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8年春季论坛成功举行
2018年4月25日,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8年春季论坛暨“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交叉学科问题”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凤凰楼302会议室成功举行。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两大主题,直接关系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实现,但同时又涉及多个交叉学科领域,需要相关同仁凝聚智慧、加强跨学科交流、打破学科边界、为社会提供更加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为此,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8年春季论坛以“城镇化和可持续化发展的交叉学科问题”为主题,邀集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公共管理、系统工程、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背景的权威专家,共同探讨如何解决中国城镇化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和公共政策、城市治理、能源、环境方面的管理与技术如何让城市更美好等重大命题。
本次论坛由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张晓玲副教授和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投资系主任陈杰教授共同发起,由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主办,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投资系、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和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承办。上海财经大学校领导、学院领导、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高校及科研院所相关人员等共同出席了本次论坛。
上午9点,论坛准时开幕,论坛联合发起人之一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投资系主任陈杰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依次介绍了与会的专家嘉宾。开幕式首先由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姚玲珍教授致欢迎辞。姚玲珍副校长强调,上海财经大学是个有故事、有特色、有担当的学校。我们不仅希望学生能够懂得金融、会计、经济,也希望学生能够有形而上的哲学思维思考中国的发展、中国的问题。既要脚踏实地,还要仰望天空。同时上海财经大学在城市研究、能源和环境方面都有较好的学科建设基础,借此机会感谢各位专家远道而来帮助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和支持这次会议的举办,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随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书记方芳副教授致欢迎辞,方书记介绍了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近年来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资政启民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效进展,包括刚刚获得了公共管理学科的一级博士点,在公共经济、投资经济、城镇化和房地产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和完整的师资力量,并有关心社会、积极以专业知识服务政策咨询的学科特色。方芳书记对各位专家的莅临以及对学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联合秘书长清华大学毛其智教授宣读欢迎辞。毛其智教授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承办方的组织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对到会的来宾表示热烈欢迎。毛其智教授指出“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交叉学科问题”的选题意义重大,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的目标,正是形成一个大家都有贡献远见卓识、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的学术平台,形成中国城市的“学术共同体”。
开幕式最后,本次论坛联合发起人之一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员张晓玲博士阐述了发起本次论坛的动机。她表示,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速放缓、生态、资源及可持续性等一系列挑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看,“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跨领域、多学科的理论命题,包括了对自然与社会、全球与本土、技术与管理等各种互动关系的反思。可持续城镇化研究的范围和实践具有内在的杂糅性,这一研究领域内各学科间的分割一直是学界过去数十年来尝试突破的核心问题。值得思考的问题诸如,可持续城镇化的基本问题是哪些,理论和实践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挑战?这些挑战的基础是什么?全球和本土的差异是什么?如何概念化中国可持续城镇化过程和路径的特殊性?如何实践以及如何在未来达成?
论坛正式开始,首先由著名学者、2014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研究员做题为《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的报告,李老师详细论述了城市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主要特征,认为在未来的二十年时间内,城市化还有快速发展的空间,但是这个快速是一个减速的推进过程,城市化进入绿色发展的阶段,并前瞻性地提出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以及促进城市化的新思维。
随后,由著名学者同济大学经管学院诸大建教授做题为《可持续城镇化的关键问题》的报告,诸教授首先提出了四个问题,人到哪里去、地如何利用、钱从哪里来和组织如何合作?这四个基本问题对应着可持续发展四根支柱,通俗地讲就是加减乘除,人到哪里去做加法,地如何用做减法,钱哪里来要做乘法,政府的职能要让更多的组织一起来讨论,这是要做除法。并提出可持续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四个脱钩,土地脱钩、能源脱钩、产业脱钩和交通脱钩。
接下来,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陈诗一教授(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做题为《雾霾与房价:来自中国城市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平均而言,PM2.5浓度每上升一个百分点,房价会下降0.24个百分点。雾霾影响房价波动的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阻碍城市化进程、降低人力资本和降低对房价上涨的预期。空间维度上,空气污染对大城市的影响程度高于中小城市,时间维度上,这种负向影响正在加剧。以2013年进行简单测算,PM2.5浓度每增加1微克/立方米,全国房地产市场价值的损失约占当年全国GDP的0.9%。
上午论坛最后一场由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教授带来题为《城市化加速:信息的作用》的报告。研究发现城市化起步越晚,城市化速度越快。在全球范围,城市化很多年来都是在加速的,这个加速可能是由于信息技术(互联网)来推动的,更快的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欠发达国家对于城市化必须做好充分的应对。
下午论坛首先由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王铮研究员做题为《一个大数据分析的成果:中国人口密集带及其城市化的意义》的报告。王老师强调,需要城市群或城市集聚,但是仅有城市群是不够的。城市要走专业化分工意义的创新,目前到了发展研发产业、建立研发枢纽城市阶段。由于研发产业大量需要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研发产业只能依靠聚集,因为城市发展带来人力资本集中。在新的分工条件下,中国要乡村振兴,但不能替代城市化进程,乡村振兴要以发展城镇化为动力,打一场产业发展的人民战争。
随后,由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耿涌教授(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做题为《城市的能源、经济与低碳发展》的报告。耿涌教授认为由于快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中国的城市是全球碳减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另外,中国的城市碳排放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工业生产的能源消费是主要的碳排放部门,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造成碳排放快速增长。通过能源结构优化、物质循环利用与资源能源节约,可以大幅度降低城市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是当前我国城市低碳路径的主要手段。
紧接着,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邓祥征研究员(国家杰青/青年长江学者)做了题为《城镇化的生态转型:促进中国城市社区的低碳化发展》的报告。提出了当前快速新型城镇化要做生态转型,要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过渡到“社会”城镇化的新阶段,落实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宗旨与目标。案例分析了城市生态社区管理在城镇化生态转型及社区低碳化发展的可能贡献。提出通过社区居民衣食住行游(消费)的有效调控,助力实现社区碳减排目标的可能途径及预期效果。当然,他也提到社区类型不同,其碳减排措施及效果也迥异。相对而言,生产性社区(如工业园区)较居住型社区在低碳发展的目标设定及行动选择上体现得更为急迫,他也提出了生态效率这一指标在测算城镇化生态转型的合理性及意义。邓祥征研究员认为,为了适应中国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并落实区域碳减排的目标,应支持城市生态社区探索因地制宜、因时而异的低碳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应探索适用的社区治理模式,应发展并实施适应性管理策略以切实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生态转型。
接下来,由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员张晓玲博士做题为《可持续城镇化:空间、尺度于治理》的报告。张晓玲老师首先提出了三个研究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城镇化?如何实现可持续城镇化?可持续城镇化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机遇?然后,基于城镇化面临的新背景,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球化势头迅猛,从根本上重塑了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格局,体现在更为扩展的资本流动、拉伸的社会纽带以及相互连接的地方和机构。全球化,亦即空间和时间的压缩(Harvey,1989),或通过“远距离行动”(Giddens,1994)改变空间和时间,正在并即将深刻地改变全球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的方式。基于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城镇化泡沫的介绍,通过对日本和北京等特大城市集聚发展的经济学阐述,她进一步地从尺度、空间和治理三个维度方面对可持续城镇化进行理论重构。由于批判性理论越来越认识到城市社会-空间-时间过程的“关系”性,城市研究中的“尺度”(scale)的概念也从先前的“全球—国家”或“全球—地方”的二分法阐释转向更具流动性(policy mobility)的认识论。其中代表性的思想是城市组装理论(urban assemblage theories),强调了“城市内部异质元素关联的内在效应”。最后,她又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从公共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基于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首次尝试构建基于多目标可持续发展(兼顾效率、公平与生态)、多空间单元(城市、小城镇、农村)的城乡系统社会整体福利函数,进而通过构建新的城乡时空间的三维可持续发展概念模型,提出城镇化地可持续转型要实现由“成本约束型”向“效用驱动型”转变,最后基于要素集聚逻辑(资本-人口-土地),明确了城乡资源分配和生产效率的有效区间和从城镇化1.0迈入2.0的阶段。
下午论坛最后一场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投资系主任陈杰教授做题为《动态分工演化视角下的城市发展金融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这是其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吴缚龙教授共同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联合资助项目“中国城市发展的金融化趋势及金融风险”的一部分阶段成果。报告首先回顾总结了金融化、城市空间金融化和住房金融化的相关文献,提出了对金融化现象本质的理解。其后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理论分析了城市发展金融化产生与扩展的内在逻辑机理及其经济效应。由于金融化规模扩展、市场摩擦和城市分工水平之间的自增强反馈机制,城市发展的金融化趋势会呈现为“自增强螺旋”。由于自增强反馈机制与金融资源错配效应的存在,城市发展金融化在扩展中很容易演变为过度金融化。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教授对以上两场报告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认为效率公平生态对于治理绩效的研究需要进行深入讨论,城市金融的测算也可以进一步展开。
论坛最后,由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倪鹏飞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倪教授充分肯定了本次论坛的会议质量,希望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城市百人论坛,形成影响力和凝聚力,共同推动中国城市化、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解决。并再次代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对出席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希望大家一如既往支持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的工作。
最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投资系主任陈杰教授宣布本次论坛圆满结束,感谢各位来宾的出席,期待今后更多交流探讨。
本次论坛吸引了众多相关学科领域的学者参与及评论,会场气氛活跃。出席论坛的特邀嘉宾有:《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主任李梅、《城市与环境研究》编辑部主任庄立、格致出版社钱敏编辑等。以及来自校内的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陈忠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数量经济系系主任周亚虹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林立国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所长曹建华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刘乃全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付文林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投资系王克强教授、冯旭南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