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女士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市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顺利开幕了。我非常荣幸地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各位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真诚的感谢!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中国的城市化,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又是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城市化是我国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战略选择。城乡一体化则是中国推进城市化的重要战略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大统筹的重要内容。本届城市竞争力论坛将主题确定为“城乡一体的中国城市化道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全国的大城市中,成都市较早地开始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探索,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成都市的城乡一体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有力地推进了成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成都和谐社会的发展。同时,成都市也遇到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其中包括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住宅制度的创新问题,产业结构转型问题,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等。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实践提供了典型案例,城市竞争力论坛提供了高起点的平台,国内外专家学者与城市的建设者管理者会聚于此,共同探讨中国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总结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宝贵经验,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相信,通过思想的碰撞、经验的分享,本届论坛一定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对推进成都乃至全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我校积极面向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障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十五”期间,我校共获取各类项目共2608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5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7项。
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为中国各地区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己任,积极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十五”期间,学校教师承担副省级以上城市政府咨询研究项目150余个。从去年开始,为促进广大教师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关注社会、关注现实,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校计划在三年时间里,组织约30
2004年,商务部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国贸发会议共同举办过一次高层次的国际论坛,那是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与一个政府部委共同举办学术论坛。本届论坛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与一个大城市共同举办这样高层次的国际学术论坛。联合举办这样的论坛是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合作的有益尝试,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和成都市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的新起点。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关注成都市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相关领域的学者已经将成都作为中国大都市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我们相信,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实践与人民大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将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同时,我们也希望与国内外的学者一起,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共同推动城市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进一步深入。
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快速发展并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城市。我多次到过成都,对这个美丽的城市印象很深。我想,“中国最具风情城市”、“中国最幸福城市”这样的称号有着很丰富的内涵,充分说明了成都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巨大成就。在祖国的西部,做出这样的成绩,实在难能可贵。在这里,请允许我对成都人民表示深深的敬意!为成功主办本次论坛,成都市各界又付出了艰苦而极富创造性的劳动,我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祝愿成都发展得更快更好!祝愿成都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祝愿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