,整合国内外资源,提升论坛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对策分享的基本功能,开拓论坛的联合研究、集成创新、决策咨询的拓展功能。

    第二,大胆创新百人论坛新型交流机制,会聚来自不同领域富有思想的杰出人士,通过协同创新,集中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有价值的咨询建议是一个挑战,为此需要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论坛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机制。

    第三,选择重大课题,创新研究方法与交流形式,坚持问题导向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利用“百人论坛”整合国内外的平台和资源,采用多学科专家汇集制的方法,选择一些前瞻性、综合性、战略性、现实性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政策咨询。

    第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法规,在政治上,政治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经济上坚持公益性和奉献精神,在运行上坚守学术精神,遵守论坛章程,执行中央的规定。论坛尤其要避免形式主义,注重内容讲究时效和强调质量。

    各位同志,推进城镇化、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中国,是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作为城市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我们面临难得的机遇,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让我们以“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为平台、为纽带,共同为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奉献绵薄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挂靠单位将尽力支持百人论坛的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和所属单位要做好服务工作,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及论坛秘书组一定要为论坛和论坛专家做好具体的服务工作,这次会议也请了许多新闻界的朋友,希望你们能给“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持续的关注和支持。谢谢大家!


  • 2014-08-31 09:21:41


  • 毛其智:

    谢谢王院长的会议致辞,下面开始研讨会的主旨讲演。下面请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

    2014-08-31 09:28:36


  • 徐匡迪:

    同志们,我就开门见山进入主题了。什么是中国特色?人多是中国最大的特色。如果我们看一看中国人口的建设,在17世纪以前中国不超过1亿人口,面积已经是960万平方公里。但是在20世纪中国人口激增300%,到13亿人,这就是中国最大的特色,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多人,使得很多自然资源的短缺,城市的拥挤和生产要素的不足。城镇化是什么,城镇化是人就业、生活方式的转变,城镇化是人们从农业转向工业、服务业。

    十八大提出城镇的内涵和实质,归纳成五条,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是“四化”互动的城镇化,应该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关键是城乡统筹布局合理的城镇化,在中国要建设一批中小城市小城镇驱动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必须是绿色的、低碳的生态文明的城镇化,城镇化要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小城镇是中国城市化的基础,现在有2003个县,另外还有853个市辖区,过去这些都是县,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县域地区的经济生产占GDP的48%,大概一半,不可能想象我们的城镇化是北上广,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以中小就地为主。城镇化的总体空间格局我们帮国务院做过一个规划,大概是5611,5个城镇群大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另外长江中游地区和成渝地区,六个战略要地还包括昆明为中心的西南的,还包括西藏和新疆,尽管人口不多,但是对我们国家来说是战略要地,其他的还有很多的城市集群,城镇化的水平实际上是和非农产业比重同步提高,我们的城镇化不是让他们盲目的进城,必须要有就业,因此两者必须提高,必须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就是二产、三产。我们国家的城镇化过程中人口流动相对集中,6个省市流动人口接近90%,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86.8%,从农村进入城市的。流出地集中在6个省份,安徽、四川、河南、湖南、江西、贵州。有一个新的动向非常值得我们注意,2011年起省内流动开始超过省际流动,从2010年开始省内的流动已经达到52.9%,而跨省的流动降到47.1%,这和2010年以前,特别是和90年代完全不一样。

    2014-08-31 09:28:59


  • 徐匡迪:

    “90后”农民工进城定居意识特别强,我们叫新农民工,他们和“70后”农民工不一样,当时的老农民工进城主要是为了家里盖房,找老婆结婚,女的是为了嫁妆。现在大部分人不准备回去,尽可能的留在城市,他们留下来的主要障碍就是感到收入偏低。推进人的城镇化,主要的政策是两个方面,从城市来讲就是就业准入与保障,户籍管理改革,社会保障、住房,从农村来说就是农村的土地制度,包括缺钱农村土地制度,新型农村社区,自然村落占比很多,现代农业经营,联产承包到户逐渐向规模化、现代化,职业技术教育,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完全是为了考大学升学考试,如果考不上大学的就业就没有一技之长。社会融入的支持体系,推动人的城镇化的主要原则是自主原则,分类原则,大中小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严格控制人口,第三个是综合原则,城镇化过去30年快速发展,但是“千城一面”已经成为当下许多城市的现实,它不仅是物质空间形式的雷同,更说明了规则理念的精神干枯。我们必须保护特色的城镇和一些古村落,留住淡淡的乡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有浙江的乌镇,我们要信息化,建设智慧城市,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首先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互联互通的信息资源中心,能够做到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第二个建立电子服务平台。第三推动综合城市监控预警。

    新型的城镇化也牵涉到我们改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对公共服务及人的城镇化支持,从省内统筹开始,逐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与管理,全国性流转,从乡村到城市、到全国。谢谢大家。

    2014-08-31 09:35:41


  • 毛其智:

    下面请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2014-08-31 09:39:13


  • 杨伟民:

    尊敬的吴良镛院士,尊敬的徐匡迪主席,非常高兴参加“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暨“人的城镇化”大会,很有幸成为“百人论坛”的成员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研究城市化问题,我觉得在此之前城镇化问题还没有进入到中央政府决策日程上来,虽然有些文件也写几句城镇化的发展,但是基本上是没有落实。直到去年年底中央决定首次召开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标志着我们国家城镇化进入到中央决策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尽管如此,城镇化仍然有很多问题,很多认识还没有统一,在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化的问题,但是又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的这样一个形式下成立“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城镇化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的城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成立这样一个论坛就可以为中国的城镇化可持续地进行建言献策,为中央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去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有一个基本精神,对中国的城镇化要有耐心,中国的城镇化是伴随很多现代化的过程,不是说因为我们有个规划到2020年小康社会建成之日完成,也不是说有一个城镇化的规划,最近有一个户籍制度改革的方案。我个人看,农民工要真正实现市民化至少有三步,第一步就业转移到城镇,这一步是我们过去30年城镇化的模式,只进城就业,不进城定居。第二步就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让愿意和有能力落户的人拿到城市的户口,在城市落户,这一步在我们国家来说刚刚开始,在其他国家存在的。第三步推动清除各种制度和政策障碍,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这一步我们需要更长时间,特别是实现真正文化上的融合需要一代人,为什么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呢,中国的城镇化既有世界共同的规律,也有很多中国的特色,比如说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在其他国家还没有存在,对我们国家来讲是一个预警预测,但是由于积累了这么多年,再加上人口众多、规模巨大,现在一下还不过来,只能逐年还账。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些帐是有利息的,越积累越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解决。在这个意义上讲,农民工市民化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城镇化,单从城镇化的角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转移敬业这样的经济问题,已经是社会问题,也不是单纯的城乡问题,已经变成了区域问题。大家比较关注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现在的主要矛盾在高考制度,而不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如果允许农民工子弟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意味着降低流入地高考生进入优质大学,当然本地人是不愿意的,所以这是其中的障碍之一,看起来是城镇化,实际上是教育问题、区域问题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问题。大家注意到,十八大有句话是“努力实践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长久发展”,就是说我们要向这个方向去努力,但是一时很难做到。

    2014-08-31 09:39:26


  • 杨伟民:

    总之,中国的城镇化远比工业化复杂,这就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在座的专家加强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里面我也根据我的工作,简单的谈谈几个问题,希望大家一起研究。一是落户问题,过去农民工想落户但政策不让,现在户口制度准备改了,希望农民工落户了。据各种各样的调查,农民工不太愿意落户,原因是配套的体制机制改革不可能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就能统统解决的,所以不可能给农民一个可预见的、全面的分析,也就是说在城市里住哪儿,能不能获得平等的公租房,社会保障怎么办,医保、养老保险能不能无缝衔接。特别是承包地、宅基地、集体资产怎么办?是收回还是流转,如果可以流转是在本村流转还是跨地流转等等很多问题都没有明晰的政策和界限。二是布局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解决1亿人口的落户问题,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落户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我们转移的趋势是愿意进入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规划的愿望和实际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背后的原因,城镇化是一种经济现象,经济发展程度高就业吸纳能力强,公共服务好的往往是特大城市,而不是小城镇。这样经济发展布局和人口分布的要求不完全一样。三是土地问题,宏观来看,中国目前的建设用地足够实现中国的城镇化,加上各地规划的城市新城新区足够装下所有人,但是每个城镇都说我不用你,这个问题就是人到哪儿去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某一个城市的供给是有关部门根据行政区分配的,由于地就是钱,所以所有地区都要给一定量地指标,而且各地区规模不能差距太大,同一类型的城市,这样的话就带来了城镇化过程当中两方面的人民币失衡。一方面是总量上的失衡,另一方面是空间结构上的失衡,流入地人多地少,相对于流入的人来讲,地的供应是少的,导致地价和房价高。流入地人口很多,但是相反来说,城镇化必然有一些地区是流出的,不光是城乡之间的问题,流出地整个地方人流出了,但是地不能不给,结果房子建起来了,人没了。现在房地产积累了一些问题不能不说是和人地失衡有关。

    2014-08-31 09:42:52


  • 杨伟民:

    四是事权问题。城镇化很复杂,所以中央和地方要有分工,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很多事情很难确定,涉及到很多法律写的问题,比如教育、医疗、公共租房、社保、城市规划、新城、新区的批准,到底是中央事权还是地方事权。比如新城新区的批准,中央政府有关部门也批,许多地方政府也在批,导致新城新区地方泛滥,真正建设新城的地方没有建。而且新城的划批要和财力相匹配,中央主要依靠什么税来履职,省作为一个区域、市作为一个城市各自主要依靠哪些税务来履职,如果财力划分不清,城镇化的资金来源恐怕就难以持续保障,所以出现大家所说的地方政府债的风险问题。五是城市病问题,这也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情况,在城镇化刚刚进入50%左右这样的中级阶段,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城市病,中央为什么要提出京津冀协调发展,其中一个出发点就是要解决北京的城市病问题。如何破解中国的城市病还没有完全考虑清楚。比如到底是从控制人入手还是控制功能入手,表面上思想统一了,实际上还有很多问题。功能疏解到底疏解到哪里?若干个小城镇,还是相对集中梳理到一个地方,靠行政的办法疏解,特别是如何预防其他城市出现城市病。六是治理问题,城市治理和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治理不同,省长管的是一个区域,市长管的是一座城,说到北京的时候有不同的概念,说一个北京的时候说三种概念,一个是区域性的,一个是作为一个城的北京,有的时候把北京作为一个城市的规划区来说,包括房价等等这些都是不同的概念。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需要深入研究城市治理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企业也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其实已经提出了关于城市治理这样一个命题,比如说已经提出来不能再靠行政命令,搞城镇化率,得层层分解,要改变过去那种指标治理,我们国家过去是靠指标治理,把指标一分就完事了,考核治理,要改变这样的治理,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城市治理结构还是一篇大文章,就根据我的工作说一点体会,讲的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谢谢!

    2014-08-31 09:46:55


  • 毛其智:

    谢谢杨伟民先生的讲演。第三位讲演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

    2014-08-31 09:50:10


  • 蔡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早上好。今天这个论坛的主题“人的城镇化”定的非常好,城镇化是有助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城镇化,如何理解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是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今天想讲哪种城镇化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我们现在发现一个非常好的新的动向,我们无意中看到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产生一个互动,一个对话。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我们理解和我们现在要推行的是什么样的城镇化。最初我们看到中央政府提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地方政府很快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是一个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划拨土地的一个好机会,因此蠢蠢欲动。接下来中央又给了新的信息,我们讲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讲到农民工的市民化,讲到户籍制度的改革,地方政府就要重新来认识,当然很多地方还继续保持,想把城镇化变成一个建设的城镇化,必须考虑人如何城镇化,这时候提出了非常实在的问题。农民工的市民化是需要成本,而这个成本有些城市是承担不了的,比如说不同的城市算出来解决一个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有的需要10万,有的需要30万。接下来中央又有一个反馈,我们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到,探索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分担机制,还有一个新的说法,转移支付与农民工市民化的推进挂钩,这样的一个思路是表明了我们的改革尽管还没有看到实质性的推进,但是非常认真的在做准备。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需要的是人为中心的城镇化。

    2014-08-31 09:50:20


  • 蔡昉:

    最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关于中国的改革,国外舆论上也普遍在讲,改革和经济增长其实是一个互换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改革就要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一些经济增长,比如说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要对中国做一个国会报告,讲的比较全面,至少在短期内改革会使经济增长下滑,尽管这些改革都会在长期支持中国的经济增长,但是我们认为,有一些做法可能会在短期内是不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但是很多改革,比如说我们讨论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实是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改革红利,可以比较快的转化成经济增长的百分点。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我们形成改革的激励兼容。在中央、地方,在各个阶层、社会、个人、城市居民、农民工、企业等等这之间形成一个共同的改革激励,一块儿来推进,改革共识进一步加强,推进改革的决心也加强了。同时我们认识到改革是可以带来及时红利的话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改革方式推进改革。如果改革马上带来的是经济增长的下滑,我们就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合适,如果改革是总体上带来收益的,我们可以选择用这个收益从补偿一些在改革中有损失的一些当事人,因此我们可以产生一个成本的分担机制和改革收益的分享机制。

    中国经济增长开始出现减速,原因是什么?过去30多年我们高速的经济增长得益于人口红利。我们都知道劳动力的增长、人力资本的提高和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这些都是人口因素。但是60%、70%的经济增长来自于资本积累,那么它跟人口红利有什么关系?第一个是当处于下降的趋势,而且负担越来越轻的情况下,其实有利于我们更多的经济增长剩余转化成积累、储蓄,从而投资,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关系是,如果劳动力因素不是经济增长的制约,是无限供给的,因此你的资本不断投入,就不会遇到递减的现象。这两个因素可以实现高准确率、高基准率以及资本报酬较高,这两个因素支撑了过去30多年主要靠资本积累推动了经济增长。

    2014-08-31 09:55:29


  • 蔡昉:

    从过去这些年发生两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2004年我们第一次看到劳动力短缺。从沿海地区扩展到全国范围,到今天我们还知道,招工难一直是企业和地方政府最头疼的一件事,这是2004年到今天为止,而且工资不断上涨。过去这几年普通劳动力的工资上涨越来越快。二是2010年出现了显著性的转折。中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到2010年达到顶峰,在这之前已经发生了是绝对的减少,每年以几百万人的速度在绝对减少,这两个转折点合起来意味着中国今后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再利用传统的人口红利,不再有无限的供给劳动力,也不再有资本报酬递增的现象。因此我们综合考虑到劳动力短缺的制约因素,投资回报率,就是资本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以后,真实世界的投资回报率已经显著下降了,过去这些年非常明显。再有一个是生产率,如果劳动力转移速度没有那么快,和发达国家距离缩小了,继续提高的空间也在缩小,所有这些因素我们合并到一个增长的帐户都会得出和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已经显著下降。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之前,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大约是10%,我们真实的增长率大约也是10%。“十二五”平均7.6%。2012、2013年和今年的状况,过去是7.7%,今年是7.5%,大体和我们的预测一致。如果没有其他的变化,潜在增长率还再继续下降,到“十三五”期间大概降到6.2%。我们后边还会说,如何能够重新拾起我们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第一步应该认识到这样潜在增长力的下降是应该接受的,接下来再考虑如何创造改革红利。很多人不接受,认为我们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是需求冲击因素,西方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后复苏乏力,我们消费需求因为长期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仍然没有起来,因此投资率有所下降,很显然需求因素制约了经济增长。的确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因素,今年1—6月份中国的实际失业率已经在5%以上,比5%多一点。我们测算中国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这叫自然失业,自然失业率大概是4.1%,如果实际失业率是5.1%的话,就意味着我们多少还是有一个百分点的周期性事业现象。而周期性事业是由需求方的冲击造成的,因此我们也承认,更主要的是人口红利消失之后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在下降,这是供给方的优势。屏幕上图给出来的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中国一些主要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部出口中的份额与世界的份额相比较,你有没有优势。我们看到2004年以来比较优势明显下降,它下降就意味者你的经济增长的问题主要不是需求方的而是供给能力的下降。

    2014-08-31 09:58:06


  • 蔡昉:

    尽管说中国的潜在增长力下降了,我们要认识到真实的原因,围绕需求方面的刺激,我们应该通过改革创造新的红利,提高潜在增长率。我们做了几个模拟,如果按照现行的升率水平,改革按照过去的节奏推进的话,大家可以看到未来的潜在增长率是迅速下滑的,但是如果我们做了一些改革的假设,提高教育水平,农民工的市民化可以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政策调整,不同的改革假设可以有不同的未来的潜在增长率。也就是说,改革是可以显著提高潜在增长率,未来的速度准备要下降,我们也发展到这个阶段,要适应新常态,而这些改革包括提高劳动参与率,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现在已经53%、54%,但是按照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也有35%、36%,这两者之间的差其实就是农民工,农民工没有成为真正的市民,社会保障没有得到充分的提供。孩子的问题、教育的问题没有解决,因此劳动力供给是不稳定的,户籍制度改革可以提高劳动力的供给水平,劳动的参与率。同时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继续转移创造资源重新配置效率,还要基于生产力,同时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入学水平,适度的调整生育政策,提高生育率。我们可以看到,户籍制度改革和人的城镇化率是一个立竿见影、一石三鸟的改革政策。人的城镇化即通过改革转方式提高潜在增长率获得改革红利,同时还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改善民生,调整收入分配,也有助于平衡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消费需求比较稳定,这一部分成为我们宏观经济的稳定器,一方面稳定住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努力提高消费需求的比重,可以从需求方保证今后的经济增长根本持续,宏观经济更加稳定。尽管不是提高潜在增长率的因素,其实也是一种改革的红利。

    最后一点,当我们知道了农民工的市民化,人的城镇化可以带来总体上的改革收益。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新的改革方式,老的改革方式是帕累托改进,这个改进收益很明显,让一波人获益而没有受损,这种改进好,大家欢迎。我们肯定要触动一些即得利益,我们利用改革收益分摊改革成本,补偿改革中的受损者,在这里我的意思,我们推进人的城镇化,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应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分担改革的成本,分享改革的收益,谢谢大家!

    2014-08-31 10:03:02


  • 毛其智:

    谢谢蔡昉副院长的讲演,同时感谢三位主讲人非常精采而且简单明确的讲演。下面是秘书组就论坛筹备情况及相关文件进行汇报说明,在座的各位收里都有一些相关文件,下面请倪鹏飞教授做说明。

    2014-08-31 10:05:48


  • 倪鹏飞: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早上好,我受发起人的委托代表秘书组对筹备有关文件做一个说明。第一个是关于论坛的筹备,“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发起权是属于中科院的牛文元先生,去年牛文元应邀出席我们会议的时候提出介于当前的形势还有必要成立一个多学科决策思想交流的论坛,认为我们兵强马壮,应该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建议向王院长汇报,请院长支持,最好能领导。后来我有机会向王院长做了汇报,院长也认为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事情。得到这个意见之后和牛教授和、、毛先生进行商讨。牛教授的建议,第一步请德高望重的领导和学者进行发起,我们分头向吴先生、陈主席、汪主席、徐主席进行了汇报,他们都非常重视和支持。尤其是在今年的3月4日王院长去中国工程院拜会了徐匡迪主席,考虑确定了一些成立论坛的重要问题。同时,我们整理了“百人论坛”成员的名单和相关资料。由于发起人都特别支持,发起人会议召开也非常及时,时间是在7月2日,在会议上针对章程的草案、机构、成员名单、成立大会时间、开会主题,都进行了讨论和决定。谢谢诸位的支持和重视,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这项工作就顺利完成了。

    按照这个顺利来邀请了60多位,最后落实60位,同意率是90%,有个别的不太了解情况,第一次没有同意。还有一些积极性不是太高,我们考虑这个论坛应该是大家积极参与的,所以就没有特别勉强,第一批的60个人的名单大概是这样的。成立大会确定8月1日,从今天到会的情况看特别感谢大家,大家都非常忙,除了有特别的公务以及出国以外,成员都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成员超过2/3,有44位。

    2014-08-31 10:06:07


  • 倪鹏飞:

    关于章程草案,章程草案7月2日发起人会议讨论会提出意见之后我们进行了修改,大家可以在草案上认为有不妥的地方,有修改的地方进一步修改。关于章程的草案的考虑和起草,有一项原则性的问题向大家作个汇报,其实就是推进了章程或者是百人论谈究竟有哪些关键的方向。功能定位是论坛的首要问题,一般的论坛主要是思想交流,这个论坛发起人希望成为一个高端化、开放性、学术性的新形式,我们怎么样大胆创新,请诸位提出意见。第二个成员的构成是论坛的核心问题,发起人应该希望论坛高端化、国际化、多元化、可持续的。为了确保质量,章程提出了第一批60人,以后逐步增加,也是希望未来吸收新成员的责任由在座的第一批的成员来做。第二个是为了确保多样性章程提出了吸收多个学科,目前是吸收近10个学科,目前的学科单位和地区间的结构不太平衡,还有一些单位没有被邀请,大家可以推荐。第三个是为了保持可持续性,专门提出了在成员年龄上形成大量型的结构。首批成员年轻的不太多。第四是时间比较仓促,没有来得及邀请华裔华侨以及外籍的成员。我记得发起人会议特别希望我们这个论坛是一个国际性的会议。第五个是成员应该有一个进入退出的制度,但是没有具体的规定。每一个专家的文件袋里都有成员推荐表,大家可以写一下,有熟悉的比较合适的。功能任务是论坛的基本问题,章程提出了几个重要方面,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每年一次的年会,年会的时间发起人当时讨论了,每年下半年中央的会比较多,有关的论坛的其他运行机制、成果形式请大家讨论,每位专家的文件袋里都有建议表,大家填一下。资金问题也是论坛的关键问题,这也是发起人特别重视的,关于学会在经济方面出现问题,发起人对这个问题特别重视。根据简朴办会、办事、办论坛的原则,目前开会最好是采取一次性合作的方式,这是徐主席确定的关键性建议,我们希望未来成立一个基金,一个是有稳定的来源,不会受资金问题的困扰,基金管理比较规范,能够保障健康运营。希望在座的各位给予支持,本次会议是优博集团的支持,论坛机构是重要的问题,有关论坛的组织机构讨论意见,以及目前社团管理的规定,我们考虑要提高论坛的层次,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涉及到论坛的各项工作,秘书处在咨询发起人的意见后,提出了关于论坛设置以及负责人的建议,这在大家的文件袋里有。

    2014-08-31 10:11:31


  • 倪鹏飞:

    召集人委员会,我们讲的原来的发起人变成召集人,他们要成立一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是决策性的。我们这个层次比较高,涉及很多学科,我们认为召集人委员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我也表态,我们秘书组一定切实遵循章程和有关制度,做好我们自己研究工作的同时,不遗余力的为论坛的每一位成员做好服务,请在座的各位给予支持,不好的地方请原谅。这一次大家都非常支持,我们进行的很顺利。在论坛下面设立几个小组,我们还设立了一个Logo,这是论坛的形象问题,有几个含义:左半圆第一个是英文字母CUF,第二个是左半圆是天,右半圆地,合在一起是天地人的合意,第三个小半圆和中英文合在一起是100,那两个弧线是用点,点就代表在座的诸位。这两个弧线还可以理解为两个开放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城市,很多点表示我们是众志成城。有关章程表述的技术性问题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修改。第三个是关于未来一年的工作,事先没有打算对未来的工作进行明确的方案,是想请大家讨论,讨论以后再综合大家的意见形成一个简单的方向,再向大家汇报。总体上我们认为,我们这个论坛问题导向,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负责的进行研究和讨论,形成真正高端的成果,我们是一个给中央咨询的单位,这个途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党组织直达决策部门,关键是我们要怎么样搞出高端的有价值的成果。在座的每位成员的文件袋里有关于未来一年活动和研究选择的建议,也请大家参考。

    中国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相互在一起切磋交流,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我们也是一个多学科的交流、相聚,希望我们能够在历史上流传下一段佳话。今年我们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和责任,让我们众志成城,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为“两个百年”的中国梦书写精彩和传奇。

    2014-08-31 10:14:33


  • 毛其智:

    谢谢秘书组的介绍。下面就是大会讨论,在座的各位对刚才秘书组的介绍有什么意见,可以随意发表。

    2014-08-31 10:16:06


  • 肖金成:

    对于“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的成立,我个人是热烈欢迎,也是欢呼中国城市个人论坛的成立。在我们的研究和讨论当中,发现城镇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认识问题,因为城市化先做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者的关注,各路学者聚集到一块儿,认识上差异比较大,比如人的城镇化,作为我个人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城镇化本来就是人的城镇化,为什么要把前面加个定语,实际上就是解决这个认识问题,很多人理解城镇化、城市化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说有必要前面加个人的城镇化。过去我也认为城镇化没有什么新型和老型的区分。因为城镇化就是一个含义,就是农村的人口随着工业化向城市和城镇转移的过程,这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后来发现是一个问题,加个新型是必要的,这本来不是问题,怎么到我们这里就成了问题。低碳经济的原则,每次都要加一个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这就是认识不同。

    本来农民工我一直不认同这个概念,因为农民就是农民,工人就是工人,怎么就出来一个农民工,后来我发现用农民工可以概括2亿多人,3个字概括2亿多人,后来十八大报告讲农业转移人口,我觉得这个不错,避免农民工的歧异,所谓农业转移人口就是农民工,农业转移人口比农民工多了三个字,每次印刷文件的时候多印刷三个字,不这样讲就不准确。农村转移人口,比如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这些要不要城镇化,要不要转移出来,让农民工长期两地分居,赚钱回家盖房子一年住不了几天,这些都是认识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讨论,有必要沟通,有必要交流。第二个是利益问题,现在城镇化存在利益问题,比如中央和地方利益谁拿钱。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利益如何协调,第三个是东部、中部、西部区域之间,因为很多跨省、跨区域流动的,这些人的利益是不同的,如何处理,利益关系也是城镇化要研究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体制问题,户籍制度,比如财政体制,很多问题利益上都是财政体制不合理造成的。很多大城市要拼命的发展工业,北京也想发展工业,这是因为财政体制的问题。我觉得三大问题,我觉得我们城市的百人论坛能够在这平台上深入讨论解决,我个人关注四大问题,也在不断研究和讨论。第一,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现在有的人说城镇化需要的资金是天文数字,我说这是吓唬总理,需要很多钱,钱从哪里来?没有办法,城镇化最好不要慢慢或者是慢慢搞。我个人认为需要很多钱,但不是没有钱。第二,人往哪里去。从农村出来了,到大城市、中小城市还是到小城镇。第三,耕地怎么保,这是大家很担忧的问题,耕地问题,十八亿亩红线的问题。第四,城市怎么建。这四大问题我觉得是城镇化过程中要逐步得到解决。

    2014-08-31 10:16:20


  • 吴良镛:

    几位的报告非常好。我认为“百人论坛”非常有必要,中国的城镇化过程,这个城镇化可以是国家的课题,也是多专业、多门类专业的课题,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大科学的工程、大人文工程、大艺术工程。刚才各位也讲到城镇化也存在人文,文化的发展,包括中央提出的文化复兴。我因为身体原因需要提前退会,但是我要做一个广告,就是正在北京中央美术馆有一个展览,展览叫“人居意境”(音)就是跟我们这个题目密切相关,所以也可以叫“城市百人论坛”的一个小论坛,在那里有环境艺术、人文艺术提出来。谢谢。

    2014-08-31 10:23:12


  • 钱易:

    我提三点具体的意见,第一个是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在我心目中觉得论坛不是一个组织,论坛是一个活动,要举办很多演讲。这个论坛有名字,有中心的宗旨,现在是把论坛作为一个组织。中间主要活动是演讲,还有研讨,还有做咨询等等,我希望考虑一下,是不是确切。我们讲的论坛是一个公益性松散型的学术论坛,从中文上通不通,论坛变成学术团体,再加上秘书长介绍的LOGO,有一个英文的翻译,英文翻译更不大通,Urbanist我可以理解成是所有城市人,还有就是100 Forum,是不是100场演讲以后我们就结束了。第二个是要“四化”一起,我们60个人的专业背景还不够,比如说工业化和工业的人才,现在工业怎么样绿色化,怎么样符合生态文明,这个在城市化的进程里非常重要,这个很缺少。第三个我们没有很好的突出城市化、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我赞成徐院长讲的跟人的城市化很有关系,城市化的目标一定要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建的是生态城市,我们现在面临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我们城市化的推进如果不注意的话,就是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一大祸首。就是我们想象的有高楼大厦、汽车、高铁,这个就叫城市化的话,那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这一点在我们整个分析讨论种声音不够响。

    2014-08-31 10:25:19


  • 陆铭:

    在所有出现中国为定语的地方是不是考虑加上世界两个字,现在目前整个章程的行文感觉我们讨论的问题面对的都是中国的问题,我觉得也是世界的问题,世界已经提供了很多关于世界研究的规律,我们不得不总结和学习。另外,我觉得通过今天总结出面临很多的问题,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进程提供了借鉴,是不是可以考虑在一些行文加上世界和中国一个定义。第二,针对第二条宗旨里讲到城镇化重大问题,我建议加上“科学规律”这四个字。

    2014-08-31 10:31:45


  • 李强:

    应该强调一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经济、社会、政治,还有生态环境角度,我觉得这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平台。

    2014-08-31 10:32:53


  • 毛其智:

    大家都对我们这个论坛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对它的发展有很多重要的期盼,就刚才筹备组所汇报的这些问题和章程是不是可以考虑原则上鼓掌同意,但是有很多文件应该在下一步的过程中再进一步完善,如果大家可以的话就请在座的鼓掌,原则上同意论坛的报告和相应的文件。

    (鼓掌同意)

    要宣布论坛成立还有一个揭牌仪式,挂靠中国社科院,依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这样一个状况,我想请我们的发起人和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常务副会长晋保平先生一起来揭牌。

    大家鼓掌,谢谢各位发起人也谢谢晋会长。我们这个会议上一部分就结束了。

    下面开始茶歇。

    2014-08-31 10:33:10


  • 中国网:

    茶歇。

    2014-08-31 10:34:45


  • 毛其智:

    在座各位都有简短的发言,刚才三位主旨讲演的时候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他们讲的都非常精炼。下面在座各位可以更广泛的就会议的主题,就论坛本身,就自己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各个方面的观点都可以进行简短的发言。

    2014-08-31 10:35:00


  • 辜胜阻:

    人的城镇化是要花钱,现在户籍改革,城市政府对户籍改革的积极性不高,因为是花钱的。地的城镇化是赚钱的,过去经济发展方式中,土地红利在城市建设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对地的城镇化特别感兴趣,对人的城镇化积极性不高,所以人的城镇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如果把人的城镇化和地的城镇化做一个比较我们会看到,过去30年城市的面积增长了9倍,但是城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大概只有2—3倍,地的城镇化大大快于人的城镇化。一个是花钱一个是赚钱。在人的城镇化,城镇化应该是三维转换,首先是地域的转移必须是农村到城市,第二职业的转换,从农业转到非农产业,一个安徽的保姆在北京打工实现了从农业到非农产业的转换,但是第三维转换没有变,没有从农民变成市民。

    为什么有农民工?大家觉得农民工这个概念不好,但是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好的概念?没有。所以人的城镇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和地的城镇化比较,两者是完全不同步的,还有非常大的代价,比如说城镇化是牺牲三代人的幸福,现在有6000万留守儿童,有四五千万留守老人,还有四五千万留守妇女,所以新型城镇化中就涉及到如何在中西部就地转移,这样就可以避免牺牲三代人的幸福,异地转移跨省是牺牲三代人的幸福,这种城镇化过程中代价非常大。现在一个是推进就地转移,一个是户籍改革。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除了户籍改革以外,按照新的人口管理,模式要创新。现在实行居住证制度,北上广这种地方不可能落户,落户的口子是非常小的。大量的人还是靠居住证,按照居住证政府把基本公共服务按照居住证配制到常住人口头上,这是非常关键的。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人口,人的代价,牺牲三代人幸福的巨大社会代价的城镇化必须通过新型城镇化得到改变。地方政府更看重的是地的城镇化,这个方面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大的。

    2014-08-31 10:45:06


  • 辜胜阻:

    在投资方面,在钱的问题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修改预算法,今天下午有可能通过,预算法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在地方政府举债、城市政府举债问题上会打开闸门。我们过去是限制持续赤字负债,地方政府绕道走,建立一个融资平台,通过融资平台负债,实际背后还是政府。现在城市化建设的投资问题上,按审计署审计的,我们现在是接近20万亿、18万亿,18万亿从总量上来看风险总体可控,但是有些县市负债率非常高,有很多地方超过100%,按国际标准都超过警戒线。现在一个很重要的财政部推进城镇化建设,就是希望搞PPP,公司合作的模式,伙伴关系的模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有些是盈利的,大量的是公益性的,我们在盈利这块,比如高速公路、收费公路这块提高PPP,但是更多的公益性还得要靠政府投。所以我们在花钱的问题上面,使城市政府、很多地方政府债台高筑,所以整个人、地、钱这三方面新型城镇化都要转变,我认为城镇化的要素不仅仅是人地城,我总结有五大要素,“人业钱地房”,“业”就是城市一定要有产业支撑,有些城市新区,把城市,把新城区的建设完全建立在单一的房地产基础上,出现很多鬼城,市民化一定要有稳定的就业,绝不是靠一纸户籍。最重要的是稳定就业,现在在户籍改革上有很多新生代的农民工百分之七八十的农民工说我愿意生活在大城市,工作在大城市,但是我不愿意放弃农村的户籍,因为农业户籍上现在宅基地、承包地、林地含金量已经很高了,另一个觉得就业不稳定,“业”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市民化有一种误区,盲目的户改相关的土地改革,拿走农民的土地,那是非常危险的。金融危机期间沿海有数以千万的人失业,外国人感到震惊的是中国社会会发生动荡,但是我们没有,就是因为农民解决土地,大不了不租地,没有形成大的动荡,所以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还有“房”,房子的问题不能是两个老鼠洞,一个老鼠洞,是农民工在村子的老房子没人住,成为老鼠住的地方,还有一个是农民工在城市,在地下室条件很差的出租房,所以也是老鼠住的地方。城镇化改革如何统筹这五大要素是改革的关键。

    2014-08-31 10:48:39


  • 汪光焘: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很赞成徐匡迪刚才的讲话,问题涉及的非常广泛。今天大家讨论宏观问题,我更关注中观问题,没有中观问题,宏观问题支撑不起来,我做了几张简单的图。我的讨论是各地城镇化水平的差异跟经济发展水平是什么样的关系?(图)这是张城镇化水平的图,北京、上海80多,西藏20多,全国是52点几。对比这几十年的增长都很大,但区域性差别也很大,经济增长关系也很大,我特别关心的结队增长,我也排了一个队,最终我排队是财政给GDP的增长,财政是真金白银,GDP是大家统计里所必有的数字,最后发现不对,总的趋势是对的。特别是一些历史户口延伸的问题有所解决,但是不完全对等。这里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辽宁,一个是广东。广东开发出来,最后城镇化率相当,但是这个城镇化率内涵很复杂,外来人口因素很复杂,辽宁的外来人口,人也不是广东的,但是出来的结果辽宁的人均财政收入要比广东高1200块,比例又很高,百分之十几,到底这两个问题怎么看,而且这个问题就反过来,我们看看城镇化率到底是什么概念,再讲对比两个城市,一个是这里写的内蒙跟黑龙江跟重庆的对比,实际上说明城镇化率是户籍制度的延伸,最典型的是我调查当年根河,城镇化率90几,结果人均产值不比江南的农村好,这就带来一个这种对比,给我们思考什么问题,而且这种增长跟变化都是有不同对成背景的,不是一个对称背景。

    对比这些数字的结果,各地多方位研究城镇化,不要去追求城镇化率,现在追求城镇化率的势头很强,这种势头的结果是什么?有的地方把地一征、户口一改,城镇化率提高了,就是这样。我认为当前各地要尽心的研究,真正按照富民的要求,积极发展的要求,解决关键问题的要求去处理什么问题而城镇化,我讲几个基本观点。现在的城镇化率是一个统计概念,这种统计国内外不一样,逐步以户籍制度为主的统计开始,国外一开始就没有户籍制度怎么对比。一直在就业岗位,国外编制规划是编制就业岗位,我们编制规划是编制人口数,这就是基本区别,而且这种区别在内地,我们中观层面上差异性也巨大,我举了山东的例子,大家现在关心城镇化率的根本问题,是不是给农村问题给予了足够重视,是不是给新农村问题足够重视,我们重视城市问题是必然的,要注意“进”,也要注意“出”,到60%的时候还有几亿人没有出。当前讲的农村的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改善条件一定是城镇化本身的应有内涵,不然的话要分裂。

    2014-08-31 10:52:57


  • 汪光焘:

    以户籍为转变的问题很重要,但以户籍为转变和发展水平要仔细的研究,我觉得这个论坛是不是要更多的比较以及国内发生的问题怎么引导新型城镇化科学的发展,农业为主体的安徽、江西的路子跟工业为主体的黑龙江、内蒙的路子,以及开放前沿为主体的广东的路子都不一样,而且区域内部的不协调性很大。广东发展很快,但是西南西北矛盾积累,看着城镇化率财政收入是不是这样的关系。现在要解决市民化问题是极其应当的,但解决市民化问题,我很赞同钱易同志讲的能源资源的关键背景,要注意以经济社会基本面来考虑,而不是就目前城镇化方式来考虑,在地方上可能这是一个突出的矛盾。

    制定城镇化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更主要的是人的流动是随着市场走的,哪一个农民是你带着他来的,两亿多农民出来是经济规律造成的还是原来的行政命令造成的,80年代我组织农民工到东北,正月十五去盖大庆的房子,盖职工住宅的改造。现在连建筑队伍都是以市场规律在走,寻找居住地点,寻找就业岗位,怎么深入用市场机制引导城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政府以什么方式引导,一定是产业,产业一定是可持续的。当前能够让大家把生活提高的稳定重量大问题,一个是完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互通,现在不能以房子为基准,应该流动,流动的可能现在在大城市,刚才徐主席讲的里面有,从现在开始出现农民工反流,中西部往东边流的趋势已经减缓,省内流动的趋势正在增加,如果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和公共服务教育的形成有所改进的话,那么我觉得城镇化的问题可能是比较有序的,比较符合自己情况的发展。所以从综观上讲,比较这么多省份的关系,有必要研究综观层面是最关键的,微观层面也要在综观层面的指导下,宏观层面肯定是国家的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和指导意见。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各位。

    2014-08-31 10:55:58


  • 周大鸣:

    我来自中山大学,是做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是做一些比较微观的研究,最底层的研究,主要是做村落、社区这一类的研究。我看城市化会看一个村落的生活方式怎么变过来,管理机制是怎么变过来的。我去看农民工,会去看农民工的输出地和输入地,去村落看,我研究的方法是这样的。通过这种研究提出两个比较大的命题,我们是不是存在一个文明的转型或者是文化的转型,过去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过去认为是根治在一个农业文明的基础上,既然人口的绝大多数向城市转变,我们是不是存在文明的转型或者是文化的转型,如果存在这样的转型城市化就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我是从城市的社区基层研究,我发现我们城市也在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过去是一个地域性的城市,以某一个地域或者是以某一个方言为主体的人口构成的城市,所以跟地方的文化特色是相结合的。但是现在城市人口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某一个地域或者是以某一个方言群体为主体的城市人口在城市里面不再占有主体地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从地域性城市向移民城市的转变。这里面有两个根本问题,一是过去以地域性文化为主的城市,这种城市的文化如何传承,现在是多族群的城市的构成,我们过去讲少数民族,我们的民族区域自治,最根本的问题是假定我们人口是不变的,55个民族都存在,过去的那种管理的理念方式都是以某一中地域性的人口为中心,以汉族人口为中心的理念,现在是多族群了,我们城市管理者怎么样从理念上改变。当这个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又发生变化了,从过去移民的输出国现在变成移民进到中国,沿海大城市要有大量国外人口进入到中国,这是一个大命题,从一个地域性城市向移民城市发展面临很多问题。

    2014-08-31 11:11:06


  • 陶然:

    非常高兴有机会来这里跟大家交流。第一,这个论坛最后应该成为一个有效公共政策讨论以及辩论的场所,这是我们国家在改革政策决策机制里最缺乏的。我们的很多改革是在做文件,在编文件,有各个学者的意见,但是这些学者没有进行有效的辩论,这个改革的政策会面面俱到,但是没有重点,没有政治相互矛盾,改革不是这么改的,如果不能进行全社会的评论,至少要进行专家内部学者的辩论。对很多问题本质上还是有不同意见的,我们现在提出来户籍改革方案,要限制特大城市发展,放开中小城镇,其实大城市已经有很多流动人口进去了,如果要强行赶要付出很大的经济和社会代价。我们去看很多国家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人口居住密度非常高,不存在交通居住的问题。大城市控制首先是需要讨论的问题,而且能源更集约利用,中小城镇要放开,沿海的中小城镇早就已经实行了限制,未来流动人口进去的积分制,中央说放开中小城镇,又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内地的中小城市已经放开了,没有人去。刚才李院长讲了有些地方有人去,大部分人还是往东部流。最后改革的结果是反改革的,大城市不让进,让进去的又提供不了就业,这样的改革有什么意义。

    2014-08-31 11:13:04


  • 陶然:

    举个例子,土地制度改革,、实际上是城镇化改革的一个关键。我们现在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中央提出来要建设统一的城乡用地市场,但是你现在看我们各地政府的政策告诉大家,我们现在要让农村的经营性建设用地落实,这些改革的意义为零,因为我们农村集体性经济建设用地,如果仅仅是搞工业的话根本竞争不过工业开发区的价格,都是零地价负低价。如果你不允许经济用地进入商租用地领域,光进行工业开发,这个意义为零,如果直接进入商租用地领域,很多城市的房地产泡沫会崩了,如果不放开后天崩。改革上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有房地产泡沫是因为限制集体经济入市,但是一旦已经形成泡沫放开就会崩,这样时候会有很多策略的问题,具体怎么放开。我个人的意见是放开城中村农民在给政府缴纳一部分税的情况下,合法的给农民工盖出租房,10年内只能出租不能出让,这个改革是需要策略,是需要讨论的,这样能够拉动增长,降低房价,避免崩盘。这里面很多政策性问题希望我们论坛成为一个好的交流、沟通、寻求真理,帮助政府出政策建议的一个改革的过程,我对现在出来的一系列的方案有很大的意见,这样的改革很可能是以改革之名,让我们新型城镇化的模式没法建立起来。

    2014-08-31 11:14:37


  • 唐子来:

    中国现在城镇化一个关键问题跟我们国家发展的问题是一样的,我们传统的城镇化,城镇化里面的关键问题是经济发展没有支付应有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我们今天上午谈的人的城镇化,我们没有支付人的发展的社会成本,我们没有为劳动力的再生产支付合理的成本。比如我们的农民工,农民工应该要进城,为农民工的发展支付社会成本。钱易院士谈的环境问题,我们经济发展没有支付环境成本。过去30年以来中国发展速度之所以那么快,除了起点低,其次是因为我们没有支付成本,我一直说杯子现象,世界平均价格8块,中国制造的6块,因为一块环境成本没有支付,一块社会成本没有支付,所以我们占领了全球市场,现在30年了,环境成本越来越高,我们已经活不下去了,所有的环境都被污染了,社会成本也越来越高了,所有的警察已经带枪了,有利息的,总有一天要支付。今天所谓的新型城镇化相当于传统的城市化,我们可以谈很多微观问题、综观问题,但最最核心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要支付外部成本、环境成本跟社会成本。建议:这个论坛很好也很高兴参加这样的活动,大家都很忙,每年就这一次,也很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可以建一个好的网站,比如说英国有一个智库叫做GWC(音),它的成员在世界各地,他们不碰头,但是他们所有的观点,所有的研究成果,所有的交流都在网站上,论文已经出到400多,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研究团队,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研究成果上挂到我们城市百人论坛这个网站上,我们可以发表成果,我们可以讨论,我们可以争论争辩,这样社会影响很大,网站的点击率非常高,远远超过媒体今天采访这样一个范围。而且有些成果如果写成英文的话在世界上都有影响,不光是中国人要点击我们的网站,全世界都要点击,到那一天我们“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真正成为一个研讨的中心,谢谢。

    2014-08-31 11:24:08


  • 范维澄:

    城镇化过程当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简单的讲,一个是公共安全在国内了解目前的形式,重点在城市,第一位要保护的就是人本身。作为一个城市来讲,我们认为有三个要素,一个是人,一个是各种形式的物,第三个就是社会运行的这样一个系统,这三个要素在突发事件作用下,突发事件可以是城市三个系统本身产生的,也可以是来自外界的自然灾害或者外部的恐怖袭击,这样就会带来城市三个要素的损害,损失大的话有可能造成社会危机,在我们国家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应该有一个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的考虑。一个是规划阶段,一个是建设阶段,一个是城市运行阶段,城市再发展阶段,包括了城中村的改造和城市向外延城乡结合的发展。有些大城市的城中村已经酝酿了不少公共安全的问题,有的已经爆发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城市发展的全周期当中来重视公共安全问题,希望我们论坛在重视人的城镇化的过程当中把人在城镇化过程当中的安全也作为一个议题直接考虑。

    2014-08-31 11:26:27


  • 潘家华:

    我们这样一个“城市百人论坛”应该是一个平台,这样一个新建的平台能够为我们中国的城镇化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也可以为社会提供很好的服务。作为我们社科院的一员,作为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希望向大家学习,为大家提供一些服务。大家刚才讲了城市发展中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其中也涉及到一些生态文明的问题,这个根源确实存在在文明转型,把生态文明狭义化是一种资源保护环境成本,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文明是一整套社会文化生产生活消费方式,还有这样一种体制机制的法制规范的一整套体系的总和。

    现在工业文明的这样一种范式或者社会工业文明的形态,它的理论基础就是一种效用。经济学这样一种效用很简单,如果有效用的话变得很有价值,没有效用是没有价值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外部性这样的环境成本,我们对自然不尊重,就是因为我们工业文明这样一种功利主义的效用理论。这是最根本的,我们要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如果在这样的基础上不加以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一系列是不可能改变过来的。我们大家都知道都是一种目标函数,利润最大化、财富最大化,我们现在城市为什么是属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就是这样一种目标函数,非常明确,有利润、利益、财富。人对城市来讲成为了一种包袱,没有考虑到人才是真正财富。目标函数就非常明确,就是一种利润的最大化,工业文明这样一种机制大家都赞赏这样一种市场机制,应该是对的,竞争创新。这样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是竞争机制,这样的竞争机制就是分配机制,谁有权利,有竞争优势,就可以在我们现在这样规范制度不是特别健全的情况下去侵占。我们现在之所以对一部分弱视群体,对农民利益的侵占,实际上还是权利的不匹配、不均等。我们说这种理论支撑,工业文明之所以有这样一种统治地位就在于有这样的能源支撑基础。如果是一种文明转型的话,化石能源也就是在工业文明过程中,西方有学者说工业文明就是100年时间,到2035年前后应该是属于消失,原因很简单,是化石能源的消耗殆尽。我们现在如果文明转型的话,肯定也要消除这种方面。有这样一些文明,不仅仅生态文明,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这样一种简单的环境保护,这样一种资源的消耗,实际上很多是体现在我们更基本,更根本的一些方面。

    2014-08-31 11:27:43


  • 潘家华:

    今天上午杨伟民同志提到,这样一种城市病的治理,人地失衡这样的问题,这就是利益导向问题,如果说我们所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都集中在首都、省会成事不可能有这样均衡的城市布局。武汉属于全国高校在校生最多的,超过120万,这只是属于学生,包括这样一些研究生、博士后这样一些教职员工,应该超过200万。美国加州有10个分校,都分散在加州的各个地方。如果不加入这样一些功能疏解,不进行这样一种空间匹配,那么我们所有的城市规划、空间布局将来就成为一句空话。在三线建设的时候,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很多功能的疏解是一种行政色彩的话,那么也要看到我们现在在自上而下的社会里,如果没有行政力量的推动,我们这样一些资源是不可能真正的疏解出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可能需要有一定的行政力量的推动。我们现在讲城镇化,城镇化还有一个镇的概念在里面,镇的概念实际上是农村。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人说我们中国的城市跟欧美没有多大差别,中国发展最大的短板和差距就在农村,如果我们把农村能够真正的发展起来,那么农村的社会服务,农村的基础设施能够与我们城市有相同的水平,中国的城镇化和中国的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这样一种我们所期待的现代化。刚才又讲到生态文明,如果生态红线存在能力这样一种软性约束,一种利益导向,利润最大化,财富最大化,忽略这样一些刚性约束,我们所有的就不可能真正把生态红线还有自然资源资产的平衡能够真正提到议事日程。现在应该提到生态文明转型的高度考虑我们的城镇化。

    2014-08-31 11:32:28


  • 樊杰:

    我阐述三个看法:一是城镇化虽然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是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不能和现代化简单的划等号。从国际经验和教训可以看出,城镇化还有一种不健康城镇化的方式,可以把城镇化水平做得很虚高,但实际城镇化的质量和人民体会到城镇化的速度有较大的反差。因此不能简单的把城市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划等号。政策含义就是我们一定要在决策层这个层面上,从过去GDP至上的主义,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规划中又转成城市化水平至上的这样一个发展战略的误导。二是作为一个论坛非常赞同陆教授谈到的我们不仅要讨论问题,更主要的是讨论规律,我们应该基于学术对一个发展规律客观的认知城镇化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既然是学术探讨,我也非常赞同陶教授说的,一定要有一个辩论的氛围,在辩论过程中才能使一些复杂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才能够为政策提供一个客观的和相对合理的政策稳定。避免过去在政府层人为的造福运动繁衍到学术界或者是论坛上,成为歪曲或者错误的判断城镇化的合理进程提出的一些偏见。三是谈到了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我们从狭义的角度谈的更多,更多的集中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农民工市民化,一个是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实际上人的城镇化应该不能在国家的战略和未来城镇化的规划当中狭义去做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应该把丰富的内涵和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的核心问题结合起来,我觉得市场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关键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如何使我们的城镇城市化过程中的管理层确实和城镇化这个过程相匹配,相符合,确实在文明程度上,在管理素质层面上,在认知水平层面上,在科学理念的层面上,通过城镇化有个提升。第二个方面就是在人居环境的改善上,不能因为城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人居环境质量其实在下降的,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考虑中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镇化的模式要和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城镇化的过程一定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代价相符合。谢谢。

    2014-08-31 11:39:46


  • 杨开忠:

    前不久参加了一个会议,我重点讲的是中国城镇化模式的转型,讲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我今天想利用这个机会特别讲一讲我其中的两个重要观点,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这个含义是什么?社会学家有社会学界的理解,可能就是农民工的市民化,在我自己看来最关键的是要把城市化权交给城乡居民,所以习近平在城市化工作会议上特别说明,城市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户籍制度的改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设施制度的改革,能不能探索一种新的,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这种思路的一种设施的改革。我自己特别建议,在县以下探索建立自治市,由居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发起,来成立县下的自治市,只要达到一定财政自给条件,经过县人大讨论,或者是投票通过以后我们就可以承认这个市的设立,这是我的第一个建议,希望各位专家能够关心和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个大问题。第二个,我自己感觉现在我们的城市问题特别多,有的人叫城市病,病是怎么产生的,有的说城市大了,有的说城市小了,最重要的是城市管理制度出了问题,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谁来管理城市。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政治家或者说政客来管理城市,他们是按照自己的仕途来管城市,是按照政治标准来管,对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按照个人仕途的升迁或者政治的标准,去管理目标、管理城市的话,一定会出大问题,所以我自己想,我们可能要创新城市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探索实行这样一个城市职业经理人制度。我已经呼吁了六七年,大家都是在这个领域的重量级的专家和官员,借次机会特别呼吁。能够解决我们很多问题,现在基层官员拼仕途,往上走的可能性很小,进仕途这个小太窄,能不能有点前途,自己经营管理层搞的好,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过去在某一个县级市,以后被聘到地级市甚至更高一级的城市,你的市场覆盖你的待遇就更高一些,有了前途。能够真正的解决城市管理的外行,非专业化的管理,真正在城市管理里面迎接一种专业化、职业化的思维和方法,当然,我开个玩笑的说,有可能高校像北大、清华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开辟一个城市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市场,谢谢各位。

    2014-08-31 11:41:37


  • 江亿:

    强调一下新型城镇化里怎么发展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中国城镇化是什么意思,按照未来目标是70%人在城里,中国15亿人,这就是10亿人口,现在所谓的发达国家加起来就是10亿人口,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国家,他们目前粗点的数,全球能源一半是10亿人口消耗的,全球能源的一半是这10亿人口消耗的,全球的碳排放的40%是这10亿人口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资源很多都是一半以上的都是他们消耗的。这是目前现代化、城镇化,人类走到现在,是现状。现在中国再加10亿,按照它的模式就得把全世界现有的能源都用上,他占一半我们用一半,其他非洲什么的别用了,你们免了,碳排放翻番,一大批人在研究能源总量不能增长全球的,碳排放要下降,低一点,各种参数减少,不能多,再多地球又不对了,现在是超负荷运行了,这就是中国面临城镇化的约束,必须走一个跟现在西方国家,或者是现在发达国家,最后是模样不一样的城镇化。

    各位都在谈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除了过程也要说一下未来的蓝图,是不是该研究这个,不能光摸着石头过河,要看到目标是怎么样,把这事想明白了。到底该盖多少房子,中国的地比人家少,资源比人家少,现在在建未竣工的开工面积110几亿平米,等于1995年城镇总的建筑规模。原来说中国最后总量在600亿平米就差不多了,现在一乱未竣工的加上已有的就600亿,到不了2017年就到这个数了,还接着走,将来达到美国的水平,我们能不能撑得住?到底将来10亿人口在城里多少车,能不能撑得起?包括现在,稍微不留神就闹雾霾,城市拥堵,杭州是几大堵城,北京居然没排上,北京的水平太差,还堵的不够,杭州以前挺好的,现在居然成了大堵城了。未来那样的话到底怎么办,我们是畅想,除了想怎么城市化这个过程,也有必要研究一下蓝图,2049年,到底那个时候人在干什么,有多少房子多少车,经济活动怎么样,多少服务业,把这事说清楚了,这样才有一目标。这样的东西完全凭市场自由发展没准飘到哪儿去。所谓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基础,这个过程通过市场机制,把目标研究明白,再看这些政策机制摆在那里靠市场推动,会不会走到那个目标,说明我们的政策机制什么的有问题,再去调,调到一个合理的政策机制,使得最后在市场模式下能走到那个目标,这就是宏观设计规划跟市场机制,跟政策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些事要讨论一下。

    2014-08-31 11:44:07


  • 陆铭:

    有四个观点,第一,注重调研和对趋势的判断,把前提条件搞清楚。问农民工是否愿意留在城市,未来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我们区分一下,给定现在的制度必须面对的问题,还是未来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土地制度改了要面对的问题。第二,我们需要科学的理解地理这个因素的重要性,这涉及到我们未来城镇化对沿海地区重点推进,在内地城市重点推进,在大小城市重点推进。从中国政策角度来讲,主导的几方是希望通过政府的行政力量把大量的资源引入到中小城市和内地发展,其中包括钱、建设用地指标。我认为一个大国做区域的平衡发展动钱是需要的,钱是用来做公共服务还是做开发区,差异非常大。如果不把这个规律认识清楚,现在的现实是把大量的钱和指标投向内地,结果开发区遍地开花。地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的关系。如果你把中国分成东部、中部、西部来看,地的城镇化脱离人的城镇化的速度的情况严重程度是在西部最严重,中部其次,东部最轻,不能笼统地谈。地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的脱节,背后是市场力量政府干预方向脱节的问题。市场和政府市场和规划的关系,包括开发区和新城的建设,由于我们没有把城市发展背后的东西理解清楚,新城的建设,大量出现的是离原来的老城区拉开一段距离,在建的时候是低密度的建设,越是这样的建设,越是使得新城成为一个死城,而这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如果中国现在城市一级或者是省一级的地方政府负债占GDP当中的比重,内地总体来讲,穷的地方来讲,相对于GDP的规模更严重,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政府的规划和城市工业发展推进的方向和市场决定的方向相违背的结果。

    2014-08-31 11:47:21


  • 叶裕民:

    我讲两个建议:第一,建议百人论坛组成当中增加那些有学术底蕴的,有时代责任感的企业家,他们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对推进城市化非常有意义。第二,我们一年一次有点少,那个土地论坛过一段时间就单就土地的重大问题找两三个、三四个专家坐在一起谈、争论,把这些对社会开放,这样不断的有声音出去。

    两个观点:第一,我觉得中国的新型城市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是重点,这是新型城市化的起点。我觉得城市化是通过两个转移实现两个转化的过程,一个是空间转移,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空间转移的重点。第二个转移是社会转移,或者是社会流动,从面对城乡所有的中低收入者阶层,包括流动人口向中间者阶层,进而向中产阶级流动,最终构建成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这是中国城市化的目标,城市化是要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这只是新型城市化的阶段性的成果,我们一直觉得很难,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的政府长期没有承担起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责,长期缺位。我们一直在学西方的制度,但是我们一直学的是市场化过度,政府越位过度,而政府缺位的这块长期思考不够。政府缺位导致人的城市化重视不够,政府越位导致土地城市化过了。我觉得未来更加重视的是人口的社会流动,建立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与中产阶级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支撑现代产业结构的形成,中产阶级有中产阶级对社会的秩序的认同和稳定,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要靠它们。第二,我们的大城市要直面流动人口或者是未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任务,中国中小城市永远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能构成新一轮新型城市化最艰巨任务的承担的责任,中小城市现在户口已经放开,最难完成城市化的其实就是大城市流动人口。中国8000万的跨省流动,其中4000多万人在前十大城市,2600万人在京沪深,没有这些外来长住人口的市民化就没有中国的市民城镇化,也没有这些城市的现代化,现在我们通常觉得,这些大城市一下面对这么大的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我们任务太重了,于是提出来,我们的中央财政要按照人的基数的多少进行转移。“十二五”期间刚刚建立起对落后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现在马上说我们应该支持他们,不能说对也不能说不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应该给谁,不是看谁人多人少,而要看这些地方每年自己创造的财富,给你提供公共服务够不够。要标准化、规范化的计算,为我这个地区的公共服务提供多少钱。我的财政创造除了向中央财政上缴以外还够不够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如果够了就不是增加很多转移,或者是不增加转移,如果不太够就增加转移,中西部地区缺了30年可能还缺,它的转移仍然是继续的,我觉得是要算出来的,不是凭感觉。

    2014-08-31 11:56:40


  • 叶裕民:

    我们夸大了未来常住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刚才有的教授说了是10到30万,我也一直关注,我看到现有的研究成果大概收集的差不多,分三类,一类是大于20万的,是把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放在内,主要是生产性投资,流动人口市民化不市民化都是要投的,不能算在他们身上。第二类,如果不算是4万到20万,其中10万到20万或者是8万到20万的之间的这一笔主要是住宅,除了住宅以后就是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这些东西是4—8万,最难点是住宅这块。现在这些人其实已经坐在这里,我们政府没有必要,也不需要完全提供公共住宅,我们要善于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去为中低收入者阶层提供他们可支付的健康住房。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给海淀做一个城中村,拆了以后3000本地人回迁,2万人赶走,流动人口问题在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没有被解决,而是被空间转移,这永远不是个头。这个时候我补偿本地人200平米,100平米自住100平米出租,只租出去1/3,很有钱的人不住这里,想住这里的人住不起,市场提供和需求没有形成均衡。其他假定都不变化,只变化我出租100平米的房子,我建成五间平均20平米,实际是15—55平米的小规模的住房,租金700—1000块钱,这些小的住房完全配健康住房的标准。只要面向市场的住房必须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和独立的厨房这样的场所,城中村改造当中每一户都能提供5—6户的流动人口的家庭住房,不需要增加什么别的,我们还需要在社区里按照常住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增加一些小学、图书馆,这样可以使得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仍然是利用这片土地,但是一改造以后,流动人口的60%-80%能够原地住下来而且住进健康住房,完善一个人的健康生活。这其实是市场可以帮我们做公共住宅60-80%的事情。剩余的农业转移人口大概10%左右可以自己在另外的市场解决,然后政府再解决15-20%的真正公共住房,这样一来,只要努力去做,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规划,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大城市是可以实现的。

    2014-08-31 11:59:06


  • 王战:

    上次征求意见我马上就报名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我们伟光院长当论坛的主席,这个论坛为我们中国的城镇化问题作出大贡献。今天讲这个事,这个主题是人的城镇化,题目太大,不是几句话讲得完的,因为我们面对的问题实在太多,我说这是两个史无前例,是古今中外都没有的,一个是移民的规模,一个是城市化的规模。世界上找不到,历史上也找不到,刚才大家讲的很多问题都是碰到的问题,不是今天能讲的完的。

    我讲三个观点。一是人的城镇化应该是民本主义而不是民粹主义,刚才和肖所长也讲过这个问题,城市经济学里这个概念很清楚,前面不要加人这个字,本身在工业革命以后,因为有了产业,产业需要人,农村劳动生产力提高人也就过来了,过来以后也没有这个户口,户籍制度,自然首先是第一波工业人口的进去,吃喝拉撒要有服务业,城市叫第一城市效益,第二城市效益,不需要再累赘的加人,加也说明现在体制机制上面有很多不符合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的东西,但是不认为不要调高胃口,不要搞民粹主义东西,这个东西一搞退都退不回来。最近我们为四中全会提供了三个材料,其中依法治国讲到的为什么这三年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同时,又是法律乱象不断的总结。其中有一条是理想主义,比如说城市道路法和碰瓷,比如说婚姻法和婚检取消,劳动合同法和最低工资每年要提高10%几,结果把外资全部挤出去,送给越南去了,这些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所以我同意人的城镇化,但是必须是民本主义,而不是民粹主义。

    2014-08-31 12:01:13


  • 王战:

    二是在这个当中,我们碰到很多问题,我在一个地方政府里做了20几年,不要把所有问题都归罪于地方政府,现在好象是地方政府做的都是走资派,中央部门做的全部是对的,其实有很多问题,刚才叶教授所讲的,我们很纠结。前段时间,农民工进城享受公平待遇,首先问一句中央给了我这个东西吗?人口指标没给我,上海报的是1800万到2020年,当初没有土地指标控制,现在用土地指标控制了,每年进来60万人,指标呢?连吃喝拉撒的面积都没给我,让地方政府全部保证?所以为什么这些城市土地价居高不下,因为他的指标就1800万人,有2400万人在用,还有教育经费,将近40万农民工子女,每年200亿,有说法没有?就是说地方也得有个规矩,要说个东西,整个地方灰头土脸。这次中央很实事求是,特大城市这样下去是不能承受的,现在我们做30、40、50的时候,上海到底什么为界,三千万、四千五百万能持续下去吗?这种城市是没有效率的,但是如果按照现在说都要公平对待,进来的有的概念我认为是似是而非的,2亿多都是农民工吗?并不是这个概念,其实农民工的问题好办,有的厂招工进来这批农民工还会安排宿舍,建工也会安排住地,现在很多实际上是流进来的人口,比如说上海洗脚的5万以上,开黑车的10万以上,如果都按公平待遇来解决这个问题能行吗?没有稳定工作,今后造成问题怎么办?上海的垃圾收集站原来是400个,在联合国说上海垃圾收集的最好,现在4000个都不止,历史这些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有一句话讲的很好,这些东西,中央的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共同处理,包括学者要出主意,使大家形成一个共识。

    2014-08-31 12:13:11


  • 王战:

    三是讲人的城镇化从区域角度讲也不能一概而论,城市群之内的城镇化问题和城市群之外的城镇化问题是两回事。城市群之内的城市化问题,我认为当前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现在我们都在讲城市群,这个东西是我在1995年和泽民总书记提的,1994年徐市长带领我们讨论上海大都市问题,提出了城市群问题。对照国际上的标准,我说我们现在是不合格的城市群,规划了很多,20几个,一个个出来,但是你连基本条件都不提,没有高速交通的城市群是城市群吗?高速交通有两种,洛杉矶那种模式我们能学吗?就是高速公路那种,不能学,现在我们学的连县城都堵的不得了,都是开了车子,很风光。另外一种,是集约式的,轨道交通,至少解决大中小城市的通勤,有了通勤才可能说小城市的发展有了前提条件,东京、大阪,香港100万人100公里,大量都是和轨道交通结合起来的,这些先进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学?所以发改委做这个规划,前提条件讲清楚,划了这么多城市群,前提条件都没了,怎么搞?所以城市群里当前的问题城市群从理论上讲可以解决大中小城市发展问题,但是小城市没发展起来?为什么?就是应该把轨道交通搞起来。

    三点建议很简单,一是支持刚才陶教授讲的,这种论坛应该有辩论性质,但是我不同意你刚才讲的一些观点,这个很必要,因为这个问题太复杂,不去辩论,光是每个人自己讲自己观点不解决问题。二是每年就一个问题去辩解决不了问题,一个是题目抓不准,今年有个主题,有10个题目,大家都是在当前对整个城市化当中很重要的问题不能确定。三是想就这个机会,伟光院长是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我这个副会长分管培训这一块,我想这个培训从哪抓起,从镇长、县长开始抓起,当市长的就到普通干部学院去了,但是他第一次提出城市问题是从镇长开始的,所以这次我想联合亚太培训中心,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我们院的进修学院可以提供地方、提供食宿,在座的都是大家,希望这个班办起来以后请大家来为我们讲讲,希望大家能够到时帮忙。谢谢。

    2014-08-31 12:13:27


  • 李迅:

    论坛的选题我选了两个,第一个是“两个中国百年之梦”与中国城市发展。第二个是生态文明创建与城市转型发展。我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提出来的,我们的论坛既要问题导向,同时我赞同前面专家的观点,进行理论创新。我有一个发现,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理论,从工业革命之后开始是以英国,或者是以欧洲为代表,包括田园城市的创新,包括上个世纪的紧凑城市。一战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城市发展理论大量的在美国产生,包括新城市主义、居民增长,包括后来的需求控制理论,再下一个在城市发展方面有理论建树的一定是我们中国。因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大家已经提到的规模和速度,特别是规模,在世界上很少见,大量的实践一定会促使我们进行理论创新。有一个具体的建议,期待通过我们百人论坛有助于进行中国城市发展的理论创新,我们应该有这个自信。理论创新的基础一个是通过实践,另外一个是通过讨论,我们应该有更多的可评论、可讨论、可争论的形式。谢谢大家!

    2014-08-31 12:13:47


  • 刘志:

    今天我们讲的人的城镇化,我一年前在国外工作,我个人的看法,中国的城镇化比起巴西、印度、孟加拉这样的工业我们还是做得比较好,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的农民在家乡还有地,还有生计,我们讲人的城镇化很重要的是讲人的行为,我们为什么看到这样那样的行为,我们应该去看那个基地,什么样的基地是取决于这个结构,我觉得城镇化走了这么几年,很多扭曲性的政策,让我们的结构扭曲了,产生了一些扭曲的基地,结果看到了这么多问题。我们讨论政策问题的时候,往往讲到钱从哪儿来人往哪儿去,作为规划师有一种意愿,但是意愿和实质情况往往不相符。我觉得我们可能要把精力多放在这些年因为经济政策的扭曲带来的问题所产生的后果上。比如经济政策的扭曲,服务成本和价格的扭曲,生产成本的扭曲,征地成本的扭曲,GDP增长机器跑了这么多年遇到的问题。在房产上也是这样,人民币通胀,商业银行的利率,股市的不规范。我在看待这些问题之后好几遍把三中全会的政策改革方向看,涉及到城市的都写的对,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城市职能转到服务型上,地方财政将来要建立房地产税、消费税,我觉得都对,问题是我们现在改革有点困难,外部的环境并不好。我们这个论坛很可能需要更加关注未来这两三年改革的路线,在这种困难的环境里怎么按照改革方向工作一步一步做起。我们的城镇化,讲人的城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归理性,以市场的力量为主导。看到政府的政策,我觉得这些口号已经有了,问题在实施中遇到很多实质的问题,我建议能够通过这个论坛在一些政策实施细节上多做一些工作。

    2014-08-31 12:14:31


  • 毛其智:

    下面请发起人之一牛文元教授给我们做一个简短的总结。

    2014-08-31 12:16:57


  • 牛文元:

    尊敬的伟光院长、汪光焘部长大家好,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给各位城市学研究方面的名家、大家一起探讨中国的城市化讨论和城市化的战略,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作为一个成员发表点简短的意见。

    第一,如何探讨新常态下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方略。这是百人论坛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新常态的提上是美国太平洋基金会会长在世界经济危机,也就是2008年以后提出的,但是中国提出的新常态应当说和它有相当程度的差异,我们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新常态大家总结12个字,我们就不说了,但是对于城市化来讲,我们正好面对破解两大世界难题的要求。一是如何走出增长停滞的怪圈,实际上很多预测中国经济崩溃,都认为中国高速增长30多年,像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还能继续吗?二是如何能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也是世界上一个普遍的大问题。这两大世界难题现在我们正在经历,世界的眼光都在瞄准看着中国,能否顺利走出破解这两大世界难题,于是我们就考虑到中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其实是破解这两大世界难题的一把钥匙。可以通过战略创新、各方面的创新提升城市的竞争力,由此来克服增长停滞。统筹城乡使得国民待遇统一,走出中等陷阱,这两个都有赖于新型城市化的顺利展开,这也是斯蒂格利茨,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经常要讲到的一句话,他认为影响21世纪的两个最大的事,一归结于美国的高科技,二归结于中国的城市化,这既有他的道理,也有我们自己中国特色的新型化城市道路大家都非常关心得大问题。

    第二,截止到2012年中国有330万个自然村,62万个行政村,5.8万个乡镇,80714个社区,还有2600个县级单位,287座地级以上的城市和31个省会城市,再加上4个直辖市,所有人都生活在这里边,这13多亿人由于地域不同,职业的选择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同时也由于我们所说的国民待遇也不一样,身份认同也不一样,大体上分成两大部分,就是我们说的城市和农村。说到底就是解决这样一个隔阂的问题,这是我们共同承载了13.5亿人口分成两个大的组团,这两大组团,我们也从这两大组团当中看到,最近30年又分裂出一个过渡型的城市,流动人口、农民工两三亿人在这里面。两三亿人在全世界的分量是大分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是我们目前面对的。

    2014-08-31 12:17:12


  • 牛文元:

    第三,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既有和世界城市化有一致的地方,也有自己负责独特的一些方面,这其中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战略定位问题,我们分成前30年和后30年,定位不一样,过去对城市的定位是矛盾的,一方面让城市提供消费品,自行车、纺织品来供应,另一方面非常担心中国变不变色。总觉得城市是复辟资本主义的土壤,是杜勒斯所冀望三四代人使中国变色、复辟的阵地,因此我们都很熟悉,过去我们对城市的定义一方面是要发展,一方面要医治,一方面希望发展,一方面又恐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一个口号,我们都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没有把城市看作是新型生产力或者是先进生产力产生的平台,这是我们在战略上的比较大的一个,以后认识到先进生产力必然在城市里产生,而且是引领财富增长的领头羊。但是又发生了一些问题,到底我们在城市里怎么发展,怎么来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平台。二是发展心态的问题,大家争论大中小城市,到底以小城市为主还是大城市战略,这个战略的定位我们曾经有一段争议的比较多,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消失。三是城市发展到底是建设城市还是为了人的宜居幸福,这方面我们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四是城市发展的资产负债,靠什么东西获得财富,负债是什么东西,比如对生态环境,对资源的过渡消耗以及等等,这个帐过去算的不清楚,产生了很多专家都提出的生态文明的问题,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五是城市发展和制度建设,包括城乡统筹、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将来我们在新型城市化道路上涉及到的制度性的安排。这是在新型城市化道路上我们碰到的问题、争议和矛盾,以及破解这些矛盾的方法,怎么求解。

    2014-08-31 12:23:05


  • 牛文元:

    第四,为什么要提人的城市化,本来人的城市化本身就是人的转移,怎么还要提?实际上我们说人的城市化是一个政策链,是一个链条,包含了四个不可分割的链条,一是人的解放。二是人的就位。到了城市要能生存下来,住下来,有活儿干,有钱挣。三是人的规划。和城市融合在一起,这个需要很多过程。四是人的幸福,最终来到城市干什么,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早亚里士多德提人们到城市就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

    我自己向大家学习了很多,大致归纳一下,中国的城市化,特别是在新常态条件下城市化的战略设计、顶层设计是需要靠大家共同努力,这样中国的城市化才能走出一条既和世界城市化有相同,同时又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化,解决世界上最大国13.5亿人,将来到14.5亿人这么大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同时在积累财富,在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系列大问题上如何走出一条路。这条路不简单,应当是为未来的发展中国家,比如非洲、拉丁美洲,很多相似于中国到底怎么样走出一条城市化的道路,大家都盯着中国的榜样,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2014-08-31 12:23:21


  • 毛其智:

    谢谢牛教授。今天“人的城镇化”的研讨会暂时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的论坛肯定还会继续下去,论坛的组织者还有很多工作,我们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参与。

    2014-08-31 12:23:35


  • 中国网:

    中国网本次直播到此结束,感谢您的关注!

    2014-08-31 12: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