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倪鹏飞发言

发布时间:2008-09-27 16:10:02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研究员倪鹏飞

    非常感谢陈院长、姚总和各位领导参加今天的报告会,也特别感谢媒体朋友长期以来的支持。我在发言之前再次做一个说明,它仅仅是各地部门决策者的参考资料,不是评价一个城市的标准,希望媒体给予很好的引导,也希望媒体向各地转达关心这项研究的一些政府部门和一些学术界的朋友们。今天我的报告内容,先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今年的竞争力报告,有这么几个亮点。

基本概念方面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在给城市竞争力最新的一个定义,应该是“城市竞争力表示为一个城市同其他城市相比较多快好省可持续地,吸引要素、创造产品、占领市场、创造财富,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与前几年不太一样,更加强调未来,强调持续,它的落脚点特别强调提高居民的福利,最终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福利。这是我们概念的最新进展。

    在理论进展上,我们每年都在领域上有一些探索。今年我们着眼于“指标体系”的研究。我把全世界研究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都做了一个回顾,现在全世界大规模像我们这样做竞争力的不只是中国一家,有美国、菲律宾、韩国、印度、欧盟等。同时还有一些国际组织试图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说世界银行曾经有一个小组做这方面的指标体系,但是没有展开针对性的研究。世界经济论坛也做过尝试,但是它也没有持续下去。这次我把大概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个回顾,都在这个报告中,大家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我们指标体系的特点和我们的先进性,以及我们的不足。

今年的定量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亮点,就是我们进行了分组。把城市进行了分组,过去一些政府也一再呼吁,就说我们的研究200个城市在一起,有的大,有的小,能合适吗?实际上我们觉得在一块进行总体比较是合适的。因为你的城市无论是大还是小,无论功能是什么样,但是总的最终结果是看“多快好省、创造致富”的能力。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分在一组进行比较更有利。这一次我们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并且有一些发现是非常好的,大家在书中可以看到。

    再有就是案例研究。每年推出十个最佳城市,我们怎么选的呢?主要是经验的提炼。有可持续性,有创新性,有可模仿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备这四个条件,就有可能被选为“最佳案例城市”,或者是城市的某一个方面被选为最佳案例城市。

还有就是主题研究。我们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城市群”。“十七大”、“十一五规划”都把“城市群”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这个非常正确,各地也非常关注。究竟怎么发展城市群,城市发展的状况是什么?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未来应该有什么对策?我们在这里也做了梳理和分析。

最后一点,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城市在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是日新月异,成绩是亘古未有的,同时也积累到许多的经验,应该说可以被国际上其他国家所借鉴的经验。所以我们为中国城市30年发展的成就、经验、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个综述,这是今年报告总的亮点。

下面介绍一下研究的过程:

研究的过程,针对指标体系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指标体系大家比较熟悉了,分两套:一套是产出的,或者是结果的,我们叫做显示的;一套是投入的。从产出的角度,从结果的角度,我们是“多快好省优可持续”。这里面不光是讲GDP的规模,GDP的增长,我们这里特别强调效益,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资源,还有环境保护的状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再一个就是结构的指标,特别强调科技创新,强调产业结构的提升,这时显示性的。

从解释性指标来看。我们也不仅仅强调经济,经济结构是各国都非常强调的。在这里我们强调几个特别重要的方面,比如说社会环境、创新环境、商务环境、生活环境,当然还强调企业本身,强调人力资本,大概解释性指标分了九个方面,还有一个就是区域背景。无论是从当前的科学发展观,还是环视全球竞争力研究,就是同行专家们他们强调的重点,应该说它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很好的一个指标评价上的落实,又与全球发展趋势非常一致。《报告》中有十个国家和组织他们指标体系的情况,把我们的指标和他们的指标做一些对照,重点都强调了。我们所强调的还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当然也是其他研究所没有的。研究过程大概就是十个步骤,就不展开说了。今年的研究框架我们叫做“飞轮模型”,实际上是按从内到外,包括研究这个城市的综合能力、人才、企业、生活环境,创新环境等等。

    第二个,想给大家介绍计量研究分析,就是缩量。我们首先对全国200个城市综合性能力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前面的十个城市有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高雄、苏州、杭州、天津,这是2008两岸四地十个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从整个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从增长的指标来看,一些城市,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发展是比较快的,比如说内蒙古的鄂尔多斯,比如说包头、乌海都在前十名。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广州北部的一些山区的城市在迅速发展,还有粤东地区的汕头发展也非常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显示。山东的烟台、林口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我们要从效率、效益和结构方面分析的话,东南沿海,尤其是港澳台地区他们相对要高一些、要好一些。这是总体上来看的。

    刚才说了,我们除了做了一个综合分析以外,还做了一个分组分析。分组分析是按照地区分组,我们有一个结果,和每年应该说是很一致。东南是最具竞争力的,由东南向西北竞争力逐渐减弱,从进入前50名的城市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分组是按照世界银行分区的标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中部和环渤海这六大区域,我们进入了六大区域的分组分析。

有一个比较特别有意思,就是和去年相比较,我们发现中国200个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差距在扩大,去年最大的指数是0.8479,最小是0.322,但是今年差距就进一步扩大了。同时,我们还发现,内地城市和港澳台的距离在缩小。你看一看指数就可以发现,如果是两年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总的距离在拉大,但是我们注意到内地城市和港澳台城市竞争力的距离在缩小。

另外我特别想讲的就是我们还进行了一个分阶段的分组。我们运用了陈院长的研究成果,陈院长曾经发表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按照陈院长《中国工业化分类标准》我们把中国的200个城市分成六个组,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另外资源城市有变化,我们专门拿出来,分成六个组,发现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是在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城市,也就是与竞争力有相当的关系,我们发现竞争力提升最快的是一些工业化中期的城市。这是显示性的发现。

    解释性发现我们也做了分析,刚才说显示性发现分为八个方面,八个方面的结果是什么呢?如果从前十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其中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指标,港澳台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

我们对解释性竞争力也进行分组,按照行政级别,比如说省级城市,省会、直辖市、特别行政区是一组,省会城市是一组,地级市是一组,把它分成三组进行比较。从这些比较中我们发现,许多地方政府的研究机构多了,他们每年拿了报告以后自己再进行分组研究,这次我们就给他们分析好了,他们拿过去就可以用。

我们还有对影响因素,因为有显示、有解释,可以进行因果分析,这是我们研究最重要的特点,其他研究没有进行因果分析,或者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力的因果分析,我们就进行了一个非常好的因果分析。今年的因果分析还是人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创新环境,再次是企业本体竞争力。这三个方面非常重要。

    第二个,就是案例研究。我们做了十个案例,第一个是东莞,东莞在推进新兴工业化和新型城市方面应该是很值得借鉴的。它是采取镇区制造带动,城乡一体发展。也就是先在镇里发展工业,通过镇的发展,既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又实现了城乡一体,缩小城市差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当然不光是东莞,我看珠三角好多城市都有,就是通过发展专业镇,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又实现了城乡一体和城乡差距的缩小。这是城乡一体非常好的路径。

上海是在区域治理方面,大区域治理方面是很有探索的。我们叫“比肩国际城市,担当区域龙头”。柳州这个城市我们也做了深入的研究,它是一个内陆城市,但是它工业发展很好,历史上就很好,现在也很好。所以它的这些做法,我们给它提出就是“坚守工业本位,革新确保转型”,就是它在改革开放以后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它还是坚持发展工业没有动摇,同时用一些创新的方法,特别是技术创新方法应对国际国内的挑战,还是很成功的。青岛的绩效管理是走在全国的前列,叫“博采众山之石,开拓绩效管理”。就是它引进了企业的管理,引进国外的管理,再到引进政府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扬州在处理宜居和宜业方面,在保护生态文明做了很好的探索,我们提出“宜居与宜业共赢,生态同人文永续”。呼和浩特的发展也很好,我们都知道内蒙古的许多城市这几年发展很快,我们感觉它是“立足于比较优势,带动整体发展”,就是它的资源、畜牧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义乌,我们社科院的院长、领导曾经带队伍到义务,对义务的文化进行考察。我们把它经验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提炼,“弘扬重商精神,培育多元文化”,义务现在是国际性的城市,为什么形成一个国际性城市?它是一个内陆地区,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觉得就经济本身,经济学是可以解释的,经济本身也可以解释。它的文化很有解释力,它就是开放多元文化,使得很多国际人能够在那里生存,愿意在那里发展。

    再有就是日照,在住房制度改革方面、在住房社会保障方面所作的探索非常有意义,非常有借鉴价值,我们一再呼吁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经验,地方政府可以模仿学习,它就是“市场运作提高效率,货币直补保证公平”。合肥是一个科技型城市,现在处在工业化加速期,它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很好的努力,“坚持市场导向,引领科技创新”。驻马店可能大家不熟悉,熟悉的都是落后的地方,但是这个城市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在过去几年,或者是在以前,中部的落后地区是存在着几个方面的恶性循环,经济落后、社会不稳定、政府作风不好,三个方面互相恶性循环。怎么使它能够良性循环起来?驻马店提出聚焦“三项建设”,针对三个方面找出重要方面,统筹“平安崛起”,这是他们的战略,书中非常详细的介绍了他们的经验。我觉得这个经验,对于一些落后的区域,对于现在处在经济恶性循环的区域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

刚才忘了讲亮点,今年我们在对52个城市进行点评的时候有一个变化,我们选择两个城市进行对照点评,这两个城市一般都具有相似性,或者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就点评它的相似性,点评它的差异性,点评它的竞争与合作战略。团队的许多同志做了很多的努力,绞尽脑汁,把他们的核心优势提炼出来,差异性提炼出来,也是非常好的。

    第三个就是主题研究。今年的主题是“城市群”。城市群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它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时间关系它的意义就不展开说了。我想讲一下什么是“城市群”?城市群首先是在一定距离内可以频繁往来,进行商务活动,若干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城市当中组成的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城市群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它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分类。我们在研究城市群的时候,首先有一个框架,就是把影响城市群的一系列因素放在一个框架内进行梳理,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这是一个框架,我们分成九个方面,其中政府政策设计了每一个方面,我们把政府政策作为中心方面,这是一个分析框架。

然后按照这个分析框架,可以分析一个城市群的产生、萌芽、发展,实际上都是这些要素相互之间的影响导致的。通过这个框架,我们还可以进行判别,做了城市群识别标准。我们可以从发展阶段看一个城市群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另外可以从空间影响,是地区性的,还是全国的城市群。

   “城市群”,我们知道它在发展中单单依靠自己是不行的,因为它也存在系统和市场适应的问题,这方面需要政府给予支持,有公共政策的反映。所以我们根据前面的框架又用了一个政策框架。也就是针对这个框架,政府应该怎么做。

通过这个框架,我们对全球的城市群、全国的城市群进行分析,全国的城市群我就不展开说了,我们利用OECD78个城市群的设计对全球的城市群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可以说有这么几个阶段,一个是城市群在国家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些国家,城市群的GDP占整个国家GDP的50%以上,就是一个城市群,不是指所有的城市群。像韩国的首尔城市群GDP占整个国家的50%以上,它所有城市群加在一块占70%以上,所以可以看到城市群的重要性。这是列举OECD国家城市群都是很高的,最低是21%。可见是非常高的。

第二个“城市群”一般发展水平都比较高。人均GDP普通高于国家的人均GDP。全球城市群发展有什么趋势?因为时间关系也不展开说了。 总的来说就是地位越来越重要,竞争越来越激烈,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多。

利用刚才我说的方法,对中国的城市群进行了一个研究,除了理论方面和依据指标以外,我们还观察了中国各地他们对区域规划中有关城市群的类属。另外还有一些专家,比如说今天来的肖所长,他对城市群也很有研究。我们利用标准对中国的城市群进行分析,就是现在乃至未来,城市群成为大的城市群,就是大的、国家级、区域级,有33个。他们的发展阶段处在什么位置?现在的影响力处在什么位置上?

我们对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有了这个分析对下一步各个城市群制定战略是非常好的借鉴。城市群竞争力的模型我们分成三个方面,一个是先天竞争力,一个是现实竞争力,一个是成长竞争力,根据这个我们设计了一些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充分反映了竞争力内部的一些构成。

根据这些我们列出33个城市群是一个图,大家看一看,这个图在人口分布图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为什么要在人口分布图上基础上提出呢?我们课题组也想了,中国城市化大多数主要的城市还是当地的城市化,空间的转移有,但不是主要的,所以一个地区能不能发展为城市群,首先当地人口的状况是很关键的。只要我们一看地图就很清楚,哪些地方人口特别稠密,比如说我的家乡中原地区,现在非城市化人口密度就达到国外已经城市化的人口密度,要有一个50%的变化,人口密度就会更进一步的增加。

33个城市群,由于太多了,就不展开说了,结合竞争力的情况,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比如说先分析三大都市圈,三大城市群,有可能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按照先天性成长我们发现,比如说长三角第一,珠三角第二,京津冀第三,但是现实竞争力是珠三角第一,长三角第二,京津唐第三。那么你要注意,这里面三个变化非常有意思,成长竞争力是长三角第一,京津冀第二,珠三角第三。当然我特别强调,这里面的珠三角是小珠三角,不包括香港和澳门。当然这个信息大家了解会进一步加快他们的竞争力,现实竞争力珠三角很高,是第一,如果不加香港和澳门,珠三角排在第三,京津冀第二,长三角第一。我再强调一下,我们是研究是一个参考,不是标准,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至于这个数据怎么取得的,书上都做了非常清楚的说明,仅仅是研究的参考而已。

    还要强调最后几个分析,刚才我说的,中原、大中原和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城市,他们现在如果用严格的标准,还不是城市群,大片还都是农村。但是这些地区,未来有可能成为城市群,因为人口密度很高,文化基础也非常好,劳动力素质非常高。就像陈院长报告里面所说的,工业化加速,城市化就会发展起来。这些地区就有可能未来10—20年的时间内迅速的发展起来。当然现在它们面临着很多困难,为什么强调这个?就是希望媒体,尤其是希望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加强关注、加强规划,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因为这些地区聚合了全国近3亿—4亿人口,所以这些地区最终的崛起、发展,它决定了中国最终的建设。我觉得这一地区的发展,对中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所以,我想在城市群的综合分析当中多讲一讲这些方面。

城市群发展面临了很多问题,除了从指标分析,定性也可以得出结论总体规模偏小,中心城市偏弱,层级结构失衡,内部竞争无序,资源环境紧张,基础设施重复,产业低效,市场严重分割,还有城市交通滞后等等,有许多方面的问题。未来“城市群”发展的建议,第一个就是希望中央要制定整体的到2030年城市群发展规划,也是国土发展的一部分。为什么讲2030年,因为我们估计只有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加速才能结束,最终活动空间的目的才能稳定下来,所以要制定到2030年的城市群发展。各个城市群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规划。同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改革,进行制度上的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行制度创新。当然全国应该是一体化、市场化,但城市群内部首先是一体化,市场化,户籍、金融、财政、土地等等都应该是一体化。

在这里面我强调的不光是“城市群”的政策,还要强调非城市群的政策。发展城市群有利于提高效率,符合规律,有利于我们国家更好的崛起,参与全球竞争,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强调发展城市群,那么非城市群就边缘化了,又会出现一个问题,所以要兼顾城市去的发展。同时要制定非城市群发展的配套策略。我是说的政策,是这样的一个政策,全面的政策,不仅仅是对促进城市群发展的政策。还包括对非城市群,对贫困地区群的政策。当然城市群发展最重要的还要构建区域治理的模式,大家知道现在都想联合,真正到具体联合就没有实质性进展,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想得到联合的好处,都不想在联合中付出更多,这怎么办?就要有一个讨价还价的机制,就要有一个区域治理的机制,就要有一个政策补偿的机制。通过治理,大家通过讨价还价协商,求得一个综合的平衡。

    最后一个就是30年经验的总结,总的来说30年来,城市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城市化迅速提高,30年平均每年城市化增长率是0.86,我想这在全世界也是最高的。年平均增长率这么高,不是一个很小的国家,是这么一个大的国家,30年平均增长0.86,是非常高的。城市数量不断扩大,城市实力在逐渐增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经验很多,最重要的经验,或者说一般的经验就是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最重要的。对城市建设具体的来说有许多经验,实际上关于经验问题,我做了很长、很长的研究、思考。我认为有些经验都是具有国际意义,比如说分权分税、鼓励竞争。现在在中国,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很高,中央政府不是催促地方发展,而是希望他们发展的慢一点。但是在西方国家城市和地区政府的活力是非常差的,他们现在在学习中国,也试图在招商引资,因为这个竞争是全球的竞争。所以,应该说中国在这30年的城市发展当中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有一些经验绝对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现在许多的国家在学习,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学习中国的经验,在学着和上级在税收方面讨价还价,学着去招商引资,学着改善自己城市的投资环境、生活环境等等。

同时,我们注意到,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我最后做一个总结。就是说应对挑战的同时要把握平衡,就是这个地方积极性很高很好,但是不能太高了,发展经济要强调但不能太强调等等许多方面。我提炼了十个方面都是相互矛盾的方面,如果把握的好就是经验,如果把握的不好就是问题。大家可以看一看,比如说学习,中国由于是后发展国家,我们向国际其他城市学习很好,成本很低,我们也取得了好的效果,别人干了上百年,我们一学几十年就搞成了。当然学习的同时又有一个问题,普遍的模仿又缺乏个性,你看现在各个城市已经没有区别了。怎么在学习中保持自己的个性?这都是要把握的,有很多方面就不展开说了。

总的来说,特别谢谢陈院长,谢谢各位领导今天的出席,也谢谢媒体对我们《竞争力报告》的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