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先生演讲
郑新立:同志们、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感谢会议组织者的邀请,有机会来和国内外的专家共同讨论城市竞争力问题。根据会议组织者的安排,我想就“科学发展:城市与企业共赢的基础”为题做一个简要的发言。我想讲四个问题。
第一,以人为本是实现城市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核心。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现在我们全国各地都在认真地学习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对我国今后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会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个科学发展观当中,以人为本是它的核心和本质。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的全面的、多层次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为拔尖人才、各方面的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想城市的竞争力,城市和企业的共赢的基础,城市与企业发展的共同的目标都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真正把人的需要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作为一个城市能够为人的生活、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联合国前些年不断的评选在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我们到旧金山去,到澳大利亚的摩尔本他就非常骄傲地讲我这是世界联合国评选的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十个城市之一,在这个城市里工作、生活、学习,能够享受到清洁的空气、阳光,能够有一个非常舒适的环境,我想这首先就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人才愿意到你这儿来,人都愿意到你这儿来,有人气,我想这首先是城市竞争力的首要的一个要求。另外人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还有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还有要有自我实现的这方面的要求,城市都要为人的这个方面的发展、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这样一个环境,真正使人才在你这个城市不被埋没、不被压抑,使人才真正能够脱颖而出,形成一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这样一种社会的氛围。我想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根本,也是城市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的一个根本要求,我想按照我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首要的一条就是要牢牢地把握和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提升竞争力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想对一个城市来讲、对一个企业来讲,所谓全面发展不是要你这个城市搞大而全、小而全。
首先是你这个城市的优势特色产业是什么?我们长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非常根深蒂固,到现在好多城市的发展观念还没有扭转过来。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哪个城市发展的好、那个地区发展的好,首先是这个地区、这个城市能够选择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围绕这个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按照中央的话就是形成的一个块状经济,所谓块状经济就是在地域上、在空间上一个县、一个乡、一个镇、一个基地市、甚至一个省,我就围绕这一两个优势特色产业把它做得很大很强,做得在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都有一定的占有率,甚至占有率能够居于第一位,这样你才能围绕这个优势产业形成一种专业化分工,才能提高效益,才能发挥你的长处。我觉得这些年在我们城市里面一些优势特色产业开始形成,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总的来讲城市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不如我们的农业上的一些发展,我们现在农业上叫得响的,比如说新疆的棉花、陕西的苹果、山东的蔬菜,这一说大家都知道,但是哪个城市最突出的产品是什么,哪个城市里面你有哪一个产品在全世界占有率有前列的,现在我们讲的还是数不出来几个,我觉得应当是所谓全面发展要围绕的优势特色产业来发展。
所谓协调发展,你一个城市要有配套能力,围绕主导产业,配套能力强。包括运输能力、科研教育、人才的提供的能力,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如果一个城市在政治文明方面、在精神文明方面做得比较差,经济上你也不可能搞得非常突出。所以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应当是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你要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污染的程度应当是比较低,水供应各种生活条件都应当比较好。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我想这个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
第三,就是城市要为企业的创新、创业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所谓创新的环境就是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体制上的创新,特别是科技方面的创新,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教育和科研的环境。最近这两年研究跨越式发展,专门去考察了爱尔兰和芬兰这两个国家是怎么实现跨越式发展,考察的结果就在这两个国家能够在短短的三四十年的时间内,由落后的以畜牧业为主、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能够提升竞争力,能够成为高技术产业。所谓主导产业的国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为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做了很多的投入。比如说爱尔兰,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还是以牧业为主,在欧洲称为第三世界,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在他建立了两大支柱产业:一个是软件;一个是生物制药。围绕这两大产业现在来发展一些配套的服务设施,现在一跃为欧洲的在人均GDP前列,人均GDP达到30000欧元了,怎么在短短的时间内建立两大高技术产业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在教育上做了很多的投入。
另外一个就是开放,爱尔兰是搞开发区,搞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早的时候,我们国家在办深圳特区的时候,当时我们江泽民同志还是国家计委秘书长、副主任,他就是到爱尔兰考察了他们的开发区。他们是世界上办得第一个开发区,从五十年代开始办一直办到现在,办了五六十年了,现在越办越好。发现他这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每一个开发区旁边都有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专门是为这个开发区服务,每年学校里的校长要把开发区企业里的老总们请来,请他们谈你们这个企业在新的一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你们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发展的方向是什么,你们需要哪个方面的人才,需要哪个层次的人才。然后根据开发区的企业的对人才的需求,然后他决定办什么专业,招什么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老师就到世界各地聘请最优秀的老师。
正是由于外国企业到爱尔兰去投资,到开发区去投资办厂,能够找到他们需要的各个层次的人才,当然还有别的方面原因,也就是这个原因是最重要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能够供给各个方面需要的人,所以国外的投资的企业在那个地方都能够扎根,在那里不断的发展。由于他们的发展这两大产业都起来了。一个是芬兰,我上个月刚从那儿回来,考察芬兰怎么实现跨越式,经验归结到一点第一是教育,第二是教育,第三还是教育。孩子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全都免发展,芬兰这个国家在气候条件上,在冬天有一段时间没有太阳,夏天老是白天,他们老埋怨,他说上帝老是惩罚我们,把我们降生在这个地方,就是这样一个国家,五百多万人,过去是以林业、牧业、农业为主,在去年的国际竞争力的评价里面,芬兰的国际竞争里事业被评为第一。
我也去考察他们的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银行,我去问他们,他们跟我讲要说芬兰这几年的发展费,甚至外国考进去的留学生也是免费,考到芬兰的留学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考上也不容易。另外大学的质量要求也比较高,确实是根据他本地的产业的发展的需求来办学校。再一个就是在科研开发上增加投入,现在他们科研开发的投入占GDP的比例是4%,开发投入最高的是瑞典,瑞典包括百分之一点几的竣工的科研,就是全数的民用科技的开发用的经费占GDP的比例。芬兰人说比瑞典还要好,占到GDP的百分之四。开支里面政府的开支占一半,企业的开支占一半,政府的开支主要是用于技术开发的投入,主要是用于引导企业在技术开发上增加投入,包括对企业增加技术开发的投入,在税收上给予优惠,给予资本金的补助,给予贷款的贴息。另外对于产业性发展的共赢技术和关键技术,由政府和企业组织联合开发,比如说能够带动芬兰最近的工业发展就是通讯业,还有一个诺基亚占了全国工业产值的15%,诺基亚可以说是芬兰工业发展一个成功的一个代表,诺基亚的发展就是在70年代的时候,他的政府部门就开始预言,认为可能无线通信将来可能发展比较好,大家酝酿出这样一个发展战略,开始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用户逐渐逐渐有了企业相应政策的发展战略,正是由于政府和企业的互动,最后逐渐形成这样诺基亚这样一个在通讯领域,在全世界具居第一位的一个企业。
诺基亚的发展已经跨入国际化,现在60%的股份由美国来控制,代表性的诺基亚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都是芬兰人,在中国的投资是它在海外投资最多的一个国家,发展的很好。从这两个国家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一个就是教育,一个就是受到在科技方面进行投入,我想我们中国的企业你要想成为一个中国的城市,要想成为明星城市,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科技教育方面的环境。
还要为企业的创新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你这个城市要有物理风险投资的这样一个环境条件,比如说旧金山硅谷能够在这里出现,固然有斯坦福大学,有这样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同样在美国的许多城市,在波斯顿他的大学比旧金山还要集中,那里有更多的名牌大学,但是硅谷没有出在波士顿,而出在旧金山这个地方,根据好多专家的分析,硅谷之所以出现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有一种创业的氛围,创业的环境。比如说你需要了一个教师、一个学生,你用了科研成果,马上有一批风险投资家找到你,帮助你分析你这个科研成果,怎么能够工程化,怎么能够产业化,你工程化、产业化的前景怎么样,怎么样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运用,能够在市场上得到更多的盈利,马上就有人能
为企业发展能够做大做强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个成功的经验应该在我们的青岛,现在我们都在议论一个问题,说中国现在我们的GDP去年居于世界第七位,前年是世界第六位,我们的进出口贸易额去年居世界第四位,今年居第三位,总量上在世界上已经不小了,但是看看我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数量,跟我们的经济的总量很不相称,数一数没有几个。我们进入500强的大企业都是靠垄断,好多是靠垄断,靠把一个行业归大堆形成的,没有真正的竞争力,真正有竞争力可能就是我们海尔,海尔去年的销售额超过了八个亿,今年超过一千亿,今年要成为中国制造业领域里面进入世界五百强的第一个企业。
半个月以前我们在青岛开了一个会,叫“走进海尔”的会,大家在总结海尔能够迅速地做大做强的经验。今天我们想谈海尔之所以能够成功在青岛,我想这跟青岛市能为企业发展、壮大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在别的城市我想也有诞生海尔这样的可能性,但是没有出现这样的海尔,而出在青岛,说明青岛的环境好。这里面包括范围很广,首先张瑞敏这个人,我看你们青岛市能够发现这样一个人才,而且能够在他发展中间不断给他鼓励和支持,这条就不简单,张瑞敏在发展中间并不是矛盾可挑,如果发现矛盾我们一下子打死就完了,就没有现在的海尔。张瑞敏有好多机会可以去当官,可以当大官,但是张瑞敏就放弃了,他最大的目的就是一定要在中国制造业搞一个企业,要进入世界五百强,这是他一生最大的理想,我们青岛市委市政府鼓励他这个理想的实现,并为他实现这个理想提供各式各样的政策环境,我想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海尔之外,我们青岛还有一些企业发展的也很不错,像海信现在销售额三百多亿了,另外还有一批企业、新成长的企业都发展很不错,另外老的国有企业、有一些企业发展的都不错,像双星、像原来青岛汽车,青岛钢铁,现在都是销售额几十亿、上百亿,就是说我们全国的有竞争力的大企业不多,但是在青岛是一个例外,现在青岛在这一方面,在我们全国已经有这样口碑了,就是青岛这个地方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所以青岛的就出现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我们这次会议选择在青岛这个地方,我也请与会的专家,特别是我们青岛的同志你们总结一下,你们为什么在青岛这个地方能够涌现像海尔这样一批大的、比较有竞争力的企业,他的政策背影是什么,建议会场给予总结。
第四,城市的改革开放意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个是中国特色,我们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内涌现了一批明星城市,原来都很不起眼的城市,现在在国际市场上都是一个亮点,比如说我们深圳东关,小的像义乌这样一个地方,特别是义乌这个地方,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去,他既不靠海没有优势资源,现在成为一年的小商品销售额,在全世界成为基地,全世界每年有几千个采购商住在义乌,甚至把老婆孩子带来了,在义乌那个地方专门给外国人办了中小学。这个地方为什么能够成长这么好,二十几年,由原来非常非常穷的地方,现在成为世界有名的小商品的制造供应基地。和他们座谈问问他为什么有成长的环境?大家在义乌的成长过程当中,大家认为贡献最大的一个人是谁?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义乌的县委书记,在开放初期的时候这个书记提出了四个允许,现在看到不算什么,但是这四个允许就是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为义乌的发展创造了环境,什么四个允许?就是允许前建后厂,允许农民进程办企业,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农民进城买房子,经商办企业。就这四个允许就把它发展起来了,当时我知道有些农民搞点小商品到城里卖,工商行政税收把他们赶得到处跑,县委书记把这些行政关管理叫到一起,要保护他们,要支持他们发展,给他们弄个棚子,现在小商品已经搞到第五代,非常现代化了。
这就是城市你在这个企业发展中间的重要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每个城市现在发展比较好的,能够成为明星城市,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地方政府、地方的党委起了关键作用。
我们看上海,八十年代变化不大,九十年代浦东开放,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抓住了机遇,一下子就是十几年的时间起来了,我觉得哪个地方改革开放意识强,能够把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结合你本地实际,提出一些具体的贯彻落实的办法,真正地去认真地从本地实际出发,来为本地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个地方就发展的快。
而有些地方如果方针政策照本宣科,甚至对中央一些决定,还在那儿等待、犹豫、观望、徘徊甚至怀疑你这个地方就发展不起来,最明显的就是十年以前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决定就提出了现在企业的制度,提出了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提出这样一个概念,有的地方把中央的决定看如获至宝,浙江省根据中央这个决定马上组织省委省政府搞了一套文件,引导国有企业怎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私营个体经济怎么引导股份制发展,然后省委省政府派出了工作组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制定改革方案,然后搞了改革方案让职工代表通过,通过之后改。
在浙江省获得发展的机遇,所以从1993年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之后,发展非常快,每年以20%的速度往上发展,所以现在浙江的经济可以说在全国各方面非常好,而我们有的地方,中央决定发表以后他就等着具体的文件,中央改革决定就是几句很概括的话,甚至在那里等待,等到十几年你发展的机遇错过了。所以能不能够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定,我看是决定一个城市有没有竞争力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