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新型全球城市国际研讨会暨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9-02-02 20:42:00

20181029-30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新型全球城市国际研讨会暨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论坛在南京东郊国宾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特别代表、科研局局长马援、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特别代表、外联司司长克里斯蒂娜·姆西西到会致辞,南京市常务副市长杨学鹏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词。南京市市长蓝绍敏,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著名国际城市规划大师刘太格,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发起人和主任彼得·泰勒,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等发表和主持主旨演讲。与会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对城市国际化、全球产业链与城市兴衰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讨论。与会知名企业家与媒体精英就影响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圆桌对话。会上,中国社科院(财经院)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双方合作编制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2019》。

南京市市长蓝绍敏在演讲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南京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长足提升。南京坚持把国际化作为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功能品质、城市文明与国际接轨,着力打造符合国际标准、国际惯例、国际规则的发展环境,努力集聚更多的国际化企业、国际化要素、国际化人才,把南京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蓝绍敏重点介绍了南京在提升城市开放度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以创新名城建设为动力,全力追求创新发展的南京高度;以产业地标打造为抓手,加快树立转型发展的南京样板;以城市功能提升为战场,努力展现协同发展的“南京影响”;以营商环境优化为平台,努力跑出服务发展的“南京速度”;以加强对外交流为渠道,充分彰显开放发展的“南京魅力”;以多元和谐共生为目标,积极体现包容发展的“南京温度”。

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著名国际城市规划大师刘太格将城市规划的要点总结为“明智化”三个字,即要有人文学者的心,科学家的脑,艺术家的眼,每做一件事都经过慎重思考。一般做规划,首先要算到底方案里面要多少面积,给多少人,用多少容积率。如果一座城市经济发展顺利,人口增长率特别大,那么就应该按照情况把数字定得尽量高,而不要定得太小。另外,他还强调了多规合一的重要性。他认为,城市规划是要从大系统来引导小系统,从系统做到个别项目,需要避免孤岛思维。如果每一个中心城区和县区各做各的项目,那么规划是不可能做到很完善的。他还指出,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工作不应本末倒置。政府的规划应多从政策、历史自然、环境保护去引导,而微观设计、市民生活等方面可以留给市民来做。不过,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是花大力量去进行建筑设计,留出不少空白,变成企业建筑来引导政府,这就是城市规划需要改进的地方。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则表示,从产业发展、创新潜力、生活生态保护等十大维度来审视南京的发展,2018年南京在智力资本和创新”“技术成熟度”“区域重要城市”“轨道交通覆盖面”“文化与居民生活”“宜商环境等方面排名都在前三位。卢迈建议,南京要发展国际朋友圈,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民企发展,理清政商关系新规矩新秩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基于对城市的多年研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彼得泰勒认为城市有多个特性,其中外部性是城市的基本优势,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部的市场可以和城市内部联系起来,这是城市的优势。”泰勒指出,“通过城市聚集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服务,城市越大,它的外部性越大。”同样,城市之间也会有经济性。每分每秒都发生着“经济过程”,其中一个是市场,市场中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易,与此同时产生竞争;城市里也有互利情况,通过集群效应产生互利性。“城市间的互利和竞争是共存的。”泰勒认为,在两种特性相互作用之下,呈现出城市间人员、商品、组织、服务的流动,而这种混杂的聚集过程,就演变为了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尤其是大城市集群、混杂,和全球其他城市交互。

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会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倪鹏飞研究员与联合国人居署城市经济局局长Marco Kamiya联合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编制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2019:全球产业链:塑造群网化城市星球》(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构建了城市经济竞争力与可持续竞争力指标体系,使用相关数据和方法分别测度了全球1007个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指数和可持续竞争力指数。研究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总体显著改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整体差距逐步缩小。全球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强弱目前呈橄榄形分布明显,亚洲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持续提升。年度总体报告从城市看全球,发现一个智慧化、全球化和群网化的城市星球在过去40年里开始形成。中国城市的集体崛起是全球城市过去40年来最重大的事件。年度主题报告关注全球产业链与全球城市兴衰,发现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变动打破了各国产业体系,导致了各国城市的兴衰分化,也直接塑造了崭新的城市星球。

在下午的主题演讲上,戴德梁行大中华区战略发展顾问部高级董事容亚当谈到,城市要实现国际化发展,应做好城市和交通规划,打造国际化交通系统,并发展高质量新能源产业。他建议,城市在引进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总部的同时,也要主动“走出去”,提升海外影响力;同时,要引进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赛事,通过友好城市等平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李雪松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展开,他认为当前我国营商环境提升空间依然巨大。积极改善营商环境是稳定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积极改善营商环境,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降成本”和“补短板”为主要抓手,重点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韧性和创新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曾智华指出,基于现在工业4.0时代,一定要找出城市的支柱产业,知道自己的比较优势。这需要非常科学地规划,并非拍脑袋就能想出来。中国城市产业雷同,有高度同质化的现象,每个城市或者每个园区都有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材料,这样的竞争发展定位以后能不能起来,这是很难说的,找到自己的地位很重要。

在圆桌论坛环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每日经济新闻总编雷萍、《财经》执行总编张燕冬、凤凰财经研究院院长刘杉、南华早报出版有限公司执行总编周松欣、香港冯氏集团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家敏等与会知名媒体人士就“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开展对话交流。

 

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市人民政府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主办,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南京市城市国际化推进办公室和南京市商务局承办,南华早报和每日经济新闻提供媒体支持。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南京市政府官员、媒体记者共计约80人,其中国外嘉宾20人。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新型全球城市国际研讨会暨南京城市国际发展论坛-会议速记稿.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