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东方之道

发布时间:2008-08-29 23:35:5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扬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承办的“第五届城市竞争力国际论坛”于2008年7月26~27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举行,来自主办单位的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城市市长,以及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竞争力专家等出席论坛,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东方之道”之主题,以扬州的理念与实践为案例,交流研究成果,深入探讨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与会代表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当今各国都高度重视的命题,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共识。

    与会代表在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人口与就业的压力,土地、能源、水资源供应的压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配套、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完善等方面的压力,以及城市蔓延式扩张造成的城市空间压力,城市边缘区及城中村的社会问题,区域内重复建设和外部不经济协调问题,地区协调发展问题,农村庞大剩余劳动力城镇化过程中的转移问题等。这些压力和挑战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和主题功能区的设计,城市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防治,中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增长,人口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的提升,保障粮食安全和食物质量,保持资源与能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促进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源头减量化、过程再利用、末端资源化”的循环经济体系,环境污染的治理与废物深度处理,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育,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和低碳经济,克服城市病与智能交通建设,支撑新型工业化提高国际竞争力,支撑新型城市化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等等。虽然这些问题是世界城市化中遇到的共同问题,但中国城市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大。

    与会代表对扬州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古城扬州近年来立足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东方文化内涵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扬州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是:以自然禀赋、文化传统、产业基础等要素供给为依托,以与周边地区竞合发展的形势为背景,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为指向,综合考量各类因素,合理确定提升路径,自觉寻求差别化竞争的特色发展之路。进入新世纪以来,扬州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连续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奖和联合国人居奖。因此,与会代表对扬州市在城市建设中所走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与会代表围绕论坛主题,探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东方之道,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东方之道”主要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强调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区别于西方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重工业,只追求产值,而是强调环保、节约资源,强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强调城乡统筹发展,以区别于传统的城市化道路。“城乡统筹”这个说法一定是东方之道。传统城市化道路的衡量标准是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乡统筹则必须要考虑农民怎么样,而且一定把农民当作兄弟、而不能当作一个被消灭的落后生产力来看待。因此城乡统筹不是城市政府某一个部门的事情,而必须由市领导亲自抓,以平衡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三是强调传承文化、突出特色的发展方向。四是强调以人为本,小康导向的富民发展。五是强调天人合一,顺乎自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理念。

    有代表认为,应当推进以城市为单元的“可持续性城市运动”。“可持续性”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社会的价值意识,不是以无条件地服从增长与开发为原则,而是在产业、生活、城市、世代关系等几乎所有的方面蕴涵了新的价值基准的崭新概念,实现了这种价值基准的地域社会则可被称为可持续性地域社会。可持续性城市运动要从社区做起,如果社区不具有可持续性,就不会有地球的可持续性;要改变增长模式和生活模式,否则将损害自然资源;城镇是改变生活模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空间形态的关键;人类的基本生活不能超越自然持有的环境承载力的限度,应追求社会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及生态学的环境可持续性;承认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多样化,不同区域的问题应该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确保社会的公平性,不让贫困人群成为环境问题的最大受害者。作为城市可持续管理的政策手段需要实施对环境、经济、社会三个领域既有可持续性政策的统合。环境的可持续性只能产生于具有可持续性的社会系统,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现存的地域社会政策体系,仅仅以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水质净化、绿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作为政策的主题,就决不能实现营造可持续性城市的目标。

    与会代表分析了传统城市化的弊端,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认为传统的城市化不仅造就了更加贫困的农村,也造就了城市中的大量贫民,成为导致“拉美陷阱”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城市化只追求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不顾及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的根本,必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动荡。新型城市化是在城乡统筹、城乡协调、城乡一体化的总原则下,“提升农民攫取财富的能力”、“实现农民从体能向技能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统一覆盖城乡全区域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平等”、“构建适应城乡一体化的政治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等。只有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才能真正使城乡“从异化走向同化,从对立走向统一,从二元走向一元”,从而将威胁社会和谐的“第一矛盾”始终维系在安全阈值之内。

    与会代表认为,面临新的形势,各城市一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关键环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强化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的功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良好城市发展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孔繁来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