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第十届中国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会议综述

发布时间:2014-01-15 15:06:03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第十届中国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于2012年6月27-28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召开世界1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新闻界朋友出席了此次会议及并将围绕城市化进程中的全球平民住区发展模式的探索进行交流和探讨。

出席会议的来自中国城市政府的领导有,成都市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毛志雄先生,合肥市副市长吴春梅女士,日照市副市长陈刚先生,抚顺市奚克路常务副市长,北京市规划委王飞副主任,南通市委秘书长刘锋,铁岭市政府刘国劲副秘书长。出席会议还有来自GUCP境外成员及境外嘉宾,世界著名城市规划专家,悉尼大学城市与规划研究中心爱德华布莱克利教授,世界银行低收入住区研究顾问安娜女士,哈佛大学商学院尼古拉斯.瑞提森纳教授,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琼·图伦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斯·莫瑞斯教授,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奎多·费拉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沈建法教授,英国爱德华出版公司希拉里女士,英国纽卡斯尔市前市长杰夫•奥布莱恩,尼日利亚奥孙州土地与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姆伊瓦。另外还有国家相关部委国家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领导和知名专家,辽宁省委省政府有关部委的领导,课题组成员、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50余家驻京境内外媒体代表。

l      低收入住区发展模式讨论会

首先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认为,低收入居民住区是一个人类发展的重要主题,第一,全球城市发展面临贫民窟的严重困扰,国际社会对解决这一问题束手无策,低收入居民住居是一个世界难题。第二,城市化使大规模低收入居民向城市迅速聚集,中国对低收入居民住区问题继续补充经费,是机遇也是挑战。第三,中央要求十二五完成棚户区改造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制订科学的战略规划,选择合理的制度与政策,提供有效的管理与服务。第四,解决低收入居民住区难题需要先进理论指导,但目前一方面理论研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综合的理论框架。辽宁棚户区改造创造了世界奇迹,其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了探索研究,他们实地调查和学习,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经验借鉴和政策参考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国际理论价值。

辽宁省副省长许卫国谈到辽宁棚户区改造,认为辽宁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曾经为中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体制的转轨,大量职工下岗失业,数百万工矿企业职工长期生活在棚户区中。棚户区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产业工人,70%是下岗人员,50%是城市低保户和低保便户,生活可以说是相当地困难,日常生活靠的是政府的救济,根本没有能力投资改造建房,更谈不上购买新房。面对这样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从2005年开始,也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以来,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生改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的改造工作。在实施棚户区的改造之中,坚持的是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切实有效地解决了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的困难,推动了社区发展,改善了城市的面貌,完善了城市的功能,实现了社会的和谐,促进了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对于辽宁棚户区的改造经验的思考和总结,同时将该问题上升到对低收入住区的发展借鉴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教授有其独到的见解:我们在研究了国际社会改造低收入居民的经验和实践的时候发现尽管一些国家、一些城市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把它归结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是尽管许多国家都在贫民窟改造前制订了规划,然而改造的规划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第二个最为重要的是在组织和体制上尽管非政府组织在一些国家比较广泛,广泛的参与、主动的参与,但是各组织之间的协调较差;第三个是在一些政策方面,尽管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推进贫民窟的改进进行了制度的突破,但缺乏相关的配套政策,所以政策的发挥作用也不够;第五个是管理和服务上,一些贫民窟改造过程中尽管积累了部分的经验,比如说有的还施行了参与式的管理、自助性的管理,但是这些管理总体来说比较粗放,缺乏标准、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措施。第六个是资金问题,尽管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进行贫民窟的改造采取多渠道的政策,但是资金使用管理特别是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比较差;第七个是管理土地问题,国际社会关于贫民窟的改造没有找到破戒土地制约的办法,或者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我觉得这一点在这方面做的是比较成功的。还有一个是国际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大多数对于以贫民窟的改造为目标,不考虑社区和城市发展的转型,没有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没有经济的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所以它最终的改进和改造也是无源之水,而这一点接下来我会有一个介绍,这恰恰是中国辽宁和中国其他城市的独特 的经验,就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地方政府发挥积极作用,使得它有财力、有能力积极推进这项工作。从社会来看,国际社会大多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来改善社区的物质面貌,缺乏社区文化改造和居民精神面貌的改造,还有一个就是基础设施和环境问题,在住房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是缺乏统筹、缺乏同步、缺乏配套。在一个是在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包括贫民窟空间在内的布局方面,许多国家和城市没有很好考虑城市住区的空间结构,后来就导致了一方面是贫富的隔离,另一方面是贫困的高度聚集。

基于这些,课题组经过认真的讨论,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讨论形成了这样一个框架,这是一个矩阵的框架,一个是从公共政策的原则上看,一个是从棚户区改造的内容,包括思想与方法、战略与规划、组织与体制、制度与政策、管理与服务,公共政策的内容包括金融、土地、开发、购买力、经济、社会、环境还有空间。我们想这个框架就可以把有关贫民窟改造或者是低收入居民住房改造的有关内容都能够囊括到这个分析框架里面去。

在做经验研究之前最重要的是对这个棚户区改造进行一个评估。所以我们在评估问题上花了很大的精力研究,我们检索了全世界研究贫民窟评估的方法和论文,我们借鉴了世界银行的投资项目——成功评估法,结合其他的方法设计了一套独特的评估方法,首先我们确定这项评估的预期目标,就是说它成功不成功有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我们从十个方面用四十一项指标对它的每一个方面都进行了仔细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评估的结果归结来看,它的规模大、时间短、人口多、完成比例高,投资效率和满意度高,特别是改造几乎相当于联合国对贫民窟改造提出的千年目标的年均量的近两倍,应该说从综合来分析我们说它是一个奇迹。从主题的角度,棚户区改造实现了四个巨变一个提升,一个是家庭巨变,住房状况明显改善,居民生活体面幸福,第二个是社会巨变,各类社区巨变,各类设施配套完善,社区环境整洁优美,第三个是城市巨变,空间结构明显优化,第四个是辽宁巨变,经济增长加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辽宁棚户区改造之后的这几年经济增长率快速提升。第五个是一个提升,政府形象的提升,政府效率提高,党群关系密切,市民对政府的满意度提高。

研究和总结的辽宁棚改的经验与模式,其实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 我们可以放在国际标准上,加强政府主导,第二个是市场运作,第三个是社会参与,也就是各方参与这样就把政府与市场结合在一起,上和下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全面大家共同动员的一个机制。

对于低收入住区的研究,来自世界银行的巴西籍安娜女士也有诸多见解。回顾了墨西哥、哥伦比亚、印度、智利和巴西的低收入住区的改造,认为辽宁项目当中的政策以及措施是和国际大趋势相符合的,对其他国家的借鉴经验是,政府必须要起到一个牵头的作用,包括在提供资金方面。但要充分地发挥市场的机制,在发挥市场机制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改变有关的土地登记制度,中国辽宁项目当中已经做到了,要确保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要考虑到投资决策当中也就是社会层面、经济层面和环境层面这三大支柱必须要兼顾,在计划、规划的时候就要做到高效,并且要吸引社区的参与。

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检测与研究部也是这次项目部的参与者之一,研究部主任班吉先生演讲的题目是改变常规,创新发展,中国辽宁棚户区改造的制度创新。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市场协调能力,大多数政策的出台都是由政府主导,这个很容易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政府凌驾于市场的规律之上,造成效率低下的情况。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从供需两方面着手,特别是建设良好的制度方面,包括经济制度、金融制度、法律以及体制改革,在这个框架下,政府不仅仅是一个住房的供应者的角色,也是创造一种激励环境的创造者。另外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没有足够支持实现为社会提供高效服务的组织的资金,辽宁的做法比较有特点,可以归纳为几点,首先它是多渠道融资,严格资金使用管理,使用政府、市场加社会的模式,通过九个方面,政府补助、政府免税、企业资助、个人支付、市场运作、银行贷款、社会捐献、单位赞助以及节省建筑成本九方面,它的资金是在严密的监管特定帐户之下,只能用于棚户区改造,由各个金融监管部门直接应对收支,审计和金融部门加强日常监督,另外在政府来负责筹集建设的资金并且负责偿付,向棚户区居民提供低息的贷款;第二点是政府积极与私人部门合作,根据棚户区的位置以及它的商业价值的不同,辽宁省定了不同的改造实施办法,对于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的项目,政府提供一些优惠条件,鼓励商业开发商来参与;第三是政府起到的领导角色,它在整个改造过程中起到积极协调和服务的作用,政府部门内部有一个高效的协作机制,有17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各个部门各施其职,通过日常的规章制度定期讨论,迅速地当场做出结论,每一 个市政府也有自己的领导团队,有一站式的决策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在棚户区改造的成果方面达到了几个体制上和制度上的的创新,首先实现了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与老工业基地的经济转型结合在一起;另外完善了社会的服务,建设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采用了灵活的产权形式,这也是一种制度的创新结果;第四在用地制度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这种发展是与它实施了充分发挥公有和私有的资本共同作用的制度改革分不开的,在促进高速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同时,政府也意识到这种老工业地区改造的问题,不仅使老城市重新焕发新的面貌,赶上其他的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强调了发展中的公平。辽宁的这个事实表明,实际上中国政府也是在同样地关注提升生产力、效率以及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并行的结果。辽宁的经验显示在微观和宏观的层面,成长的源泉与发展的基础正在被改写。

辽宁棚改第一线的官员辽宁省委住建厅王正刚厅长,对辽宁棚改也也有诸多自己的认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良好社会环境的支撑,而解决低收入的困难则是优化社会环境的基础工作,在低收入家庭当中,改善他们的住房,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既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需要,更是执政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实施科学决策,为棚户区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带来希望。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为棚户区改造闯出一条新路。三、巩固棚改成果,为建设新型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一是提高容积率达到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目的;二是棚户区改造通过让棚户区居民有尊严、有地位,通过加强管理实现了住得进,住得稳,住得好的问题;三是棚户区改造通过就业促安居工程,达到了和谐、平安、幸福的目的,就业率低是棚户区居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四是棚户区改造通过引导低收入家庭积极参与,达到了政府与低收入家庭共同建设棚改新区的目的。五是棚户区改造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达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目的。

悉尼大学城市与规划研究中心的爱德华·布莱克利教授,他主要谈了“改造旧城面貌,构建美好的未来”的主题。第一,要为新的建设腾出地来,住在棚户区的人不想住在棚户区,但也不希望你来把他们赶走,告诉他该住哪儿去,所以第一个政策的出发点是应该理解他们的需求。第二,我们在做这些改造项目的时候,一定要做得更加聪明。就是通过这样的开发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和就业机会。第三,更大和更好并不是一回事,我们在建更大的社区,但是更大的社区并不意味着更加适合人们生活的更好的地方。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不希望中国全变成麦当劳,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如果中国麦当劳化的话,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所以新旧并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主要经验是首先人在哪儿就在哪儿建设,第二更加聪明智能地去建设,一开始就把就业规划进去,而不是最后才讨论就业。

l      城市市长论坛

城市市长论坛第一单元有五位来自国内外五座城市的负责人发言。首先是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毛志雄介绍成都城乡一体住房保障情况。成都市加强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第一,构建应保尽保的住房保障制度。一是保障区域由中心城区延伸到郊区的乡镇,郊区乡镇长期以来都是住房保障的薄弱环节。二是保障人员由城镇居民延伸到农村居民,都有享受政府住房保障的权利,我市最初的保障人员仅限于城镇居民。三是保障产品,由廉租住房一个品种延伸到多个品种。第二,推进按需供应的住房保障建设,保障住房建设是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关键。一是把握保障住房的需求,只有这样政府住房保障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政府资源配置才会科学合理。二是合理规划保障住房的布局。三是有利推进住房保障建设,强有力的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是保障性住房按期建设的重要保证。第三,优化无缝衔接的住房保障服务。一是建立灵活选择机制,我市在不同的保障住房政策制度间设立了双边界,明确低收入家庭可在政府范围内灵活选择保障性住房产品,有效解决既买不起经济适用房又不能享用廉租政策的夹心层的问题。二是建立动态的退出机制,完善的保障用服的退出机制是确保应保尽保的必要手段,是实行资源合理配制和制度公平的合理机制。三是保障性住房居民都为低保、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各方面的诉求非常复杂,生活困难与潜在的矛盾叠加,后续管理难度很大,成都市建立了就业、社保、民政、房管、卫生等多部门联动的社会管理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基层社区保障体系。

来自尼日利亚奥孙州的姆伊瓦先生介绍了尼日利亚的情况,我们政府的政策总的来说也就是六点相互结合的综合工作,包括我们要应对贫困,应对饥饿现象,应对失业,要恢复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提供教育,实现和平的进展,同时在所有的这些结合起来以后,住房问题、高质量的住房将有助于人们摆脱贫困,同时也会创造就业。我们这个城市重心的目的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重新构造同时对非常集中的城市地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出来更为有效而且对环境更好的交通设施和公路网络。另外还应该使土地使用更为合理化,土地使用特别重要,因为肯定地说,有了土地使用法案,尼日利亚的所有的土地实际上都是等于在政府手里,公民有权占用并且租赁 99年,并且不断地更新和续租。另外城市的目标还包括重新将一些过时的建筑改造成一些现代而环保的建筑,同时促进城市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奥孙州的城市改造有什么样的改变呢?它对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是要以这个州为基础进行城市更新的。现在我们的这个城市,我们的公务员有三万,所以很多人是吃财政饭的,这个州的财政收入的83%都用于付公务员的工资了,你们可能就会问拿什么钱来进行城市更新呢?就是建立一个服务中心,让这些服务更加有效。所以总的来说我们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我们的政府正在寻求一些私人部门,我们引入了一个BPP项目,使每一个社区都能够有足够的财政支出。也就是建立一个公私合营的伙伴计划,政府牵头制定计划,邀请一些私营部门加入。土地的资产价值上升了,开发商来增加土地的价值,我们收建了房屋之后能够让城市的居民更加可以支付得起地使用这些设施,所以基础设施必须由政府来建设,这样的话可以降低开发的成本。我们最好能够跟联合国人居开发署、世界银行等等一些国际机构能够进行合作,能够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财政的支持。

抚顺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奚克路先生谈到,从2005年开始在中央和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在辽宁省率先进行了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到2009年底全面完成了连片棚户区改造问题,让占城市人口1/5的棚户区居民圆了住房梦。第一、坚持政府主导,集中力量推进。一是把棚户区改造当成一号工程来抓;二是上下协调联动,棚户区改造必须调动市区两级积极性;三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和运作机制。第二、坚持因地制宜,妥善破解难题。一是科学制定政策,棚户区改造既需要政策保障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符合绝大多数居民承受能力的拆迁补偿政策。二是解决资金的瓶颈,资金是解决棚户区改造的保障,没有足够的资金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是不可能实现的,居民个人筹一块,政策让一块, 企业掏一块,社会筹一块。三坚持阳光操作、公正透明。第三,坚持统筹兼顾,力求全面提升。在推进棚改工作中我们坚持五个工作思路,一是棚户区改造以推进城市发展和经济转型相结合,二是与土地资源的整合相结合,三是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相结合,四是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相结合,五是与提高居民素质建设和谐社区相结合。

阜新市政府副市长李明山汇报阜新棚户区改造的情况。第一,基本情况。阜新是新中国建国后成立的第一座能源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和体制的转型,这种单一结构所积累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短时期内集中显现出来,特别是住房和就业问题最为严重。当时全市下岗职工20万,占全市职工总数的一半,集中在棚户区的有17户47万人,超过市区人口的一半,特别是有8万人居住在采煤区上,居住情况非常危险。全市齐心协力用七年时间彻底解决了困扰全市几十年的问题,虽然市政府负担了一些债务,但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改善了,城市面貌变化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了,近两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跃居全省前列,一个安居乐业的新阜新正展现在辽宁大地上。按照上述五个结合的原则,我们在具体操作当中把握了四个环节,一是将分散在全市百里矿区的60余片分散的棚户区在尊重多数群众意愿的前提下,相对集中向城市中心区靠拢。二是将分布在矿区的零散棚户区相对向新兴产业园区集中。三是在规划设计上,要求除了面积较小以外,在空间布局、环境建设、设施配套都要高于一般商业开发小区。四是充分利用棚户区改造腾空地,建立了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度假区,北方皮革产业基地,全国煤化工示范基地等四个产业园区。第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效率推进。第三,多元投入加强管理,保证资金有效使用。第四,强化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建设群众放心工程。一是实行了群众监督。二是严管政府采购。三是坚持按户验收。

南通市委秘书长刘锋谈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部分人向城市聚集,因此 我市把住房保障工程放在民生工程的首要位置,通过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保障房建设为达到住有所居打下了有力的基础。第一,南通市保障性住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近两年我们南通把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作为首要任务,有五个特点,一个是探索起步较早;二是保障体系完善;三是覆盖面较大;四是积极推进惠民规范;五是约束保障有力。

城市首长论坛第二单元的论坛有五位嘉宾发言。英国纽卡斯尔市前市长杰夫•奥布莱恩先生谈一谈纽卡斯尔的改造以及它同就业之间的关系。纽卡斯尔是一个海港城市,以出口煤炭、机车和重工业的发展而著名。伴随着工业化而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贫民区,带来了住房条件很差,医疗条件也不好,城市的贫民化也非常地严重。要在现在的现存条件下进行一些重新的改造,让人们过得更加体面,让他们的房屋也更加体面。这样的话人们才能够过得更有尊严,更加快乐。我和我的同事们都面临着这样的挑战,我们也勇于迎接这样的挑战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自己本人十年前就参与了一个计划,到现在这个计划也有影响,这个计划是从2000年到2012年已经12年的一个社区为期十年的新发展计划,它允许大家可以以社区为主导的改造升级。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呢?我们解决了一些犯罪的问题,我们有很多不同的计划,我们改善了2000多栋房屋,我们起动了16个社区的安全计划,我们帮助了1300多位当地人民,给他们带来了就业机会。同城市的差距也降低了5个百分点,当然我们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做,我们的犯罪率也降低了50%。我们把过去的那些破败的房屋拆掉之后修建了新的绿地。我们使这些房屋的内外都焕然一新了,它们非常坚固而且非常地高能效,我们把这些称为廉租房和公租房,这样低收入家庭就能够住得起。这些房屋有点像中国的经济适用房或者是廉租房,这只是针对那些收入低的家庭出售的。

合肥市政府副市长吴春梅女士将合肥市保障性住房的有关情况做了一个介绍。一是我市保障性住房的总体情况。十一五期间建成保障性住房8.76万套,784万平方米,共为9.7万户中低收入户提供了住房保障,全市享受住房保障的家庭比例达到了城镇家庭总数的11.7%,城镇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常住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由24.2增长到30平方米。以公租房为主的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近几年来合肥市每年新增人口约20到30万,基于这种情况我们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先导,加快公租房建设,十一五期间政府和企业自主的公租房达113.8万平方米,20454套,这样不仅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也增强了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吸引力。我们其他形式的保障房的建设工程也是在加快地推进,一个是经济适用房小区建设,我们从07年到10年建成了3个经济适用房小区共 21.5万平方米,3325套。二是我们的一些主要做法:第一是完善政策,不断健全住房保障的制度体系。第二是建立机制,不断加大住房保障工作力度。第三是是强化保障,切实落实保障性住房的各项政策;第四是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第五是加强监管,提升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第六是加强廉政防范,实行廉政风险防范与住房保障同步协调推进。三是是我们的体会:第一领导的重视是保障性安全工程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第二我们感觉到机制创新是不竭动力;第三是多部门联动是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关键。第四是广泛宣传是推广保障性住房的有效举措。

铁岭市政府副秘书长刘波进介绍了铁岭市棚户区改造的特点、做法与思考。2005年以来,我们铁岭市棚户区改造以不求政绩求民心,不图形式图满意这么一个基本理念,和谐拆迁,科学施工,阳光操作,公平安置回迁户,供给住房105.4平方米,10万平居民喜迁新居,棚户区改造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也把我们市的经验和体会在这儿跟大家做一下交流,我们认为棚户区改造最难的应该是三件事,可能我们一提起棚户区改造就认为资金是最难的,但是我们觉得资金应该是第二层次的,第一层次难的是要把这件事情办好,办得老百姓满意。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项,一个是把棚户区改造列入全市的一号工程。二是制定落实优惠政策,为回迁安置的特别是困难群体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第三个是创造实施了领导干部包片,机关干部包户的做法。我们认为第二是建设,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科学施工,全方位监督。一是公开招标,选择最优秀的队伍,最有诚心的队伍来参与建设。二是严把质量关和安全关。第三是分配的问题。我们的办法是阳光操作,全程透明,保证公平回迁。一是制定了紧密的回迁安置方案。二是公开召开回迁户选房大会,各区回迁户都到回迁大会现场公开选房,纪检、监查、公正、新闻单位、群众监督代表、人大代表等全程监督分配过程,真正做到了阳光操作。铁岭市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城市面貌、城市功能发生了巨变,得益于铁岭市棚户区改造工作中做到的四个结合,一是领导重视与群众广泛参与相结合;二是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三是棚户区改造与提升城市功能相结合;四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与整体生活质量提高相结合。

本溪市副秘书长马刚先生借此机会把本溪市实施棚户区的工作跟大家做了交流。本溪市从2005年开始起动棚户区改造工作,截止到2010年底共拆迁棚户区住宅面积269.2万平方米,新建和谐安置小区22处,新建住宅215万平方米,供给7.5万户22.4万居民乔迁新居。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我们始终突出民生导向、和谐导向,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第一,构建强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第二实施科学惠民的相关政策。第三是优化土地和资金等要素资源配置。第四抓实棚改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一是抓好拆迁;二是高标准建设;三是分配公平。

l      学术研讨一:低收入居民住区:经济、社会与环境

学术研讨会场一中外学者集中讨论了低收入居民住区在经济、社会与环境方面等问题。其中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尼古拉斯•瑞提森纳首先发言,他谈了“经济发展和可承受住房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第一,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近年来经历了较大的波动。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的房价变化明显,住房市场需要改革。第二,可承受住房(affordable housing)在各国都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承受住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有四个方面。(1)城市化加速、移民潮加剧,加快了对可承受住房的需求。(2)中国的房价持续上升,工资水平保持增长,如果城市不能提供保障性住房,将会迫使一些工作离开城市,而这些工作正是城市需要的。(3)条件恶劣的住房增加政府的成本,例如增加医疗和教育方面的开支。(4)建立可承受住房可以降低城市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此外,在中国这样的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保障性住房的建立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并且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更多的保障。

香港中文大学沈建法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港深跨界城市发展与融合: 经济,制度与社会融合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对于香港和深圳,经济、制度和社会融合的原因有很多。近年来,两城市跨界融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和进展。特别是2004年之后,港深跨界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经济、制度和社会方面的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当然,由于两城市各自的不同特点和诸多其他原因,两城市的居民之间彼此的认同感仍有待提高。此外,与经济快速融合相比,制度上的融合仍需时日。因此,未来港深跨界发展继续充满机遇和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吕风勇、高广春根据辽宁棚户区改造的分别谈了“经济发展、供需能力与棚户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的融资问题”等问题。

对于以上的发言,四个评议人分别从自己的角度谈了看法。世界银行投资环境顾问王丽虹认为,在推动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私人部门的作用必不可少。私人部门可以在住房保障体系中发挥三个作用: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作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者,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改善生活条件的机会。此外,我有两个问题向发言者提出。第一,各位参会专家对于棚户区改造中,如何私人部门和公共(政府)部门的作用,有什么样的经验和见解?第二,对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完全由政府来调控房价,这样的方法是不是最佳的选择?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院长助理赵峥谈到,沈建法教授的发言非常好,促进港深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推动改革,特别是市场体系的改革,以推进两城市在市场化方面更快地融合。GUCP主席、美国巴克尼尔大学彼得•克拉索教授谈到,第一,吕风勇研究员的发言中提到巴西的“过度城市化”问题,请问如何界定“过度城市化”,以及这一现象将会对城市产生什么影响?第二,高广春研究员的发言中提到,辽宁棚户区改造的成功与辽宁省领导的成功决策密不可分。请问,城市政府在多大程度上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第三,沈建法教授的发言中提到,目前,香港和深圳居民对于彼此的认同感还有待加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视角,这一现象值得持续关注。第四,我们总是谈到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及其优越性。其实有的时候,大的城市不一定是最好的城市。在不具备快速城市化的地方(例如农村地区),更适宜发展小型的乡镇或城市。第五,私人部门的作用不可忽视,市场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工具。特别是在融资的途径中,需要适当地放松监管,以提高市场化运作的效率。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李德认为,目前,融资问题仍然是困扰低收入住区建设的难题之一。目前,开发银行的贷款仍是重要的一部分。要想提高融资的效果,需要发动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力量,然而目前,这些机构不愿意介入保障性住房的融资。因此,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解决办法包括,提高财政收入,从财政收入中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提高商业银行参与保障性住房融资的积极性。

在该分会场的第二单元,四位专家进行了发言。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就“城市化与住房保障”进行了发言,认为中国推进城市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城市化战略是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目标是,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然而,我国推进城市化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其中,农民工问题是需要大力解决的问题,农民工的住房保障又是农民工面临的所有问题中的关键。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加快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

基于辽宁棚户区改造的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环所城市政策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庆、首都经贸大学城市学院陈飞博士、辽宁省司干院副院长孟翔飞分别谈了“棚户区改造与社区重建”、“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内部空间再造”、“辽宁棚户区改造的社会学思考”等问题。

根据以上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叶裕民教授认为,第一,低收入住区的建设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第二,中国目前还是缺乏保障房的供给。特别是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的住房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城市里高昂的生活成本使他们被迫与家人分离,从而引发其他的问题,农民工日渐被边缘化。第三,辽宁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棚改模式,是辽宁棚改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经验,应当向其他的城市大力推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唐在富认为,辽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棚改模式是成功的基础。此外,我还有几点说明。第一,城市布局的问题很重要,特别要重视如何安排不同的群体,恰当地安排回迁的居民,以符合整个城市的合理布局。第二,居民的可持续支付能力也很重要,需要千方百计地解决棚改的资金问题,提高居民的可持续支付能力。第三,解决低收入住区问题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管理,特别是在棚改之后,政府的后续管理不可或缺。第四,必须要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此外,对于保障性住房,可以采取多种灵活的分配方式,例如,先租再买,让低收入群体在前期充分享受到政策优惠,待他们的收入提高之后,再返还相应的款项。还可以强化税收在保障房建设、分配中的调节作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莫瑞斯说,各位发言人的演讲都很精彩。辽宁棚户区改造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中国,这样的实践能够平衡各区域的发展,对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理查德•莱根特谈到,李国庆研究员的发言强调了棚户区改造中的社区重建,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肖金成研究员提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及其住房保障的问题,为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低收入住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背景。其他三位研究员也做出了精彩的演讲。

l      学术研讨二:低收入居民住区:住房保障与棚户区改造

学术研讨会场二就低收入住区的住房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上下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四位学者进行了发言,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奎多·费拉里演讲题目是“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意大利和欧洲的视角”,他认为在意大利和欧洲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住房的短缺。即使住房的总量充足,但是可以使用的、可承受的住房仍然是不够的。高质量的住房仍然是稀缺的,所以这样的住房更加昂贵。导致人们住无所居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包括住房供给不足,土地和房屋的产权问题,无家可归者的个人原因等。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教授琼·图伦教授演讲题目是“知识城市战略:巴塞罗那在奥运会之后的转变”,他认为知识城市战略的实践方式可以概括为,对目标城市设立以知识经济为主的新型功能区,以新兴产业取代原有产业,从而达到城市产业和功能区的更新。这一战略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后得到了有效的实践。按照这一战略,巴塞罗那自奥运会之后,设立了两个新的功能区,大力发展高科技和创新产业,促进新的产业在城市中形成网络联系,同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更新,提高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此外,巴塞罗那的成功实践表明,知识城市的战略能够提高城市对经济危机的应对能力,是一个切实有效的政策。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弗朗索瓦·基布鲁教授报告的题目是“重建贫民窟与发展低收入住宅:改善城镇竞争力”,他认为第一,重建贫民窟。目前,各国解决贫民窟问题的主要做法有强制迁移、自行建造、社会安置,以及大规模开展重建计划。然而,法律、财务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使得大规模重建贫民窟困难重重。第二,发展低收入住宅。法国在二战后面临较严重的低收入住区的问题,低收入住宅引发的社会问题在近年来有加剧之势。第三,中国城镇化的持续发展研究。这是一个综合的研究课题,需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历史性和比较性的观点,并比较中国城镇化与欧洲城镇化的过程的相似和差异。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博士张占力报告了“棚户区居民可支付能力重塑与提升”的研究。

   根据以上发言北京大学城市管理系陆军主任、中央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文斌院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王晖副教授分别就几位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其中大家最为感兴趣的在于图伦教授的知识城市战略,详细跟他探讨了巴塞罗那构建知识城市的详细经验,以及对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未来构建知识城市有如何的借鉴意义。

该会场的第二单元,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发言的题目是“中国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保障政策若干问题”,主要是从财政视角来具体详述了一下对保障性住房的补贴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姜雪梅副研究员从理论与实证角度阐述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住房市场与住房政策,有理有据,对现实指导意义明显。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魏婕博士,具体谈了一下“辽宁棚户区改造的绩效评估”,从评价辽宁棚户区改造的9大维度,41大指标出发,先确立了基本的评估标准,以达到标准的程度来对各维度进行打分,最终运用层次分析法合成得出辽宁棚户区改造的综合得分,结论认为辽宁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总体完全成功”的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卜鹏飞的报告题目是“棚户区改造的土地开发问题——辽宁的经验”,认为辽宁棚户区改造践行了政府主导加市场运作的土地开发模式,划拨土地用于棚户区安置住房,并把腾空土地出让收益用于棚户区建设。辽宁棚改土地运作推动了土地市场化,使土地成为资产;实现了确权于民,规范了土地管理;使居民成为有产者,缩小了贫富差距;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了土地价值;优化配置了土地资源,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增加了住房供给,平稳了房价上涨。政府让利于民的土地收益分配方式是解决贫民住区问题的前提,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灵活土地运作模式是解决贫民住区土地问题的关键,统筹规划土地资源是土地运作成功的保障,保障民权为本是贫民住区治理的核心价值。报告最后,也对安置住房的退出机制等问题提出进一步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刘伟的报告题目是“阴云遮眼何足惧,洗净日月又一天——辽宁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发经验”,他认为全球低收入住区住房开发在拆迁、建设、购房和管理等环节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而辽宁省棚户区改造为解决这些困难提供了四条宝贵经验:整体拆迁,梯次推进,化解拆迁阻力;集中建设,政企结合,完成高效建设;廉价回迁,分批安置,保证居民入住;政府兜底,居民自助,实现长效管理,并取得了开发效率显著提高,当年入住居民满意;住房面积大幅增加,住房功能极大完善;政府形象有所改善,分配公平居民认可三大成果。

根据以上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主任叶剑平就辽宁棚户区改造的土地问题进行了评论,并畅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中央财经大学城市与房地产管理系主任王志峰以自己曾经住在棚户区的切身经验谈起,分别对辽宁棚户区改造中的项目评估、土地问题以及住房开发等检验进行了评论,并对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修改的建议。辽宁省委党校副教育长佟玉华,作为从辽宁来的代表具体讲了棚改的实际工作,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棚改后的居民自身能力建设如果持续较慢,未来是否会形成新的贫民小区等问题引起了大家都热议。

最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赵东成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不仅对贫民住区的问题解决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同时又具体详细询问了图伦教授有关知识性城市构建的问题。

l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发布与研讨

首先英国爱德华艾格尔出版社的希拉里奎恩女士介绍《2011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的英文出版情况。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研究当中包括了世界各地的500座城市,出版社今年二月份出了这个版本,在这里用了集合了近一百名专家的研究,而且对于这些城市的优劣以及相互的相对竞争力都做了比较和分析。同时举行了由奎恩女士向中文版主编倪鹏飞教授赠送英文版的从书的小仪式。

中国社会科学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教授做关于《2012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文版的有关情况的报告,这一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了全球城市竞争力的分析方法,我们看一下分析方法当中受到有一个全球城市竞争力的一个研究背景,我们也看到了全球的生产、贸易和金融格局的演变,这是第一个背景。另外全球新技术革命正在孕育之中,新兴经济体的城市群落正在强势崛起,我们看一下这些著作者和机构,比如有赵东成、彼特等等。接下来我们做了一个概念框架的介绍,这是全球城市竞争力的含义,也就是说一座城市和其他城市相比吸引和使用资源,控制和占有市场,尽快地创造财富以及为其市民增进福祉方面的能力,这是由这座城市的产业体系以及方方面面的综合运行要素影响的。我们再来看一下城市竞争力的结果以及我们用的一些数值、评判的过程、输入要素、指标体系、产业竞争力、城市的样例。第二部分,比较分析的结论,这是一个结论性的报告,比方说城市在金融海啸中谁主沉浮,所谓世界城市的竞争力是绝对下降的,纽约的指数降幅最大,同时亚洲的大都市继续崛起。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内部环境和公共制度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高科技产业、金融和公用事业是城市竞争力的支撑要素。在这 里对于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做了一个分析,我们看到一些金融中心在衰落,与此同时一些技术中心在崛起。高收入城市在下降,中等收入城市在崛起。

接下来的单元面各位城市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分别作了发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名誉院长李晓西教授的演讲的题目是“绿色发展与城市竞争力”,专门评论一下竞争力报告中间在绿色经济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这份报告怎么样体现在绿色经济方面的重视,有三点突出了,第一章里面在全球竞争力当中包括了三类指标,有全球城市竞争力的产出指标、要素指标还有产业竞争力指标,产出指标是由绿色GDP的规模等等六项指标构成,在第三章当中又提到这六个综合指标叫做绿色GDP规模,人均绿色GDP,经济增长、专利申请、跨国公司,也就是说综合指标中间的六个指标有三个带有绿色,可见很重视绿色。而且这里测算出来了东京、巴黎09年的绿色GDP规模分别达到了6千多亿美元和5982亿美元,这些数字还是比较有价值的。再一个是综合指标中间的六个指标有三个有绿色,可见对绿色的重视。第三是第一章经合组织国家经济增长的绿色治理中是专门就绿色写的,他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他们介绍了2012年以后金和组织起动了绿色城市的项目,评价绿色城市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怎么样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经济和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对国民经济增长、生活质量还有竞争力的贡献,也分析了城市在促进绿色增长方面的独特作用和它的明显优势,也就是城市在促进绿色增长有它的独特的作用和明显的优势,提出了灰色污染的城市专项绿色城市的一种变化,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在走向绿色城市有后发优势,有尽量少走可能把这个城市搞灰了再变绿的弯路,同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数据,比如说全球能源使用的67%和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1%都归因于城市,这是国际 能源所的2010年报告中体现的。也就是说这个报告专题中间专门有一章是经和组织三位专家写的对绿色经济,对城市竞争力、绿色城市在经济增长改善国民增长的质量和提高质量提出了专门的论述,我认为很有价值。第二,就绿色经济和城市竞争力的关系再引申几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城市发展绿色经济有助于环境改善而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中国古代说要引来金凤凰就要种植梧桐树,引进人才竞争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觉得绿色经济有助于改善环境;第二个观点城市发展绿色经济有助于根据未来市场的需求加大对绿色科技的推动力;第三句话就是城市发展绿色科技有助于发展绿色产业和产业的绿色化,因而能提供城市产业的新的竞争力;第四点城市发展绿色经济有助于提高城市与国际联系而提供国际竞争力,增加了它在全球的话语权和占有率;最后一句话,城市发展绿色经济,有助于城市管理迈向新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

韩国首尔大学赵东成教授,谈了谈城市竞争力和企业发展,对于韩国所做的情况做了一下研究,发现城市更新这项工作有几个阶段,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开发的一个框架来研究韩国城市更新方面所发生的一些事情。第一个阶段就是当国家政府发挥作用,在改造老城区或者是低收入区的时候,这是第一个阶段,是由中央政府来参与的。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把这种更新作为一个驱动力,不仅要改造一个老城区,而且要让这座城市更有竞争力,让它增加外在的竞争力。这一模型也跟大家介绍了一下城市的更新,生活方式、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后成就一座城市的复兴,经过这样的过程达到了城市复兴的目的。城市的更新是作为一种工具,社会的一体化是第一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它吸引了一些高层次的居民,也吸引了外来的游客更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这就是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说总体来说我想说的是第一个阶段的城市的更新化只是通过改变一下外在的面貌,而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改变内在的要素和内核,让它能够更加提升内部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高素质的人才。如果用算术表示的话,原来城市的得分是负的,第一个阶段使得从负变零,第二个阶段是从零变正,60年代到70年代土地开发由中央政府开发的,土地改革由公共财政支出的及新的开发阶段是从70年代到90年代,现在我是在给大家介绍韩国的情况,70年代到90年代我们建立了很多的卫星城,这一阶段还是以国家为主进行城市的规划,这也是政府的一项创意。到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80年代到2000年进入了城市改造后的更新的第一阶段了,这也是刚才我们提到的,主要是改变它的外在的环境,这是 通过公有部门和私有部门形成这种伙伴的关系共同参与的。2000到现在就是第二阶段的都市更新了,由社区参与为重点,着重在人力资源而不是财政的投资方面,主要是为了让经济、社会、文化都有重新再造,不仅有公有部门、私有部门,而且还有一些NGO参与了,所以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参与计划。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莫瑞斯,在昨天和今天的会议当中也谈到了一些怎么样加强不同部门的伙伴计划,也就是说怎么样形成合力能够更好地更新城市。通过我今天的陈述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怎么样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城市的全球竞争力,同时又减少不平等。减少不平等是对城市将来的城市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一点。城市化在不断地迅速发展,我们要达到城市的更新同时又避免不平等。的确,城市更新化使一些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是另外一方面也使贫富差距更加地明显了。现在我们城市的竞争力有相互依赖的关系,低收入的居民总体上也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其他居民,所以他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这座城市会不断出现贫民窟,它会降低城市的竞争力和活力,所以这种互相依赖有些时候大家可能觉得有点模糊了,大家可能觉得提高竞争力好像跟减贫没有什么关系,大家好像就忽略了脱贫的问题,但是实际上这两者是息息相关的。随着都市化速度的不断提高,在都市当中贫民窟的集中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了,这成为影响都市化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的确非常有必要制定这些战略,所以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要建立起伙伴关系,刚才我 们也谈到了政府部门、社会单位和私人部门必须建立战略性的伙伴关系才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社会机构可以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传递这些居民的声音,所以在贫民区有一个组织,比如说贫民区居民国际组织,它就能够把所有的这些组织集合起来代表城市贫民的意见。在纽约市我们有一个叫做住房合作伙伴的非盈利性组织,他们主要解决像经济适用房的开发、融资和法律等问题,开发、融资和法律等方面的力量必须集合在一起,这些机构就是做这些工作的,同时还要吸引一些企业主到这些地方来培训和雇佣低收入人群的劳动者。这样的组织正是促进所有有关各方围绕着经济适用房进行合作,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英国,有一个叫地方战略合作伙伴的组织,已经遍布了80多个社区,在每个社区把当地的社会团结起来,并且联合制定一些战略计划来提升这些社区的质量, 因为这些被瞄准的社区里面往往贫困人口较多,我们看到大学、政府、盈利性企业、非盈利性机构共同制定了针对这些社区发展的战略计划来解决当地社区的问题。

GUCP主席、美国巴克尼尔大学彼得克拉索教授讲述了城市的衰落,要讲讲19731979年石油危机之后在美国的工业腹地出现的城市衰退。我们看到在美国的工业腹地内, 比如说彼得堡,还有底特律,芝加哥的情况稍微好一点,提到的几座城市受到了工业衰退的很大的影响。首先是人口情况,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城市的人口在我们的整个统计结果当中是减少的。具体来看底特律,它是美国的汽车城,是一个产业做主导的。底特律的历史给它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使得底特律没有办法向其他方向发展。这个城市的衰落是由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首先是在汽车工人工会当中,白人和黑人,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分裂。我们已经把很多废弃的区域改造成400500个社区花园和小农场,通过廉价的住房和设施吸引一些艺术家、创业企业家或者做视频游戏的人过来。底特律就在采取这样的策略。同时还有底特律的原来的汽车工业,同时我们看到底特律从全国的经济衰退当中走出来,现在已经有人在谈底特律的复兴。我们来谈谈匹兹堡,匹兹堡是钢铁城,没有衰退,只是市中心出现了发展停滞,零售业出现了衰退。过去匹兹堡到处都是障碍,这边有一段很陡的破路,住在这儿的人很难进入中心商业区吃饭。这一区域主要是美国黑人或者非洲人住在这里,更富有的人住在东边,富人进入商业圈也是很难的。匹兹堡实现了和自己的过去的决裂,他们大力地发展计算机、教育行业和医药行业,所以我们在匹兹堡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经济,和过去的钢铁工业已经说拜拜。第三个介绍芝加哥,芝加哥有它的路径依赖性。芝加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让我们看一下路径依赖性如何指导未来。首先19世纪芝加哥是一个古物粮食交易中心,当时芝加哥作为一个中心城市,主要是和爱华的州相邻,周围的谷物都拿到这里交易,而且有粮食期货,所以他们的衍生产品行业非常发达,今天的芝加哥发展可以追诉到19世纪,过去芝加哥周围有五大湖还有水运,今天芝加哥主要是以铁路、航空以及卡车运输为主的联运交通,已经从19世纪的模式走出来了。另外过去芝加哥主要向约翰迪尔公司做农用机器和钢铁,现在芝加哥的经济已经转变为高科技制造业芝加哥已经是世界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中心,并不是普通的线材,而是有工艺保护生产出来的产品。芝加哥发展仍然有对过去的路径依赖性,仍然有过去的一些基础设施。在危机过后芝加哥仍然专注于制造业,因为他们认为要为工作者创造就业机会还是不能够创出其制造业的。芝加哥仍然非常注重制造行业,同时还进一步地促进了他们的工业区。同时还遏制了一些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因为房地产开发商把一些老旧的建筑都开发成了购物中心或者是高档公寓,但是芝加哥说这是不行的,这就是工业区。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理查德莱根特教授,演讲的主题也是全球城市的竞争力的问题。城市化总是遵循一个持续“S”曲线,它开始平稳逐步地发展,然后向上缓慢地发展,然后会平缓下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曲线特别地不寻常,实际上它跟欧洲的城市化进程不一样,因为它涉及的历史比较复杂,包括殖民主义、革命、革命后等行动。现在中国仍然处于城市化进程比较快的阶段,也就是S曲线比较陡的阶段,我们也听到今天中国大概有50%的人居住在城市,将来可能要达到70%,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数量。当然,我们可以花很多时间谈中国的城市问题,不过我们还是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得收入增加,这一点改善了很多人的生活条件,这种改善的速度在世界其他的国家都还没有看到过。在这里我可以看到成都附近的一个村子的村民家庭,当时我走进这个家庭,实际上这座房子两层小楼,有水有电,附近有很有吸引力的学校以及社区设施等等。实际上住这栋房子的人原来就是一个农民,这只是 1300个村子之一,2003年以后建设的新农村的房子,这样的村子有1300个。但改革开放30年城市人口平均收入增加的非常多,与此相对比农民的收入增长没有赶上来,现在的收入差距大概是31,但是总的来说收入差距依然非常大,在这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一些中国的农民住着这样好的房子。在住房政策方面,我们都知道没有达到标准的城市住房有各种各样的,还有一些城中村,还有所谓的蚁族,还有50年代到70年代的工人宿舍等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已经拆除的地点,新的房子将会覆盖整个地点,这里还有一个所谓的钉子户,他们就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不肯走。当然在这一区域还有一些全新的房子,他们可能会拿到拆迁款使他们能够想办法买房子。因为随着城市的扩展,这种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后来被逐渐地被大楼包围起来了,在北京可以看到,实际上在南方更多,比如说广东,这些土地并不是城市建设用地,是农村所拥有的农业用地。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和政治的问题,城市的问题是大城市的区域问题,而城市周边的区域特别地重要,住房的解决方案对于全球的城市竞争力特别重要。因此要实现城乡的发展和住房的发展一定要采取一个整体对待的态度,而且你要考虑到住房和城市的发展,要考虑到城市、郊区还有农村的住房,而且你也要对现在和未来的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如果你事先进行规划就可以避免原来提到的一些贫民窟的问题。有很多关系是需要我们处理的,包括乡村的发展需要一些支撑产业,它能够支持乡村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你都需要财力各资源建设更好的社会,要有更好的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以防止出现城中村也就是贫民区。

在此主要有两个评论人:哈佛大学尼古拉斯瑞提森纳教授,说用5分钟的时间对以上五位发言人的陈述做出评述。我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竞争力是要创造一个环境,它要能够更好地鼓励创新和合作,能够创新就能够使城市有更多的竞争力。李晓西教授刚才提到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我觉得绿色经济并不仅仅是关于竞争力,它对于城市的存在和发展都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仅仅有绿色经济还不够,还需要继续有其他的因素才能够持续发展。赵东成先生刚才提到了一些案例,怎么样创造竞争力,怎么样创新和发展。李教授谈到了绿色经济,您谈到城市是创新的中心,我的评价是你谈到的第一个阶段是要建设一个基础环境,这是对于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的,道路、交通、车站、卫生条件等等。实际上这些城市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使自己更有竞争力?莫里斯教授建立伙伴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和各方面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解决城市贫困集中的问题,必须要监理公司和社会的合作,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数据作为支撑,我相信你的说法,但是我不确定这种城市的贫穷的集中是不是城市化的必然的产物。克拉索说到城市要取得成功是必须要注意关注一些问题的,我们要挣脱过去的发展模式。非常高兴不要总谈光辉的一面而要谈失败的一面,成功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有些时候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有些时候我们需要从失败中吸取经验。莱根特刚才谈到了竞争力方面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你需要很多新的战略合作关系,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还谈到了城乡之间的关系。

佛罗伦萨大学教授奎多费拉里教授认为刚才五位陈述者提交的报告引发了我们更加广泛的讨论,我想再简短说几句,李晓西院长刚才给我们做的报告说起,他的报告非常有趣,因为他讲的话题正好也是我非常关心和关注的,绿色经济和城市竞争力是息息相关的,针对绿色经济和城市的竞争在很多的研究报告里都表明重视绿色经济发展的城市,绿色GDP的城市会有更好的发展,要提升竞争力必须要改善城市的环境,要提升竞争力并不用损减城市的环境,或者也不用以社会和城市的环境作为成本的代价,我觉得这对于我们中国也是尤为有意义的,我们在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时候不应该忘记绿色经济可持续性。赵东成教授的报告也很有意思,他的报告给我们提供了韩国的三个例子,一他提供了一些新的定义和词汇,比如说本地全球化、全球本地化等等,他讲解的在城市改造和更新的两个阶段,尤其是第二个阶段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而言非常重要,第一阶段是提升城市面貌,第二阶段是改变城市的内核,我个人觉得他的这种观点非常有意思。戴维莫瑞斯的报告给我们讲解了贫困和脆弱的城市人口之间的关系,他的战略是跨部门之间的合作,为了减少城市中的贫民,减少城市的贫民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彼得克拉索跟我们谈了美国的三座城市的例子,他谈到了工业的衰落令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们可以以史为鉴,我们可以从这些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指导我们城市将来的发展。还有理查德教授刚才谈到了全球化还有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所面临的挑战,对于中国的发展过程当中城乡发展的情况很有意思,而且对于中国将来的发展方面,您的观点也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总结来说,在我们的城市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因素需要注意,不仅有工业问题还有种族问题、文化问题、阶级问题,过去一些城市没有成功应对阶级问题。在韩国也是这样,他们正在应对不同的阶层之间的挑战,我们必须要找到合适的途径,我们必须要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我们必须要找到一条发展绿色经济的道路,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的行业通过从事各自不同的工作对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本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胜利闭幕!!下一届第十一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将在美国的纽约举行,也就是在美国格林比亚大学举行,时间应该是在2013年的夏天,我们希望我们的学者们也欢迎城市的市长们,咱们 2013年纽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