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4》香港發佈會

发布时间:2014-06-06 13:44:34

新聞稿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4》香港發佈會

主辦: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2014529,香港)《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2014》香港發佈會於2014529在香港舉行由「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協辦。《2014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由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教授牽頭,兩岸四地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歷時大半年時間聯合完成。本年度《報告》主題為“滬蘇浙皖一個世界超級經濟區已經浮現”。而香港部份則力推為「促進香港的科技創新,引領知識經濟發展」,藉加強科技創新並成為香港發展的新驅動力,緩解香港社會正面對的風險與挑戰,並釋放社會創新潛能,進一步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中國2013年的城市化率達到53.7%、城市化被新一屆政府提升為國家的長遠發展戰略和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以及《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 - 2020年》的出台等事實表明,中國城市發展已進入新階段,發展方向和重點的正確選擇將對城市化願景和經濟發展產生巨大正面作用。與世界各國相比,中國的城市化發展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根據國際城市化經驗,一旦城市化率越過50%的臨界點之後,城市化進程將會邁入由量變到質變、由粗放到集約的變革階段,即從城市化初期的產業發展帶動城市發展,轉變為城市化中後期的以「空間資源配置」為主要促進因素的新階段。

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佈的《世界人口展望:2010年修訂版》認為2030年中國城市化率將穩步提高到68.7%。如果要在城市化水平位於50%70%的時期順利發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必須一方面在時間上,城市要保證自身的永續生存與發展;另一方面在空間上,城市要不斷鞏固和提升自身在全球、國內以及城市體系中的地位。前一個方面主要表現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後一個方面主要表現為城市競爭力的問題。

2013年度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中,課題組通過構建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為中國城市規劃自身發展藍圖、確定自身發展方向提供了重要決策參考。經過一年的研究積累,本年度報告中課題組繼續沿用既有理論框架,但在指標體系上有了進一步的豐富和改進。是次報告分析包括港澳台在內294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的現狀與格局,以及港澳及內地289個城市宜居城市宜商城市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的現實狀況及其與理想城市的差距。

2013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廣州、北京、蘇州、天津、佛山和澳門。十強中港澳台地區佔3席,東南沿海的內地城市佔5席,環渤海地區佔2席;廣大中西部地區沒有一個城市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而西北地方排名最靠前的西安僅列第34位。區位優勢對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影響十分明顯。從城市的行政等級來看,特別行政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要明顯高於其它地級城市。

2013可持續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深圳、北京、澳門、廣州、杭州、廈門、青島和南京。與綜合經濟競爭力類同,十強中港澳台地區佔2席,東南沿海的內地城市佔6席,環渤海地區佔2席。東北地區排名最靠前的城市大連列第14位,中部地區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武漢列第17位,西南地區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成都列第18位,西北地方排名最靠前的城市西安列第27位。

可持續競爭力指數的八大核心指標中的宜居城市前十強的城市分別是:珠海、香港、海口、三亞、廈門、深圳、舟山、無錫、杭州和上海。總體來看,東部沿海城市特別是海濱城市的宜居城市競爭力指數較高,國家五大中心城市中僅有上海位居宜居城市競爭力十強。宜商城市競爭力得分的前十名分別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武漢、成都、天津、南京和重慶。從2013年宜居城市與宜商城市競爭力的相關關係來看,宜居城市建設包括人口素質的提升、市政設施和居住環境的改善,可以顯著提高宜商城市競爭力。因此,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收入水準的提高,宜居城市建設的重要性更加突顯。

2013年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與綜合經濟競爭力呈現出典型的倒U型關係,反映出要提升中國城市競爭力,關鍵不在於現實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大小,而在於如何促進可持續競爭力的提高增強中國城市的發展後勁,這也是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轉型的內在要求和不竭動力。

課題組重點指出在步向可持續發展過程中,中國城市必須正視和著力解決霧霾和高房價等突出難題、建設理想營商環境、從要素驅動轉到創新驅動、藉問題主動改革、走出EKC[1]困局、避免歷史積澱和特色逐步消亡、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和促進信息化和智能化等長效機制建設,才可分別實現宜居宜商知識和諧生態文化全域信息城市建設

香港的綜合經濟競爭力依舊保持在全國首位,但增速乏力、後勁不足。分項上表現稍有差異,其綜合效率競爭力分項指數為 0.7329,排名全國第3位,僅落後於台北和澳門,地均GDP優勢明顯,這得益於其人口和商業密集,經濟集聚程度高,以及商業規則簡約、政府廉潔,配套設施及服務效率高。香港的綜合增量競爭力分項指數為0.363,排名全國第18位,同比下降了10位,在人才、軟硬體設施等方面的優勢逐漸弱化,創新創業氣氛並無明顯提升,土地稀少形成的高額租金也阻礙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過分倚重金融、房地產等少數行業,缺乏穩定的增長點。

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整體領先,「知識城市」和「信息城市」優勢弱化。香港的可持續競爭力指數為1.000,排名全國首位。八大指標中的「宜居城市」「宜商城市」競爭力整體領先,分別排名全國第二和首位;「文化城市」、「全域城市」、「和諧城市」、「生態城市」競爭力總體領先,「信息城市」分項排名第四。香港在「知識城市」分項的指數為0.749,排名第四,落後於北京、上海和深圳。研發開支佔GDP的比重遠低於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內地的研發投入,缺乏有力的科技創新激勵制度,科技創新氛圍不足,科技轉化能力較弱都是主要問題。

除了產業結構向創新科技方向轉型無明顯突破外,經濟高度依賴金融業和房地產、人口老齡化加速和國際和國內城市的競爭都是香港持續發展要面臨的挑戰。課題組從三方面就香港未來發展提出建議。首先,香港特區政府應轉變施政理念,並在土地政策、支柱產業發展、新興產業發展、長遠人口政策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等方面制定長期發展規劃。其次,根據中國經濟新形勢重新定位,發揮香港的獨特作用和影響。從政府層面深化CEPA《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等框架的落實,促進區域經貿融合,並推動粵港澳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加強香港企業與內地企業不同方面合作,共同開拓國際市場;進一步優化人民幣結算平台,推廣人民幣的使用範圍,吸引更多的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參與大珠三角經濟圈建設等,從而讓香港民眾充分認識兩地合作對於地區繁榮穩定的重要性、加強兩地民間與官方的交流與合作,發揮香港的獨特作用和影響。再者,香港應通過進一步鞏固原來的支柱產業、推動新的優勢產業發展,並參與和推動「深港創新圈」和建設亞洲知識產權交易與服務中心以實行走出去引進來措施,促進香港的科技創新,引領知識經濟發展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鄧淑德女士總括時說:「香港在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位列全國首位,在多方面仍都有優異表現。要保持競爭力優勢香港就要就一些政策如人口土地作長遠規劃;並應著重培育科技創新;及要好好利用中國的定位發揮香港的作用走出去”、“引進來的局面中超級連繫人的角色,爭取互利共贏

如有任何垂詢,請與「基金」傳訊事務經理周伊萍女士聯絡,電話: (852)2865 3529 / 6030 6025;傳真: (852) 2861 3361; 電郵:jimmie_chow@betterhongkong.org;網址: www.betterhongkong.org

- -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

香港中環花園道1號中銀大廈61

電話:(852) 2861 2622                         傳真:(852) 28613361

電郵:mailbox@betterhongkong.org            網址:www.betterhongkong.org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由一群在香港商界及社會上具影響力的人士於1995年成立。「基金」一直致力與外國社會保持持續而緊密的合作關係,積極向她們介紹香港的最新發展及成就,令國際社會對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發展有更深入的瞭解。



[1]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