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科论坛(经济学2012):第十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在京召开

发布时间:2014-01-15 14:55:09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联合国人居署全球监测与研究部联合课题组发布“城市化进程中低收入居民住区发展模式探索---中国辽宁棚户区改造的经验”研究报告:    辽宁棚户区改造创造了世界奇迹,总体完全成功;其“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经验模式具有全球借鉴价值。

2012年6月27-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社科论坛(经济学2012):第十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院学部主席团主席王伟光,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卫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宁吉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成都市市长助理毛志雄、北京市规划委主任王艳、合肥市副市长吴春梅、日照市副市长陈刚、抚顺市常务副市长奚克路、阜新市副市长李明山、铁岭市副市长郭治鑫、南通市市委副秘书长刘锋、本溪市委副秘书长马刚;经济日报副总编丁士、《求是》杂志副总编辑夏伟东、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国家相关部委、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辽宁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院、所、局的领导专家出席会议。课题组成员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50余家驻京境内外媒体代表出席会议。

出席会议的国际专家与官员有:联合国人居署全球监测与研究部主任班吉,世界银行低收入住区研究顾问安娜,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城市与规划系主席爱德华·布莱克利,英国纽尔卡斯市前市长杰夫·奥布莱恩,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尼古拉斯·瑞提森纳,GUCP主席、美国巴特内尔大学教授彼得·克拉索,西班牙巴萨罗那自治大学教授琼·图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理查德·莱根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莫瑞斯,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赵东成,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奎多•费拉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弗朗索瓦•基布鲁,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沈建法,世界银行投资环境顾问王丽虹,英国爱德华艾格尔出版公司发行经理希拉里·奎恩,尼日利亚奥孙州州长助理迈克尔·法利斯,尼日利亚奥孙州土地与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姆伊瓦,尼日利亚奥孙州Adegboyega Ojo公司总裁约翰逊,尼日利亚奥孙州住房委员会荣誉委员欧拉杜伊,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参赞Norberto Steinmay罗伯特·斯丹梅亚尔等国际领导和专家。

会议由主题论坛:“城市化进程中低收入居民住区发展模式探索---中国辽宁的经验”、城市首长论坛:“城市可持续竞争力与低收入居民住区发展”、专家论坛一:“低收入居民住区:经济、社会与环境”、专家论坛二:“低收入居民住区:住房保障与棚户区改造”以及“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与研讨”组成,国内外近50位著名专家、政府官员发表演讲。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院长高培勇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院学部主席团主席王伟光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辽宁省在改造低收入居民的棚户区时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运行模式并在改造过程进行诸多创造性的探索,为学界的研究提供了经典的样本;为中国乃至世界城市的低收入居民住区改造提供了有益额借鉴”;辽宁省政府常务副省长在致辞中深情回顾辽宁棚户区改造的艰辛过程和成功喜悦;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必须未雨绸缪、主导应对大规模城市化带来的城镇低收入居民住区问题的挑战,避免落入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的城市化陷阱,从理论和政策层面,研究和总结辽宁棚户区改造的经验意义重大”。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辽宁棚户区改造工程:联合国人居署全球监测与研究部主任班吉(Banji Oyelaran-Oyeyinka)指出“这是一个世界奇迹”,世界著名城市与规划专家爱德华-布莱克利认为“这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工程”。

论坛用中英两种文字发表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中心主任倪鹏飞与联合国人居署全球监测与研究部主任班吉(Banji Oyelaran-Oyeyinka)共同主持的“城市化进程中的低收入居民住区发展模式探索——中国辽宁棚户区改造的经验”的研究报告,包括:一个总报告、九个分报告、三个国际报告、八个专题报告,对辽宁棚户区改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报告指出:低收入居民住区是一个人类发展的重要难题。联合国人居署报告显示:2010年世界贫民窟人口接近全球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已达到8.276亿人,而且这一数字还在迅猛增加。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加速过程,面对汹涌而至的低收入人口向城市聚集,如何妥善解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国家急需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举措。

报告利用世界银行投资项目成功度评估法,从主体和内容两个层面,对辽宁棚户区改造的绩效进行评估得出结论:辽宁棚户区改造创造了世界奇迹:辽宁省从2005年开始,用了4年的时间改造完成1万平方米及以上集中连片棚户区2910万平方米,新建成套住宅建筑面积4400多万平方米,改善了70.6万户、211万人的住房问题,几乎相当于联合国对贫民窟改造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年均数量的近2倍,改造规模大、改造时间短、解决人口多、完成比例全、投资效率与满意程度高。辽宁棚户区改造总体完全成功:在涉及棚户区改造工程、土地、金融、开发、需求、经济、社会、环境、空间等10个方面,41项指标中,除极个别指标方面还有待继续观察外,绝大多数方面都表现为:改善十分明显,已全面或超过目标,取得巨大的效益和影响,总体得分为极近完全成功1.32分。辽宁棚户区改造实现了“四个巨变和一个提升”:第一,棚改家庭发生了巨变。调查发现:住房面积由棚改前的人均10.6增加到16.6平米,增幅达56.6%,人均收入增幅达49%,家庭资产增长数倍;91.5%的居民认为就业机会增加,90%的居民认为创业意识和能力提升,97%和92.4%居民感觉精神素质和社会地位有所提升,棚户区居民住进新房,幸福指数增加到80分的高水平。第二,棚改社区完成了巨变。调查发现:82.7%的居民认为居住区的噪音下降,70%的居民认为饮用水质量提高,78.7%、89.9%、93%、84.3的居民认为绿地增加、景观改善、住房更舒适、空气质量改善,85.7%居民认为治安案件明显下降。第三,棚改城市实现了巨变。棚改促进城市经济从举步维艰向生机盎然转变,促进城市面貌从破旧污浊迈向崭新清幽转变。第四,棚改辽宁开始了巨变。计量发现:5年间共改造2910万平方米,年均提高1.04个百分点。第五,棚改提升了政府的形象。调查发现:84.2%的居民对政府承诺兑现表示认同,90.4%的居民政府棚改清廉;76.4%和73.5的居民对评估和补偿表示满意;棚改后46.3%的居民对政府满意度提升了。

报告指出:早先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以社区居民为主的自下而上的参与式改造模式,在实践中并没有使贫民窟的得到根本的改善。近年来,许多专家认为强有力的政府在低收入居民住区改造中十分必要,但是很少有政府进行这些模式的尝试。始于2005年的辽宁棚改,面积之大、任务之重、问题之多前所未有。辽宁省委省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棚户区问题进行了认真调查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改造模式体系,即由棚改的思想与方法,棚改的体制与模式,棚改的公共政策与棚改具体内容的辽宁棚改“复合矩阵模式”体系。

报告认为:辽宁棚户区其在改造过程进行诸多创造性的探索,对全球低收入居民住区改善具有多方面的借鉴价值。“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是解决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的较好形式。城市的低收入居民住区改造需坚持“系统、全面、可持续”的思想与方法。城市的低收入居民住区改造需坚持“顶层设计、统筹考虑”的战略与规划。城市的低收入居民住区改造需坚持“综合配套、利民长效”的制度与政策。城市的低收入居民住区改造需坚持“规范有序、人本自治”的管理与服务。低收入居民住区改造在资金筹措与使用方面应努力做到多方融资、动态平衡。低收入居民住区改造在土地开发与利用方面应努力做到集约利用、降低成本。低收入居民住区改造在住房开发与建设方面应坚持分类开发、因地制宜。低收入居民住区改造在居民支付能力的提升与再造方面应坚持适度输血、重点造血。低收入居民住区改造在经济转型与发展方面应努力以改造促发展、以发展带改造。低收入居民住区改造在社会变迁方面应坚持居民再造、社区重建。低收入居民住区改造在环境建设方面应坚持综合整治、配套完善。低收入居民住区改造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应布局优化、混分平衡。

报告同时指出:辽宁棚户区改造要作为全球样板实现可持续的成功和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棚户区居民住得稳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居民参与棚改的力度与积极性把握好棚户居民安置聚集与分散的最佳平衡点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机制进一步谋划资金偿付问题进一步提高住房质量需要继续关注棚改新区的物业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