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李晓西发言

发布时间:2008-09-27 16:13:00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晓西

    参加这个会,我是来学习的。刚才我说的体会,刚才陈院长提到科学发展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是城市发展。再有提到宣传重点,这本书新的东西很多。

我自己谈几点体会:

第一个,我觉得这本书有很重要指导意义。“十七大报告”提出五个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这个和城市化完全对应。我们城市下一步究竟怎么发展?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城市化、工业化是中期,甚至中期偏前一点,有的偏后一点,不太一样。我觉得城市化的发展,从这本书里面得到很多东西,而且讲了十个方面与判断,还有各种指标。对城市领导人来看城市的发展,比如说居民生活、社会环境,发展排列是从个人一直到大的组织者,从人才、从企业、社会大的环境,然后到行业、群体,最后到国家竞争力的整个背景,我觉得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我觉得在实践当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二个,学科建设也很有意义。我们现在是做区域经济学,我们自己也有。现在国际上有一个比较前沿的“空间经济学”发展很快,我们现在搞空间规划,但是这在里面其中有一个要害就是城市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生产力集中问题和集聚问题,就回答城市为什么会形成?为什么会不断的扩张?按照经济学,集中到一定成本以后,成本会上升,收益会下降,不能往前走。现实也证明了规模能够在各种生产力集中,各种生产要素集中,仍然是在发生着,而且继续推动社会前进。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比如说城市群提到了很多城市群中间理论研究过程,真的很宝贵。包括各个国家对城市竞争力都有一些指标,我想搜集这些指标肯定要花很多时间,他们提供这些指标,对我们来讲节省了很多时间是非常有价值的。

同时,这里面讲得很全面很深入,还讲了很多重点,举了十个案例城市,讲了52个最具竞争力城市;讲了26对城市之间的关系,这些分析,从侧面对我们城市分析都是很有重点的。

    第三个,选择六分法的区别很有意思。我自己在讲经济学是比较坚持六分法的。大家知道刚开国的时候是几分法,咱们应该是两分法,毛主席讲的是两分法。改革开放以后,讲的更多是三分法,东中西。后又来一个新的东中西,就是原来的老东中西又扩大了。这个分法,我自己做比较分析的时候,发现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说我们讲东,这个东包不包括最东部的黑龙江,黑龙江不包括,顶多就到辽宁。因此又把东北城市区域划开了。大家都很熟悉东北、西北、西南、东南沿海,这样划分以后,就把东北给划开了。因为三分法有很多东西不合适。我查了一下六分法在34年有一个地理发展经济学叫任伟何,当然他现在已经去世了,他提出了六分法。从那以后,很多学者也有六分法的说法。这些年的讨论,从二分法一直到十分法,各种各样的都有,六分法在建国以后不断的出现,最初是六大区,文化大革命调整为七大区,改革开放初期又调整六大区,而相对来讲六分法比较适合老百姓的习惯,比较适合国家的平衡。因此这次用的六分法,在80年代末有一本书我也看了,你的提法有一些变化,把山西划进去了。我觉得这种划分方法,在我们比较区域之间比较好。所以,三分法大地带可以用,但是真正要比较几个区,六分法,东南西北中一下就出来了,比较适合大家的习惯。因此,我看你这次用六分法,我觉得从传统上来讲,从学界上,包括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来看,我觉得六分法在我们区域学中还是比较好的。

这本书国际化程度可以让我们期待。因为我们看他们和国外组织合作,有全球城市化指数,这个东西确实不错。如果我们要继续做的话,就像十七大提出的,要把社会科学的成果推向国际。就很符合我们现在的成果走向国际,我们现在推广国学,是这样来推。但是怎么把我们现在的情况往外推,这个要利用全球的城市化指数,我们博士做主编和另外一所大学有合作,这是很好的。

总之,这本书对我来讲有保存价值,有参与价值,而且有很多的启发。所以,参加这个会议很高兴。

当然还有一个小问题,第十六章,就是52个城市指标,因为前面做了很多城市,为什么把这52个专门作为一章,作为一个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