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山建"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城市

发布时间:2008-07-19 22:27:27

 

  南方网讯  “零用地”招商新模式———进入2005年以来,中山政府信息网不断闪现这样一个新关键词。

  瞄准中山投资前景的中外企业家们不禁相互发问:不征地、不扩张,巨大的资金链条难道悬在半空中?还有人发出了质疑:中山莫非要对国内外巨大的资本市场紧闭大门……

  来自民间的这些议论很快在改革者的阔步前进中被廓清了。最新数据表明,中山市今年用“零用地”招商模式新理念引资,总额突破3.82亿美元。

  “中山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能耗高、土地产出率低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中山的长远发展。”中山市委书记崔国潮说,事实上,这只是中山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升级的一个“行政细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开展“新时期中山人精神”大讨论,举办城市论坛,开展“我最讨厌的不文明行为”评议……全民参与、齐头并进,中山正在全面贯彻和加紧实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全力寻找未来城市发展的新坐标。

  从单项冠军到争当全能冠军,来自现实巨大的催逼压力使“两个适宜”成为中山在实现科学发展进程中必须做好的一道命题

    去年12月21日,南粤大地阳光和煦、绿意盎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中山视察。

  当总书记听到中山正在全力构建“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现代城市,非常高兴地称赞:“提得好!”

  “创业要求开发更多土地和资源,容纳更多的人口、企业和交通工具,而居住则要求更多的绿地、更舒适的环境和更洁净的空气,这可是个‘世界城市难题’。”崔国潮应声而出。“正是‘世界难题’,才要交给你们去破解。”总书记充满期望地说。

  中山人很有底气地接过了这个探索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历史重任。早在两年前,中山就已经开始瞄准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自觉地把中山放到珠三角、全省乃至于全国的城市群竞争格局中进行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曾号称“世界工厂”,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这种“来料加工”在迅速实现总量扩大的同时,也使包括中山在内的不少珠三角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偏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人力、能耗偏高等一系列升级发展的瓶颈。

  中山市市长陈根楷分析,20多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山从一个普通农业县,一跃成为珠江口西岸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成为珠三角的工业大市。但当中山把自己放在世界经济版图上,考量如何承接新一轮国际资本、产业转移,怎样占据新一轮区域乃至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时;当中山把自己放在科学发展的时代需求下,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构建和谐中山时,“两个适宜”就成了中山在实现科学发展进程中必须做好的一道命题。

  去年12月底,中山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誓师大会,崔国潮掷地有声:“力争跨入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要全党发动、全民动员。”这被视为中山对“两个适宜”的一次重大破题。

  联合国人居奖、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摆在中山人面前的奖杯并不少。“但这些都是单项冠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山要从单项冠军向争当全能冠军进发!”陈根楷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一次次超越自己,开放、民主的城市政治氛围蔚然成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节节推进

    在中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有一个场景最牵动着市民的心,这就是中山的“城市论坛”。

  从政府出台的重大决策到城市管理的细小环节,几乎每一个市民关心的热点,几乎每一个与“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难点问题都被“大胆”地端上了台面,任由市民评说。

  “城市论坛”的第一期就中山新开的一座公园的建设征求民意,一个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几次高高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新公园的建设能不能也考虑一下我们小朋友,给我们建一些又好玩又刺激的体育、游戏设施!”话音一落,周围的小朋友们都自发鼓掌响应。

  小公民们的意见被决策者郑重其事地写入了报告。

  一边各抒己见,一边在不断地讨论中形成共识。

  “博爱、创新、包容、和谐”———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远明名片上的八个字似乎在进行了着某种高精度的概括。

  “传承伟人故里历史文化,弘扬中山现代人文精神”,王远明说,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经过几十万中山市民的一场大讨论,“博爱、创新、包容、和谐”被提炼为新时期中山人精神,也是这座城市不断赶超未来的精神动力。

  正是有了这些动人的情景和内在的精神动力,中山开放、民主的城市政治氛围蔚然成风,“阳光政府”的形象深入民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得以节节推进。

  就在上个月,中山正式开通了行政审批服务在线系统,成为全国首个探索全部审批项目上网的地级市。在线办理群众审批业务16312宗,办结率超过90%,大大地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人民群众对党政机关、窗口行业的满意度为94%,达到并超过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A级标准。

  诚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从某种程度上讲必须做到数据达标,但从本质来讲关键要给老百姓真正的实惠,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为城市的发展找到强大的凝聚力。

  原来破烂不堪的粤中船厂旧址,被改造成集休闲、观赏、文化于一体的岐江公园,中山市民拍手叫好!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交出了骄人成绩单:市区改造了中山三、四路,整治了石岐区与南区交界的河涌,投资5.8亿元兴建了中心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

  文化建设也成绩斐然。中山美术馆投资1200多万元、占地28万平方米的全民健身广场已正式投入使用;投资3.5亿元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即将竣工;大涌镇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造型)艺术之乡”,小榄文化站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协调城乡发展,中山创建文明城市的热潮还从城区涌向了农村,提出了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品位文化、高文明素质”为标准,扎实开展创建文明小城镇活动,力争今年所有镇区建设成为市级文明镇区。

  协调发展的城市价值观的确立,使中山的发展找到了一条续写城市未来的科学发展道路

    在中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人们清晰地看到了一条主线———协调发展。

  200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考察中山时明确要求:“要把中山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示范市。”

  正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无论是建设“两个适宜”的美好家园,还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山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贯彻始终。

  在全国的城市里,中山可能做了一件别的城市没有做过的事情,那就是由市委书记亲自担任课题的总负责人,建立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考核体系。

  中山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方维廷说,这一体系的建立,调研历时半年,走访国内专家,请教外国学者,力争准确地反映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相互协调的目标。

  根据这个体系的考核,中山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协调度为73.4%,比上年提升了1.6%,各项指标均处于比较协调的加速发展期起点。

  中山政绩考核指标也在变,一是增量,二是质量,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在这些机制的指引下,中山的协调发展战略不断升级。

  协调发展看中山,中山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增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力。去年中山实现生产总值610.14亿元,增长18.7%,居全省第三位,各项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更关键的是,规模扩张的背后是结构优化与效益提高的集约式增长。去年中山高新技术企业产值44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2.3%.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等五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7.72%,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