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0.12成果发布会文字实录
2014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会
谢寿光:
尊敬的培林院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在这儿举行《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第12部发布会,这部蓝皮书今年有一个主题“沪苏浙皖,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作为蓝皮书的出版者,我首先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以倪鹏飞博士为首的这部《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的研发团队表示祝贺,向关心、支持蓝皮书研创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特别是财经战略研究院给予的全方位的支持,以及各兄弟有关单位和媒体给这部蓝皮书的关注表示衷心地感谢。
2014-05-09 08:51:28
谢寿光: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连续已经出版12部,是整个皮书系列的核心皮书之一,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也是媒体和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型以上城市,就是我们长期监测的200多个城市的组织者长期关注和追踪的一项成果,它的关于城市竞争力的排行因它的指标的科学和客观,尤其不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成为在当下中国各类评价中最为公正和客观的指标。正是因为它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也成为我们考核衡量一个城市竞争力甚至它的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的标杆,也正是因为这样,得到如此的关注。今年这部刚刚新鲜出炉,我们做学问的都是到最后一刻都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正,这部蓝皮书的每次出版都是要有专门的队伍日夜赶,所以今天大家第一时间拿到的是刚刚从工厂调出来的,是新鲜出炉,第一时间分享的东西。
2014-05-09 09:01:15
谢寿光:
这次发布会得到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们社会科学院的副院长、著名的社会学家百忙之中亲自出席会议。出席我们今天会议的还有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牛文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研究员,国务院发展中心局长李善同女士,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陆勤毅研究员,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张颢瀚主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张兵教授,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肖金成所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际友好城市交流中心主任李新玉女士,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当代研究所所长邢军研究员,南通市滨海园区管委会主任施宏杰,以及我们主要的研究队伍和来自于中央以及地方一些著名媒体,包括中国网和所有媒体的成员。为各位领导、专家、媒体的光临,我们掌声一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下面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社会学家李培林研究员讲话。
2014-05-09 09:05:02
李培林:
各位来宾、专家、学者,新闻界的朋友们,《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是我们院数百本蓝皮书当中一本很有特色、社会知名度很高、社会影响力很大的蓝皮书。这已经是第12次发布研究成果和举行研讨会,首先向财经战略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课题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这次发布会的专家、媒体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历奇迹般的外向型工业化发展,成功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中国开始进入城市社会。城市化发展将作为一个关键而长期的力量决定中国的未来,影响世界的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在城乡一体化框架下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央城镇化会议和刚刚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城镇化的方向和任务,但是作为一项开放形势下的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中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还面临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和政策层面进行研究。
2014-05-09 09:07:10
李培林:
城市竞争力是当今城市发展和城市化领域的一个具有综合性的重要课题,在我院学者和国内外专家的共同研究和推动下,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有关决策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许多国家有专门的机构开始对国家的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和研究,世界银行、联合国UECD等国际组织以及国际著名的媒体也开始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评价。12年来由我院学者牵头,国内众多专家参与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中国城市发展产生一定的引导、激励和决策参考作用,但是这项研究不仅要长期坚持,而且要不断的深化。团队的牵头人倪鹏飞博士虽然很年轻,但是在我们国家近300个地级以上城市市长那里比我们很多的所长和院长都要知名。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和方法。这个报告提出的评价标准以及据此得出的评价结果受到社会各界重视,成为引导城市发展,比较城市长短的重要参考标准,这个标准要在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上精益求精。理想的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究竟具有哪些特征,哪些要素是城市竞争力的真正决定因素,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精确刻划一个城市的竞争力,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正确的评价方法不仅可以得出正确的结果,而且更应该引导城市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也使城市政府的努力得到恰当的肯定。
2014-05-09 09:09:31
李培林:
第二,要超越评价本身,注意研究一些前瞻性的重要问题,为应对城市未来的挑战服务。目前城市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亟待研究,众多城市研究者也进行了艰苦努力,但是必须承认,我们对一些前瞻性的问题研究还是很不够的,这不仅常常是我们无法从容应对一些新的现实挑战,也是我们的理论缺乏开放性。城市竞争力课题组集合了国内外众多的专家学者,结合每年的主题选择一些重大的前瞻性课题进行开放性研究。
第三,坚持理论研究和战略研究并重,实现学术成果和现实发展的双赢。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术课题,可以说它最早就是由实际部门提出来的。我们在研究中一方面坚持基础理论研究,注重从大量生动实践和经验中提炼理论,使理论得以突破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战略研究,使我们的研究可以直接帮助城市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2014-05-09 09:11:27
李培林:
最后希望课题组的研究者们不负重望,继续保持严谨、谦虚、执着、创新的探索精神,把这项研究工作越做越好。今年的主题“沪苏浙皖,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沪苏浙皖是一个新的概念,与长江三角洲、泛长江三角洲、文化长江三角洲等概念相比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把我国超级经济区的城市辐射力由传统的江南扩展到江北。希望诸位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批评和建设性意见,也希望新闻界的朋友积极宣传和客观报道这项研究成果,使它更好的发挥决策参考的作用。谢谢大家。
2014-05-09 09:12:21
谢寿光:
感谢培林院长对这项成果,对课题组特别是对这个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倪鹏飞博士充分的肯定。我们下面有请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研究员讲话。大家欢迎。
2014-05-09 09:13:43
高培勇:
首先我要表示感谢,代表财经院感谢尊敬的培林院长、尊敬的各位新老朋友,各位专家以及来自媒体的各位朋友,感谢你们能够在百忙当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的发布会,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
刚才谢社长介绍我们这部报告是第12部,各位可能想到,一本报告连续做了12年,每年都会提出一个新的主题,都会有新的内容在框架体系各方面安排上都有新的变化。而且这样一些变化还要持续下去,不会仅做12年,还会有一个又一个的12年。这样做下来,就足以让人感叹。其实我们不仅有这样一本报告,就财经院而言也有其他的报告,有的报告能够长期做下来,有的报告可能做了三年两年就不得不止住,这里一定是有规律的,我们也在研究这样的规律。这究竟是什么?大家肯定是想,一个是课题组本身是有功力的,社会上是有这种需求的,有需求才会有供给,才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才是我们这本报告能够长期坚持做下来,而且能够在社会上产生持续影响力的重要的原因。我们总讲经济学是一门显学,无非是体现在它的持续生命力上,体现在旺盛的需求和有效的供给上。这是这本报告能够长期做下来的主要的原因。城市研究或者说放到眼下的主题城镇化研究,的确在目前的中国正面临着旺盛的需求。
2014-05-09 09:14:04
高培勇:
报告中讲到,城市竞争力是以宜居、宜商、可持续构成的综合竞争力,这种综合竞争力是标志着一个城市建设发展的进程,我们不过是以城市竞争力作为标识来引导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进程。这足以让我们能够想到两个方面的事情:一是关于对于城市竞争力研究的需求究竟为什么如此之旺盛?这是大家肯定都在思考的问题。2003年开始做这个报告,到今年是12个年头走下来,我们也一直在观察,对它的需求旺盛是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直接相关的,换个说法是城镇化的建设进程。这十几年来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个是城镇化建设在不断的提速,二个是城镇化建设的路线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培林院长是社会学家,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论证这方面的变化。比如这一段大家正在议论的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建设路线图,就是正在调整和变化当中。
2014-05-09 09:15:37
高培勇:
大家都知道,三中全会描绘了一个很好的中国城镇化推进的路线图,而且是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之内来描绘的。在积极的推进城镇化的建设过程当中,我们报告里讲,最大的变化是由量转向质,由粗放转向集约,在这样由量到质,由粗放到集约的变化当中能够遇到哪些新的问题。比如新型城镇化强调是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就是伴随着农民转市民的进程,并且以此为中心来进行城镇化。可是在当前有一些地区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当中出现了进城农民身份转变的过程当中,不是十分的情愿。为什么?因为这里发生了机会成本问题,发生了比较利益的问题。农民转市民,一方面有利益,但同时另一方面要失掉一些利益,自然有一些比较利益的权衡。
再比如城镇化是要产生积极效应的,是要以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作为前提和目标,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一些地区的确也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出现了摊大饼的现象,土地的利用效率并没有随之提升。长此以往,不仅不能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新的增长源,而且还可能阻碍经济进一步的健康发展。
再比如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下,农民和市民应该是各得其所的,而不仅仅是把农民转变为市民。在身份的选择和转变过程当中,我们显然不能走在城市里或者城市边上造房子,让农民搬进房子,因为农民和市民要有各自的生活方式的选择。
2014-05-09 09:16:41
高培勇:
再比如最近我们一直在研究城镇化必须有它的动力,这个动力究竟来自于何方?政府的推动和政府的鼓励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动力源泉,但更重要的动力要来源于农民本身。我们又要问?农民在什么条件下愿意放弃农民的身份而转为市民,在什么条件下愿意搬离农村而入住城市,这一系列的问题就告诉我们,我们所需要的城镇化显然它的核心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只有抓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样一个核心内容,才可能把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落到实处。而新型城镇化最重要的推动力也在于把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能够落到每一位农民、每一位市民身上。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回到这个报告的主题,它始终是围绕着宜居、宜商、可持续这样一个综合竞争力来展开的。
2014-05-09 09:20:45
高培勇:
城镇化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发展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改革问题,甚至更多的是一个改革的问题。我们得用制度变革作为推进城镇化的进程的重要的依托。制度变革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二元经济社会体制向一元经济社会体制的转化过程当中,只有扭住这样的灵魂和主线才可能是我们目前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必由之路。只要是看到这样的基本事实,就能够把我们的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持续的推进下去,这是它的旺盛的需求最根本的来源。
二是它的供给。从12年的情形来看,这个供给是持续不断的,之所以对它的研究能够持续下来。其实说明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越来越趋于重要,当然一方面是源于对他需求的旺盛,另一方面也源于我们国家的这种改革和建设进程,特别是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翻开词典,说治理和管理最大的区别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管理的主体是单一的;另一方面管理的作用方向是单向的,而治理是交互的。我们总说国家治理是一种多元的、交互的这样一种作用。在这样一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平台上,我们特别需要将社会各方面的思想融合在一起。通过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城镇化显然就属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当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2014-05-09 09:21:22
高培勇:
我在想一件事,在这种多元交互作用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当中,作为我们的智库,它的作用究竟有无特别的地方?正好李培林院长在这里,过去我们往往把智库仅仅当做思想的生产力,我们这里是要为中央的经济决策来提供政策咨询的,我们仅仅把它当做思想的生产力。现在看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当中,这个生产力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展为思想的汇聚力,在汇聚思想的基础上还可能进一步推进于再生产的过程。我们自己生产思想,同时又汇集大家的思想,在汇集思想和自己生产思想的进程当中进一步的去提炼思想。因此,如果这样的说法多少有点道理的话,围绕着城镇化的研究、围绕着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我们这几年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一方面大家看到,每年都在发布城市竞争力的报告,但另一方面大家也看到,每一年的城市竞争力的报告都有所变化。比如今年的报告就明确提出,我们在这里有理论上的一些更新,理论框架变得更加清晰,我们的政策含义变得更加鲜明。所以类似于城市竞争力这样的报告以及其他工作报告,主要是由课题组来创作和生产出来的,但是在此过程当中也是在围绕着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的交融和汇聚当中再生产出来的。这就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特别是各位朋友多年以来对我们的课题组,对我们财经战略研究院提供多方面的支持,这种支持特别是思想方面的支持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也非常的珍贵。我们将把这样一个研究持续的推进下去,也要更多的依赖、仰仗各位朋友的支持和帮助。谢谢大家。
2014-05-09 09:27:26
谢寿光:
感谢高院长围绕着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的内容和研创就城镇化问题和城市发展问题做了非常简洁很有深度的学术报告。下面请倪鹏飞博士,也是本书的主编发布这部蓝皮书最重要的成果。大家欢迎。
2014-05-09 09:31:58
倪鹏飞:
各位领导、新闻界的朋友,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各位领导、新闻界的朋友对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研究的支持和发布的支持。我简单的把今年竞争力报告的一些研究和发现向大家做一个报告。其实报告的书和新闻通稿对这个报告的内容有了一些介绍,我在这里做一些和书上、新闻通稿上稍有不同的一些发言。
讲三个问题:一是城市或者中国城市是中国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的引擎。大家都知道,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迅速发展,这使得城市在全球的地位变得特别重要,也使得城市面临着许多的挑战。首先是全球化使全球的生产要素、商品、服务在全球流动,这就导致了竞争的全球化。其次,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创造动力的消减,权利结构的调整,多元文化的冲突,社会阶层的分化,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气候的变化,使得作为人类主要栖息地的城市面临着可持续的挑战。一个是竞争,一个是可持续的挑战,总体上来看,城市发展的目标必须有一个重大的转变,要从致力于提升或者致力于提供当前的财富转向提供长久的、可持续的、复杂的、高级的、综合福利的提供。我们在竞争力报告最初发布的时候我们提出竞争力是财富创造的能力,有的媒体给我们说就是赚钱的能力,现在我们的竞争力报告从去年开始有一个重大的变化,从竞争力转向可持续竞争力,也就是转向了致力于研究城市能够提升更复杂、更高级的福利的能力,不仅仅是财富的创造。
2014-05-09 09:32:15
倪鹏飞:
这个现象国际上也有许多的机构和研究人员已经有所注意。最早提到这个问题的是欧盟,2013年的时候世界论坛也发布了国家的可持续竞争力。最近我们普华永道和GUCP课题组在合作研究可持续竞争力的问题。对我们中国来看,有鉴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我们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要建立一个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中国。从去年开始我们的课题组开发了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指标。有一个分解项,过去我讲我们这个竞争力坚持至少要做20年,前四年先做的是竞争力,现在从第11年开始致力于主要做可持续竞争力。未来我们课题组将以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评估原则和标准进行理论、实证和案例研究,以此引领中国城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去年报告发布以后,在国内外产生很好的影响,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热情关注。发布了以后正好我去参加国家发改委和欧盟的一个国际会议,在会议上我把这个报告简单介绍以后,欧洲的许多专家都和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我感觉这个选题、这个调整不仅适应了我们国内的形势,也适应了国际的形势。因此,我们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就调整成全球可持续竞争力报告,这样更适应于全球的发展。基本的概念我就不展开说了,书上讲得很明确。原理和机制也是这样考虑的,可持续竞争力作为最深层次的决定力量,其实是一个投入。由于它可能会产生产业和居民的聚集以及人的聚集,这又涉及了宜居和宜商的环境竞争力,因此它在短期内可能会产生经济竞争力或者价值的创造和福利的创造这样一个过程。
2014-05-09 09:33:24
倪鹏飞:
可持续竞争力包括六个方面,这里特别要讲一下,去年我们报告发布以后,领导、专家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在去年的基础上我们课题组经过努力进行了一个调整,像刚才高院长说的使可持续竞争力的概念更加清晰,使它的政策含义更加鲜明,充分吸收了上次发布会之后大家提出的建议。由此我们对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也进行了修改。这是第一点关于可持续竞争力的问题。
2014-05-09 09:35:05
倪鹏飞:
二是我们认为从城市和城市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面临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严峻挑战。从我们的报告的数据挖掘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些结论。从总体上来看,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我们中国的可持续竞争力的水平还比较低,并且内部的结构还是非常失衡的,如果把竞争力的指数理想的最好的指数是比作1,我们总体的可持续竞争力平均才0.3,所以差得很远。各项竞争力也都在0.4以下,并且有的竞争力,像文化和城乡一体的均值才0.2,从变异系数和分差来看也是差距很大。说明我们不仅水平低,而且结构严重的失衡。再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是中国内地比较好的地区,它的可持续竞争力的水平也是非常低的。东南地区也没有达到0.5,0.4多,差距也是非常大。它的分差和变异系数在这七个区域中是属于比较大的。西南地区更是这样,它的可持续竞争力是最低的,差距也是最大的。我们光讲一个总体上,还可以通过具体的城市看出来,中国一直强调转型升级,东部应该是转型升级的龙头或者是率先,事实上这些年来东部的转型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东部的一些城市不仅转型没有实现,而且还面临着严重衰落的威胁。这里举了几个城市,主要是长三角的城市,其实其他区域沿海也有这样的问题。像温州目前的竞争力宜居、宜商和可持续都和它的地位和十几年前相比不匹配,或者处在下降的状态。除了温州以外,我注意到浙江许多的城市都是水平低,甚至下降这样的层面。所以东部的转型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2014-05-09 09:41:02
倪鹏飞:
在我国最发达的三大城市群的内部,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中心与边远城市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明显。上海、北京、深圳这些都是全国最好的、竞争力最强的甚至可持续竞争力最强的,但是与他们相隔200公里、100公里甚至是500公里很近的这些区域的城市竞争力却大部分处在或者很多处在100多、200多的水平上,也就是说在富裕的腰上缠着贫困的圈。
还有区域之间,我们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区域间的互联互通,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怎么样?我们发现尽管我们实施了沿海开放的战略,但是沿海地区除了可持续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以外,差距还是非常大的。长江流域是我们国家东西横向发展的最发达的区域,它也是存在着水平低、差距大的问题。这里选择了一些城市,选长江流域的,上海可能是最好的,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与它不远的像安徽的几个城市,像滁州、宣城,甚至浙江的丽水,竞争力都在100多、200多的水平上。长江上游的城市更是处在最差、最低的水平上,显然我们区域合作、互联互通这样也不是很好的。
城市体系内部也发展失衡,我们国家讲到城市化是大中小协调发展。但是在城市体系内部大城市虽然在经济宜商方面处在较高的水平,但是他们的生态环境、宜居、社会和谐是严重的滞后。这里挑选的都是比较大的城市,大家看到这些大城市里面像上海、北京、广州、南京、天津、重庆,在宜居、和谐生态方面都处在很不理想的状态。小城市是整体上综合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和宜商、宜居都是相对较差的。
2014-05-09 09:42:13
倪鹏飞: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首先我们注意到有关中国发展能否可持续,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社会实际上是有很多的质疑。但是我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开放经济、大国经济,政府主导的特色。中国在发展过程当中,出现问题,出现失衡,刚才我们说的这些问题,从总体上有一些是必经的阶段,或者是阶段性的过程。中国的大国的特征、开放的特征使得中国有条件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从区域的角度来说,存在着区域接力发展的条件,要实现可持续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和正确的战略。
2014-05-09 09:43:39
倪鹏飞:
反思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战略,战略有一些是成功的,有一些还没有很好的实施。
1.梯度发展的战略,这是我们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刚出的时候是执行得比较好的,但是最近几年来我们注意到,梯度发展的战略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我们强调一体化平等的发展或者是区域的收敛,但事实上在没有达到发达水平之前,如果不采取区域梯度发展的战略,不仅难以实现重点的突破,而且还有可能导致区域之间因差距缩小导致的恶性竞争。现在香港和珠三角地区的问题就是出现的这个情况。我认为我们现在的梯度发展战略,东部的升级缓慢使得我们梯度发展没有很好的实现。
2.一体化扩展战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在一个区域内一体化是可以实现的。大家也在提出一体化的问题,一体化要扩展的问题。但事实上由于受到行政的分割,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等恶性竞争,一体化进展也是十分缓慢的。
3.城市体系发展战略,我们一直说大中小协调发展,现在出现两头大中间小,大城市很大,小城镇也很多,中间是偏少。这样就导致了大城市也存在着城市病的问题,小城市存在功能不全的问题。
4.区域联动的战略,现在的区域联动还没有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那么受到重视和关注,当然现在我们注意到新一届中央政府开始积极推动这样的战略。
5.T型发展战略,我们国家的成功,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专家提出T型发展战略,我们注意到现在T型战略无论是在执行上和T型战略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T型战略只有沿海,没有考虑到海洋,没有扩充到远海和深海,T型战略自身偏重于沿海的开发,忽视了长江沿岸的开发,沿海和长江只注意了重点的开发,区域之间的联动还不够。
2014-05-09 09:44:04
倪鹏飞:
三是反思这些以后,我们觉得中国未来要实现可持续的竞争力的提升,要实现中国的崛起甚至实现中国梦,从区域、从城市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建立一个超级的世界经济中心。一是应对全球竞争,带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支撑“两个百年”中国梦的目标。二是实现一个区域综合战略的转变,我们认为中国的总体战略要有一个重大的改变,由大的T型战略改向小的T型战略或者实质性的战略,这个战略的总体的内涵有四个战略组成:一是长江战略,现在搞的长江经济带。二是沿海战略。三是海洋战略,过去只讲陆上,没有讲海洋。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这几个结合才是从区域和空间角度来说的战略的综合。
要很好的实现这个战略必须有一个重要的支点或者有一个神经的中枢,必须做强做大这个神经的中枢,这个神经的中枢就是长三角地区或者说是大长三角地区。事实上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好的区域发展协调发展,区域一体化的区域。它有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原因,特别是有市场自发的原因,不像京津冀地区,已经有很好的基础。我们最近半年的时间论证了这样的事实,发现沪苏浙皖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这里面三个含义:一是范围从原来的小长三角和中长三角变成一个大长三角,包括了一市三省。二是人口总量和地域的面积甚至GDP的总量在世界上已经处在第一或者是领先的水平,三省一市人口达到2亿,面积34万平方公里,按照现在的GDP或者是购买力评价的话,GDP的总体规模在世界上也是最大的一个区域。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待会儿李博士会详细介绍证明的过程,怎么证明它是已经浮现,主要是区域已经一体化。
2014-05-09 09:50:32
倪鹏飞:
要建设世界超级经济中心,提出了几个构想,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沪苏浙皖长三角的一体化,提升它的功能定位,争取到本世纪中叶的时候实现成为全球经济的新中心,两横战略的共同的龙头,过去我们为了强调新亚欧大陆桥和长江经济带的两纵,有意在长江的下游地区缩小了长三角的范围,其他的长江流域都是全省参加,而在下游地区都是很窄的一个区域参加。沿海开放的领头雁,海洋经济的中心,陆海通途的枢纽。如果把中国的经济未来比作神经网络系统的话,长三角地区应该是神经的中枢网络系统,大长三角地区。从而实现长江、沿海、海洋几大战略的互补、互通、互联、互动,从而支撑中国经济的腾飞。
基本的空间格局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心区,要冲破过去的“Z”字型的结构束缚,形成以大上海为中心的扇形结构。虽然是中心区,我们建议在江北的南通建成“江北上海”,形成两岸对称的超级中心,形成“两岸一岛”的大上海格局。在北三角,北三角目前的条件就是江苏苏中、苏北的地区发展条件特别好,既沿海又沿上海,构建新型的北三角,我们希望未来的南北长三角应该是对称的,当南通成为江北的上海的时候,扬州是不是可以成为江北的苏州,台州建成江北的无锡,连云港建成江北的宁波,形成多对“双子城”,在南三角地区也在提升。在西三角,以南京为中心的南京城市群和合肥、芜湖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这两个城市群可以融合,使西三角能够迅速的崛起,我们认为从GDP和几个方面的观察可以发现,北到龙海县,西到京九线,南到浙南山区,东到大海,这一个区域已经实现了经济较高程度的一体化。这是我们空间布局的图。
2014-05-09 09:51:55
倪鹏飞:
建设世界超级中心的基本模式,不是一个政府主导下的造城运动,也不是依靠政府大规模的投入和优惠政策,应该是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的开放模式,这个趋势已经出现了。政府承担战略决策、统筹规划、环境建设、管理服务职能,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吸引各方要素汇聚,就是再吸引这种要素的汇聚。既然有这么一个客观的趋势,既然有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因势利导,顺应这种客观的趋势。建议中央和有关部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不是可以把这个作为未来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此,我们希望有几点建议:一是修改长三角的规划,过去长三角的规划最大胆的到2020年也是浙江、江苏和上海没有包括安徽,并且对北部的重视很不够,我们希望要修改结合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修改长三角的规划。二是优化长三角地区的大长三角地区的空间布局,实施北进南优、西联东拓、中扩提”的布局原则,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扇形空间结构。三是完善平衡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搭建讨价还价的磋商平台。四是建立深化区域一体化的公共治理体系。五是培育提升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六是构建支撑权益开发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三省一市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水平。谢谢。
2014-05-09 10:02:38
谢寿光:
感谢倪鹏飞博士,做了非常重要的研究贡献,媒体可以在会后做进一步深入的解读。下面有请两位课题组成员做专题的解读。一位是李超博士,一位是李冕博士。
2014-05-09 10:03:46
李超:
各位专家、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按照课题组的分工,我现在简要把中国城市竞争力的现状、排名和基本的格局给大家简要的汇报一下。
首先看一下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十强分布情况,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广州、北京、苏州、天津、佛山、澳门,分居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十强,其中港澳台地区占3席,东南沿海占5席,环渤海地区占2席。其中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城市进入这十强之列,中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武汉仅列第13位,西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西安仅列第34位。总体来看,城市的行政等级和综合经济竞争力正相关。
区域的格局,我们把全国的294个城市分作七个区域进行重点考察,发现按照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排名状况,分别依次是港澳台地区、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从宜居城市的十强分布来看,大部分的海滨城市是进入了十强之列,大家可以简单的看一下。在宜商城市的十强里面,国家的五大中心城市和一些区域性的中心城市进入了十强之列。从可持续竞争力的城市比较来看,香港、上海、深圳、北京、澳门、广州、杭州、厦门、青岛、南京位列十强,同样也是港澳台地区、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三分天下的状态。从可持续竞争力的比较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一是文化城市和全域城市的得分的均值较低,表明中国城市再文化建设和推进城乡一划方面有待加强。二是可持续竞争力的均值最高的港澳台地区变异系数最小,并且均值较低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变异系数较大,表明各区域竞争力水平和区域内部差距之间大致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
2014-05-09 10:04:01
李超:
可持续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相关关系的状况。从拟合图里可以看出大致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随着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到了一定拐点之后,可持续竞争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表明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不在于现实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大小,而在于如何促进可持续竞争力的提高,增强中国城市发展后劲的关键。
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变化,我们用距海距离和四个竞争力进行了拟合,发现综合经济竞争力随着距海距离的增加,大致呈现出倒S型的规律。根据新经济经济学这些基本的判断是大致吻合,宜居城市竞争力大致呈现倒S型形状,宜居城市和可持续竞争力大致呈现出正U型的空间分布状况。再看一下四种竞争力指数空间相关性的情况。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城市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的Moran指数在0.4以上,宜商城市竞争力Moran指数只有0.26左右,这表明了宜商城市竞争力指数的Moran值大大低于其它三项指数。宜商城市建设上并未出现区域联动的局面,个别地区在招商引资上存在着与周边地区争利的现象。
再看“两衡三纵”主题功能区的格局情况。陆海通道,“两横”分别是路桥通道和长江通道,“三纵”分别是沿海通道、京广京哈通道、包昆通道。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两横三纵”轴线内的城市竞争力的均值水平大于轴线外的城市。二是轴线内部的排名情况大致是沿海通道、京广京哈通道、长江通道、包昆通道和路桥通道,大致呈现出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2014-05-09 10:05:22
李超:
在竞争力报告里选取八对城市,有国外和境外城市,还有内地城市。大家可以从竞争力报告里看到详细的情况。下面简单把2013年城市竞争力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给大家简要的总结一下。一是雾霾和高房价已经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标志性难题,大家可以关注三个数字,三个“30”,1.全国的平均雾霾天数是在2013年接近30天,已经创了52年来的最高值。2.30%的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是超过了世界银行的警戒标准,标准是不是国际标准,有一些学者在质疑,我们可以简单比照一下至少有30%,这是值得关注的。3.超过城镇总人口的30%以上的居民是居住在非成规的住房里面,这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宜居城市不高的城市已经出现了高素质和高收入的居民“用脚投票”的现象,传统的依靠土地税收优惠的招商引资的政策难以为继,现在商务环境和生态环境在招商引资中的重要性开始逐步的凸显。
三是如何走出EKC困局?我记得在小学的教材里,在语文课本里经常提到我们中国不会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是现在我们仍然在走。2013年最新的情况是在政府的重拳治理的情况下,城市的环境污染仍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有的学者用井喷式的增长。规划的理念也急需得到改进,我经常提到对河流有污染的企业,我们应该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对空气有污染的企业应该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者和盛行风向吹是在郊外。这种传统的规划里,在中国当前的污染严重、空间严重的情况下,这一点也值得我们考虑。比如北京河流下游是不是就成为保定或者天津河流的上游,这点也值得我们关注一下。
2014-05-09 10:07:03
李超:
我们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对公共服务“洼地效应”的研究,我们用农民工的随迁子女来考察“洼地效应”的现象。发现在中国既有的财政分权体制下,已提供良好公共服务的城市往往面临更大规模的外来人口,从而为本地政府增加了更大的财政压力,在有限的地方财政约束下,最初提供较好公共服务的地方政府反而在后期只能提供较差的公共服务。
我们经常提到如何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2013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3.7%,53.7%意味着什么?可以简单对比一下国际经验,在国际经验的情况下,50%-70%的城市化阶段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如果是进展比较顺利,城镇化的集聚效应会助推经济收敛、技术赶超和产业升级,从而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稳定轨道。如果进展不顺利,城市化的负外部性将会抑制产业转型、降低国家竞争力,从而导致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脱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前者我们可以以日韩模式为代表,后者以拉美模式为代表,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去年做了一个考察,梳理了过去十年中国城市的全要素生产力(TFP)的状况,发现58.4%的中国城市在过去的10年当中,我们的TFP没有明显的改善,这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最后是城市病的问题。2013年也是城市病集中爆发的时期,但是我们大多数城市在应对城市病的时候,我们采取的一是限号,二是地铁,三是修路,四是户籍限制等等一些低管理效率的措施。但是对比一下我们可以看多,物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这些科学的城市管理的方法和创新的应用在很多城市才刚刚起步。面对这些短期的措施,我们长效机制是比较欠缺的。昨天下午我们经济学部也开了一个会,李扬院长提到美国GDP核算体系最新的变化,美国在准备把我们的污染治理和我们的研发计入GDP的核算体系,会不会导致制度上的一些变化,这也是我们中国目前值得借鉴的问题。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4-05-09 10:13:57
谢寿光:
下面有请李冕同志。
2014-05-09 10:17:08
李冕:
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将主要就今年主题的论证过程来向大家做一个汇报。沪苏浙皖:一个世界经济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我们的论证主要是从区域广化和区域深化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区域广化是指区域范围的纵深扩展,首先从时间维度,基于时间距离,我们发现长三角的两小时经济圈范围在不断扩展,至2020年,随着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全面建成,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将覆盖沪苏浙皖三省一市,除了亳州以外其它所有地级以上的城市。
(图)这个表是时间距离的汇总。两小时的经济圈意味着往返通勤时间控制在四小时以内,可以实现当日的工作往返。以此为依据,我们初步将长三角经济区范围限定在这40个地级以上的城市。紧接着从空间维度,基于经典的引力模型进一步进行论证。我们对引力模型进行了适当的改进,用动态的时间距离来替代静态的空间距离。首先计算了2003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16个会员城市的吸引力指数的均值,这个范围也是较早大家比较公认的长三角的核心区范围。接着又分别计算了2013年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的30个城市,以及到2020年时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所包含的40个地级以上城市吸引力指数。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三个时期的吸引力指数呈现出平稳上升的趋势。这也说明如果以传统16市核心区为标准的话,至2020年中心城市上海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之内发挥更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产生更广的经济外际效应。这样一个超级经济圈将能够覆盖沪苏浙皖的三省一市。
2014-05-09 10:17:24
李冕:
接下来对于在区域深化方面我们分别从综合经济、交通、市场和产业四个方面来论证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在综合经济方面,我们对长三角城市分为三组,分别对这三组内部以及之间的地均GDP和GDP增量变异系数进行计算。地均GDP代表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水平,GDP增量是用来衡量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规模。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到从整体上变异系数都是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这也说明了城市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区域经济是区域收敛的。在交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在2000年以后长三角有一系列跨江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比如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这一系列大桥使得长三角能够打破这些江河湖海对于传统长三角“Z”字型结构制约,使长三角能够向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纵深方向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扇形结构逐步打开。特别是高铁与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使得长三角交通联系更加紧密。像沪通城际铁路、连盐城际铁路、甬台温城际铁路的建设与互通将一举打通长三角的沿海通道。
我们以加权最短出行时间作为可达性系数或者衡量区域的可达性水平。可达性系数越小代表这个区域可达性水平越高。经过计算,我们发现从1990-2020年,整体可达性系数以及各城市可达性系数的标准差都是呈现出一种不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从整体水平来看,长三角区域可达性是全面提升的。从内部结构看,城市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长三角逐渐由集化向均衡化发展。
2014-05-09 10:18:26
李冕:
在市场一体化方面,我们以九类有连续统计的商品价格指数为原始数据,使用地区间的相对价格法来测度市场一体化的程度。
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到整体上地区间相对价格分差都是处于一种下降的趋势,并且最终稳定在一个极小的区间里。无套利区间的收窄也反映了大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
在产业一体化方面,我们通过制造业的29个行业的数据来测度产业相似度。以罗斯托的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为依据计算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并且对它们之间进行比较。(图)上面是产业结构相似度,可以看到从2004年之后,大长三角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产业同构的趋势。结合下面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来看,在2004年以前各地之间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呈现出此消彼涨的趋势,这说明在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背景下,产业链比较短,产业同构往往意味着同质的竞争,2004年之后各地间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呈现同向变化的趋势。这说明随着产业链的拉长,产业同构反而成为了一体化的基础,长三角地区作为一个整体,产生了集群效应,共同来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
通过以上的论证过程,可以看到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的形成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趋势,顺应这个趋势,因势利导,促进大长三角超级经济区的建设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的汇报就到此结束。谢谢。
2014-05-09 10:19:18
谢寿光:
感谢李冕博士。下面有请专家进行发言,首先请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牛文元研究员,大家欢迎。
2014-05-09 10:20:36
牛文元:
非常简单,我讲三点。第一,对这一年度城市竞争力报告向公众发布表示祝贺,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选择这个话题非常有眼光、有远见。记得在他们出城市竞争力报告的前期,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联合国有一个组织提出一个口号,叫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所以对城市本身的研究,尤其是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它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整个国家的推动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社科院在这方面能够对国家的整体发展,应该说这部蓝皮书是作出了贡献。特别是今年提出了沪苏浙皖这样一个超级经济区的提法,很新鲜。
2014-05-09 10:20:49
牛文元:
目前我们国家关于区域规划也好,上到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布局也好,这个还是一个新的提法。由此我想到世界上对于一个国家和区域有一个衡量的基本标准,我们把它称之为“2050俱乐部”,所谓“50”是人口超过5000万;所谓“20”是人均GDP要超过2万美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区域。如果我们按照“2050俱乐部”的基本要求,在沪苏浙皖这样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区域中实现的话,粗算了一下,它应当实现10万亿美元的潜力,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现在中国一年GDP的总产量,也相当于美国大概2/3的国家的财富,可见它对整个中国的推动将会起到巨大的作用。所以这个提法本身希望经过进一步的细化以后能够进入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作为整个推动国家进一步发展的一种动力。
第二,关于城市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这个认识已经变成世界的共识。记得前两年我和世界经济论坛的《世界竞争力报告》的编写组、研究组在一块座谈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最终表现为可持续竞争力。由此我想到一个寓言,我们通常给小孩子讲的《龟兔赛跑》,那个寓言说兔子为什么失败了,因为它骄傲了,它不走了。但是从可持续发展新的解读,说兔子本身的可持续能力远远低于乌龟的可持续能力,所以最终它是要失败的。大家可以看到,如果兔子一年可以跑1000公里,但是它只能跑五年,五年就是5000公里。乌龟可能一年只能跑200或者100公里,但是可以跑100年,最终还是要超过。所以前几年我们曾经知道,大家曾经对鄂尔多斯十分关注,那几年上升得非常快,各项指标都在全国的前列。但是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个地方已经塌陷得非常厉害。为什么?就是它真正的竞争力表现在可持续方面并没有雄厚的基础。
2014-05-09 10:21:34
牛文元:
第三,大家认为竞争力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应当说上百年的研究,最终得到一个共识的结论,就是竞争力要提取三个基本元素,而竞争力正是这三个基本元素交集最大化,哪三个基本元素,一是发展的动力,我们由动力两个词推动发展的前进,如果没有动力,或者动力不足肯定不行,动力表现为生产关系就是要制度改革,就是要通过生产关系的优化。同时还有生产力的变革,就是创新先进生产力,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这种平台的话,那么它作为一个先进的生产力,作为先进的生产关系就不可能得到更多的动力,没有更多动力的结果它的竞争力是表现不出来的。当然,光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要注意第二个因素就是质量,质量包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生活质量的关系。如果到城市去,资源过分利用,能源过分利用、过分消耗,生态环境受到很大限制的话,我们不能说这个城市的竞争力是好的。同时来到城市里生活质量没有大的改善,当然也不会是一个好的城市竞争力,所以第二个元素是强调它的质量。第三个元素是强调它的公平,也就是发展的成果是不是惠及全体社会成员,是不是让大家都能够享受发展成果对于自己的质量提升。因此我们简单说,发展的动力、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公平,这三者之间的交集最大化就是我们说的可持续竞争力,而这个竞争力本身是对于城市,当然不光是中国,全世界都一样,没有这三大动力、这三大元素的推动以及这三个元素的组合的话,我们很难说竞争力能够维持下去。所以我通过这样一个机会,也是表示对倪鹏飞博士他们这个团队的祝贺,也从中学了很多东西,我们还希望能够越办越好。谢谢大家。
2014-05-09 10:25:26
谢寿光:
感谢牛文元研究员,发言虽短,但是高屋建瓴,非常深刻,也感谢他对这部蓝皮书的高度肯定。下面有请我们长期支持这部蓝皮书,事实上对我们整部蓝皮书都给予经常支持的,而且经常出席我们发布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原局长,也是我们著名经济学家李善同女士发言。大家欢迎。
2014-05-09 10:27:36
李善同:
很荣幸参加这个会,在座可能是从第一次会,我不能说每次我都来,从第一次来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就见到他们三个人,12年来能够坚持做下去,很荣幸能见证这样一个历程。应该说2013年是特别不同的一年,好像2013年中国的主题词就是城镇化,基本上从各个研究单位都研究城镇化的问题,北京市开会的话,大概每天都有关于城镇化的讨论会。我们国务院发展中心和世界银行也做了一个城镇化的大课题,就是怎么迈向高效的、包容的和可持续的城镇化。在这样大的城镇化研究热潮中间,这份报告有着特殊的意义。
刚才讲到这部报告的生命力,这些年看着倪鹏飞最开始从第一个报告做起,之所以有这样的生命力还是在于创新,就像刚才牛文元研究员所说的。创新体现在一是不断的创新主题,比如一开始对于竞争力的认识,现在又提到可持续竞争力,这期报告跟上期相比,对可持续竞争力的内涵又做了进一步创新。二是不断有一些新的内容和亮点,现在其实有很多所谓的皮书有时候做不下去,因为大家看看自己说来说去总是那些话,也没有意思了,读者也觉得还是那些事,但是我觉得他们的报告每年都可以看到有新的亮点和新的内容。这次把宜居、宜商和可持续结合在一起,特别是提出沪苏浙皖,待会儿我还会讲到这个问题。三是在方法上不断创新,每次都可以看到他们有一些新的方法来支持他们的研究。他们有这三方面的创新,使得他们的报告,让大家每年都看到有这种新的增加值和亮点,也就是他们的生命力所在。
2014-05-09 10:29:27
李善同:
看这个报告以后我有这么几点体会,第一,他们把可持续竞争力,把宜居、宜商和可持续在分解的过程中,不光用一个指标体系来进行评估,他们把这个东西又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在世界上找一些样板城市,在国内找一些样板城市,使得我读的时候不是说光拿指标看我的城市和别人有什么差距,而是通过这些实际的城市模板的对比,对各个地方政府,使他们不是光是理论上的,而是从实体经济来看有一个比照的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第二,他们和“两横三纵”中国城市化布局相结合,主体功能区以后,还没有看到把中国城市化布局和城市发展真正结合起来的,这个亮点是非常好的。
2014-05-09 10:30:40
李善同:
第三,提出沪苏浙皖世界超级经济区,特别在今年中央领导一直提出长江经济带的研究,这个地区是一个很重要的龙头,前一段徐林司长在国家发改委发布“十三五”研究的时候也说到这一点,实际上“东部率先”可能在未来的五年规划中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东部率先”当中,刚才他们所说的超级经济区对于中国今后的进一步竞争力的提升特别重要。
第四,产业趋同问题。我希望他们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深化一下,其实中国现在,比如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趋同不是坏事情,因为在全球价值链的条件下,比如大家都做汽车产业,按照大分类来讲汽车产业是趋同的,但是有的是整车厂、有的是零部件,它是在新的全球价值链条件下中国的产业趋同跟过去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产业趋同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希望今后你们能够在产业这方面,因为我们在这次新型城镇化中也特别讲到城市的发展要和产业怎么融合在一起,所以对于产业的问题我希望你根据你们的研究把全球价值链的观念更好地深入分析,率先在中国有竞争力的城市中,它的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上是怎么升级的,是怎么能够体现提升它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我就简单谈这些,谢谢。
2014-05-09 10:32:17
谢寿光:
感谢李善同研究员,也感谢她长期对我们这个研究、对我们皮书系列的关心。我们这次发布会一方面是刚才大家都提到的沪苏浙皖超级经济区,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倪博士还请来了两位外地的社会科学研究腕级人物,现在有请安徽省社科院陆勤毅院长发言,大家欢迎。
2014-05-09 10:36:18
陆勤毅:
非常高兴从安徽合肥千里之外赶来参加这个发布会。首先我向以倪鹏飞为首的课题组以及社科文献出版社表示祝贺,第12本《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得以顺利出炉,主持人谢社长介绍这个出炉还是新鲜出炉的,拿在手上还是“热”的,最新的发布,非常高兴。
2014-05-09 10:38:17
陆勤毅:
接下来我谈谈对这部书的认识,首先,总体的认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长期性,连续做了12年,这是不简单的。这12年做下来,倪鹏飞当年刚开始做的时候是小伙子,现在当然也年轻,但这12年就没见他长过肉,很辛苦,很用脑筋,这是不简单,当然不仅是他一位,还有他的整个团队,包括社科院领导的支持,使《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成为社科文献出版社蓝皮书系列当中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报告。在安徽合肥专门请谢社长开了一次蓝皮书的研讨会,确实不容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样一批以蓝皮书这种载体出现的作为智库支持的这样一些精神财富,来支持我们冷静科学地发展。
2014-05-09 10:38:54
陆勤毅:
二是表现出科学性。不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这个认识包括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状况来及时进行调整和跟进,而不是墨守陈规、一成不变。我们把全部12本书放在一起比较,刚才倪鹏飞也作了介绍,就可以看出它之所以有这样的生命力,它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充实、不断提高,表现在观点、表现在材料、表现在研究方法上。而且这个体系设计得也很好,除了排名,排名不重要,排名就是一个结果,但是更重要的是对出现这种状况的分析。另外,还从八个方面对城市的宜居、宜商等等做了一些分析。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当中文化城市竞争力,我在安徽很多地方做过调研,关于城镇化的调研是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去年以来,几乎到每一个城市讲城镇化建设、规划,这些地方长官们都是热情非常之高,但是几乎没有人提城市文化建设,这是很可怕的一个问题,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城市发展史,中国城市之所以能有长久的生命力,你们可以看看,中国还存在着上点规模的城市至少有千年的历史,我分析它靠两个东西,一是靠经济,二是靠文化,所以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现在我们很多地方讲城市建设的时候不讲灵魂,只讲它的躯干,只讲那些建筑,刚才分析讲30%住在城市的人口没有住在正规的住房当中,我觉得你们还要补充分析一个,有百分之多少城市的正规住房没有人住,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大概不会低于30%,当然也包括有几套房子,他不可能每天都住在几套房子当中,那也应该算空置的,我估计不低于30%。这也是文化的问题,中国人对住房的文化,宁愿不住也要占着,也要有这样的资产,这是很成问题的事情。将来城市靠两个东西支撑,一是经济,二是文化,这个文化包括人对自然的认识。
2014-05-09 10:40:14
陆勤毅:
中国的上规模的城市之所以能延续千年以上,基于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的居住环境选择的认识,这种关系不处理好,它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所以讲到文化城市竞争力,我看到这些内容觉得非常之好,要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当然现在城市文化更需要有丰富内涵的支撑,这是很重要的。
三是前瞻性。这个前瞻性特别体现在他们对每类城市发展后面的政策建议,这个政策建议对下一步这些城市的发展很有价值,因为我这次会议也是有备而来,看了前些年我们对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现在回头看看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个价值有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是另外一回事,当政者、决策者有没有吸收你的这些建议?但是我们作为智库、作为学者提出了这些建议。今年这本《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同样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这就是前瞻,对未来城市发展走向的认识,如果没有这些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是不可能提出这些有价值的建议的。
四是权威性。表现在一是公正。刚才谢社长开始的时候就说了,不受干扰,坚持学者之见,坚持对科学研究问题结论的自信我才能够不受干扰。为什么有些人在做什么什么排名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很多干扰,因为干扰改变自己的观点,改变原来得出的排名顺序,一个是没有自信,二是心术不正,这个课题组心术是正的,因为他们是建立在对中国城市发展竞争力客观材料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结论是有充分自信的。正是这样一批具有权威性,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这些研究报告,对社会公众才有信誉,对决策者才有作用,才能指导我们下一步的深入发展。
2014-05-09 10:41:53
陆勤毅:
第二个评价,今年的报告当中特别的一个内容,沪苏浙皖,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对这个报告我谈一下,首先是非常之好,因为长三角可以说是中国近两千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引擎和一个示范区。
第一,对长三角做出这样的评价,进一步丰富了长三角发展的内涵。由地理长三角、经济长三角、文化长三角拓展到了城市长三角,这四个概念是不同的,地理长三角的概念很小,它的区域很小,地理上的长三角就是上海区域和杭州湾地区,就这一小片,但是经济长三角不同。文化长三角,我在2009年专门作过一次报告,文化长三角的区域从战国末年楚文化向东拓展的范围就已经形成,今天讲的区域都是楚文化的范围,为什么叫申,因为是春申君黄歇打猎的地方,苏州是春申君的驻地,黄浦江之所以叫黄浦江,是因为春申君名黄歇,是这样的文化的积淀。拓展到城市长三角,这40个城市包括在里面,我觉得意义是非凡的。二是对这样一个问题的研究,呼应了国家长江发展战略,长江发展战略是十八大以后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战略,因为中国的水气当中,东西向的水气能够顺利通航的只有长江,黄河很短,黄河通航的区域更加有限。而长江这个可以理解为中国沿海向内地拓展的重要的水运通道,至今为止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当长江能够在中国运输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绝不是现在这个状况。我的体会长江就是沿海的延伸,我们这些年来很少关注这个问题,突出的表现就是岸线资源的利用非常有限,层次很低,还有长江两岸的通道非常少、非常单一,单一表现在地下通道很少,这些问题都要很好的解决,还有设计的不规划等等,因为设计不好就限制了长江中国重要的水陆运输通道作用的发挥。刚才讲了还有沿海战略的问题,还有新思路战略的问题,我觉得长三角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地方。
2014-05-09 10:43:46
陆勤毅:
刚才讲到长三角产业同质化的问题,只有有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完善是没有问题的,有些问题是需要深入思考。还有刚才提到的一个问题,沿海地区近些年来有些城市发展速度下降的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到底现在是搞非均衡发展还是均衡发展,梯度发展还是同等发展,我认为中国目前的发展还是要坚持非均衡发展,均衡发展要讲,但是不可能实现均衡发展,因为哲学的原理在这里,非均衡是永恒的,均衡是相对的,不要去为了赢得好的名声去牺牲大的利益,这个事情是要充分考虑的。举个例子,电动汽车的问题,今天早上看朝文天下,上海给五辆电动汽车免费上牌,这五辆汽车是美国的新一代电动汽车,我们的技术水平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投入大量的资金精力发展动力汽车,人家的新技术一出来,你前面花的全部白费,所以很多问题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2014-05-09 10:51:27
陆勤毅:
关于长三角这个问题的研究充实了城市化建设的内涵,因为这个区域是中国城市发展最早的区域,历史最长的区域。我们的城市化要怎么搞?首先要降低热情,提高专业水平,因为在我们国家体制下以及我们现在的经济实力下要办成一件事情比较容易,但是办好一件事情太难了,难在什么地方呢?缺乏专业人才、专业眼光、专业水平。我去调研,每个市讲到城市化建设那可是热情高涨,像搞“大跃进”一样,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是拿地、卖地、拿钱、贷款,然后建房子。前不久我有个分析,中国人现在盖的房子可以住38亿人了,我们安徽前几年设计合肥1500万,芜湖1000万,安徽一共3900万,2500万已经过去了,1500万从哪来?拿枪逼着人家搬过来。这个东西要解决很多误区,所以城镇化首先要冷静,要降温,二是要提高专业水平。这个报告的分析做到了这一点,城镇化首先要做到的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第一要谈的是中国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覆盖率,要少谈城镇化率,更要少谈城市人口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做到了,现在很多城市人大概要到农村去生活了,不会往大城市挤了。最大的问题是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太大。还有一个是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我们要有大城市,但是我们的城市规模一定要控制,我们要有城市群,但是我们一定要建立在乡村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城市群。中国13亿人要吃粮,因此,不同区域的城市要有不同的发展方式,长三角区域应该要有长三角区域城市发展的特点。这是关于这次报告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沪苏浙皖报告非常好,谈一些这样的感受。
2014-05-09 10:52:10
陆勤毅:
第三个评价,希望《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蓝皮书能够继续做下去,保持它的长期性。做到什么时候,我看恐怕没有下限,因为城市的问题会不断出现,老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出现。何况我们现在的城市问题可不是一条、两条、十条、八条能够说得完的,继续做下去。二是对长三角的关注,我希望在未来的报告当中还能够继续给予关注,不仅仅是因为我是安徽省长三角范围的一员,更重要的是我觉得这个区域太重要了,这个区域的重要除了刚才我讲的以外,这个地方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作用。三是希望我们这个团队的作用不仅仅在出这一本蓝皮书,更要做到一个向上,能够使决策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成果,利用我们的成果。另外,要让中国更多的城市决策者们,能够用好这个报告,能够使自己所在的城市更加健康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4-05-09 10:53:59
谢寿光:
感谢陆院长对这部蓝皮书的肯定。下面有请江苏社科联张颢瀚主席发言,大家欢迎。
2014-05-09 10:54:24
张颢瀚:
谢谢谢社长、倪主任,还有在座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今天来参加这个会特别高兴,因为我和谢社长也是老朋友了,我在他这里出的个人的著作还得了省部级的一等奖。我跟倪主任也是多少年的好朋友,经常关注他的思想,拜读他的大作。今天来开这个会,首先是看到了一部好书,二是看到了学术界一个好的观点,一个好的创新的理论框架,三是看到了学术界为国家提供了一个好的战略思路。
因为谢社长这里出的书都是我们国家在学界是引领性的著作,这本著作确实是一个非常出色、有特色的厚重的著作,通过这本书把我们倪主任好的观点,这个观点从学界来讲确实是具有全新的、又联系国家实际,联系国际前沿的观点。这本书通过这样一个观点、这样一个新的理论构架,给国家提出一个新的战略。而这个新的战略应对了当前我们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而提出的思路。
2014-05-09 10:54:40
张颢瀚:
为此谈下面四个观点:
第一,能否可持续发展是目前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刚才各位专家也讲了,牛文元老师也讲了这个问题。这个挑战不仅仅是从一般的以前春秋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理论或者国际的理论上讲的,而是从中国梦要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话,我们通过35年的高速度持续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转折点,我们现在进入到的转折点不是更强更高速和可持续的,而是进入到了不可持续的门槛。如果从目前呈现这样一个门槛的话我们如果不跨过这个门槛,我们的中国梦可能就大打折扣,起码它的进程就非常长。我们已经到了这么一个关键的时刻。一方面从我们的发展速度、发展趋势上讲,现在面临这个挑战,35年来到现在已经出现了现在的速度、现在的情况、现在的趋势,我们不去过多地描述它。二是从资源环境、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要素上来看,我们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从这几个可持续发展要素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是更深层次的挑战,而且是影响国际的挑战。
2014-05-09 10:57:05
张颢瀚:
第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探索我们的新动力、新路径在哪里,要可持续。习总书记多次讲到中国梦,中国的现代化要走一条不同于西方、不同于欧美的现代化,也不同于欧美的城镇化道路。他在十八大以后第一次系统地在一个官方场合阐述,在去年3月8号在全国两会,他到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系统地讲了他这个观点,提出来这个问题,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观点,讲了三大思路、三大重点。他讲完以后,下午就把讲话的全稿传给我们,让我们先来学习,因为“两会”以后,我在省委常委会中心组学习做了一个解读,四号字,打了20多页,光阐述如何走一个不同于欧美的现代化道路,哪些问题应该重视,怎么走。因此我系统地学了习总书记的讲话,这一年都在不断地学,非常深刻。其中他对如何走中国的城镇化讲得更是深刻,前一段时间他的讲话已经体现了他的观点,包括像北京、广东、上海这样的城市能不能按照这个路路走下去,它的资源、环境、城市病如何解决等等,农民工的城市化问题等等讲了很多。我们要寻求的新动力在哪里?如何持续永续发展,他提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怎么样永续发展?我们的新动力在哪里?按照发展的角度讲,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有两个东西,一是优势发展,任何一个地方如果不采取优势的思路,就不可能获得最好的发展,最好的发展都是能够把本地区的优势整合起来、利用起来的发展,当然有当前的优势和潜在的优势和未来的优势,任何地方的规划思路都是围绕这个理念,离开这个理念都不可能获得重大发展,没有第二个路径。如何获得优势呢,就是要集约发展或者集聚发展,我们在产业经济学,在产业空间里讲得比较多,产业集群,开发区讲得多。而在城市里用这个观点少,城市化本身也是城市的集约发展,只有集约发展才会形成最大的效应。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探索我们的新动力、新空间,而这本书正好是从这个思路上提出来有创新意义的新思路。
2014-05-09 11:01:42
张颢瀚:
第三,怎么样看城市空间,刚才牛老师已经提出来,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非常经典,非常有规律性、有战略性。我们看到以长三角为代表的,特别是现在又到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的浮现,这样为代表的几个大的城市区的形成,实际上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进程,最重要的成就,也是未来的最重要支撑和最重要动力。我们看现代化35年来的进程中间,从工业化的角度讲,现代化主要是两化支撑,一个工业化,一个城镇化。从工业化大家看的比较多,看经济、看GDP,实际我们现在的发展,从中国的阶段已经进入以工业化为主要支撑到城镇化为主要支撑的阶段,因为工业化支撑的主体是经济为中心,是GDP为中心,而城镇化的支撑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全面的支撑,它本身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已经进入这个阶段,而在这里我们再从空间上看,现代化35年最重大的进程,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我们的城镇化。我们看城镇化怎么演进、怎么发展,实际上也是符合城镇化规律,城镇化的发展首先是在城市空间由低水平相对均衡的发展,我们改革早期平均主义在城市间也是平均主义,在计划经济下有城市,是均衡式的低水平的发展,进入市场以后,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市场的作用已经明显进入到以集聚式、集化区的发展,而这种集化区的发展,就一个城市到一个城市区到大的都市区,这样一个进程,我们看长三角由原来上海一个中心到小的16个城市,再到江浙沪三个城市一体化,再到沪苏浙皖这四个的一体化,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进程,也体现了集聚式、集化式发展的进程,体现的是区划发展集,而不是城市的发展集,城市的发展集不是一个省,也不是一个市的,而是国家的发展集。这就是这个书得更大的意义所在。
下面我要讲的为什么必须把这样的思路放到国家战略层面上去最客观的依据,它一定是一个国家战略,国家承认不承认是你的理念问题,是有没有这个眼光的问题,不是说你进不进的问题。这个仍然还是一个相对的不均衡的梯度式的发展,因为在更大发展。工业化以后,或者说后城市化时代,城市化成熟在中国达到60、70%左右,逐渐到最高层次的均衡发展,这时候是多中心的网络化,也不是绝对均衡,也是相对均衡。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在长三角目前的大区域内也已经形成了网络化,只不过以后代表了全国未来的方向,是这样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一个方向。因此,这个书的出版在很多方面,包括城市化理论上给我们做了新的印证,特别是对国家的城镇化发展,现在国家提出来新城镇化战略,去年12月专门开了会,我想都给我们提供了国际理论上、实际上、现实上和战略上的支撑。
2014-05-09 11:04:03
张颢瀚:
第四,沪苏浙皖这样一个大的超级世界经济区的浮现,实际上正是展示出了一个大国的空间优势,这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最高层面要看到,还有它是一个大国,一个小的国家不可能有这样的优势。这种优势首先出现在大的区域上,形成大的区域增长极,特别是刚才牛老师提出来“2050”的概念,一般的小国家不可能出现。我们一个大国在这一个区域内,实际这个区域才占到我们国家国土面积的3点几,就可以呈现出这样的优势。3点几呈现“2050”优势,这是一个大国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就是一个家庭有很多子女一样,有一个子女非常厉害,很能挣钱,各方面能打得开,你在家就不愁了。我们是大家逐渐都起来的趋势。我们实现中国梦是要超过美国经济总量强国的梦,如果没有这样大国空间优势,我们要实现中国梦是不可能的,靠那些偏僻地区,再过多少年也不可能。因此这个大国优势是我们实实在在的优势。二是二战以来,包括二战前,就是现代化以来,一个国家的主要实力不是表现在空间上,也不是表现在你有多少工厂上,是表现在你有多少世界一级一流的都市圈上,这就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竞争力的第一方阵、第一军团,它就是城市群。刚才牛老师讲的“2050”那就是在世界一个国家最强的第一军团,这个军队最有战斗力。我们无论如何讲都不为过,中国整个国家的实力不就在这几个城市群的空间上吗,长三角现在提出的这个新的空间,这个空间有它的特殊活力。这是一个大国大的空间,特别是它也是大国真正的优势所在,这个优势不仅在空间上,也在经济体上,也在经济发展上。
2014-05-09 11:07:47
张颢瀚:
刚才讲长三角战略的空间优势、经济优势等等,3点几的面积已经占到我们国家经济实力总量的1/5,远远超过1/5了,江苏省是1%的面积超过我们整个不管是财政经济总量,税收超过是1/10,这样一个大的区域,3.6的面积我们远远超过20%,在整个国家的贡献力。二是在整个现代化可持续上提供了一个示范,这个示范的优势,一个大国,我们国家应对未来,要在经济上变成强国,当前在面临的最大挑战面前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一个是要解决建立一个新的经济中心,同时它必须也是一个新的创新中心,刚才讲的世界的新中心。这两个中心,后来我们可以把北京这个核心都市区、上海都市区、广州都市区,把这三个核心区进行比较好比较,虽然是这三个城市,它的都市区显示了这三个区的不同特色。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创新是目前的关键,看北京,北京的创新园,刚才讲的经济中心、创新中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创新园,创新园是不是国际一流、是不是前沿的、是不是充足的。二是产业化能力,创新园必须变成产业化才能变成经济实力,不然都是空的,必须形成新产品、形成新产业。
2014-05-09 11:11:23
张颢瀚:
从这个角度看三个都市区的特征,北京都市区创新园是国际一流的,最强的也是最好的最可持续的,但是有一个缺陷,把产业化的缺少产业平台、产业群体,这就是为什么转化慢的原因,很多北京的成果又到南方或者其它都市区转化产品,到长三角,到广东。北京这个地方把创新园转化成产业化另外一个条件,就是你的市场机制、市场动力北京是相对不足的。再看广东这个地区,广东的市场化因素是最好的,但是首先它的创新园是远远不足的,在这三个地区是最差的。它还有一个先天的不足,它的产业基础是两头在外,是订单式经济,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而订单性经济原则上是不需要超前创新的,人家给你提什么东西你做就行了,你还要花多少万、多少亿搞创新吗?不太现实,因为你当前的任务就是满足把明年的订单给他。上次广东省一直给我打电话让谈谈两个省的比较,我提出这点,为什么广东的创新不足,很重要的是订单经济,产业本身缺少创新的源动力。而长三角地区,包括安徽,安徽创新能力非常强,包括合肥这一带。第一,创新园是仅次于北京地区的,在全国是最好的,排在第二位,高校院所比较多,我们看合肥创新园,现在科技大学都在这里。第二,产业基础是全国最好的,以民族工业的体系在这里是稳定的、完整的、雄厚的、有活力的体系。第三,市场的动力和活力比广东弱,但是比北京强得多。因此一个创新园如何把创新转化为产业,转化为经济实力,综合优势是最好的,而这三个条件在区域级的大空间形成大的优势,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培育的,是经过几十年形成的,甚至有历史因素,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就在这一带。
2014-05-09 11:20:50
谢寿光:
感谢张主席从四个方面进一步对课题做进一步的阐述。下面有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兵同志发言,大家欢迎。
2014-05-09 11:22:06
张颢瀚:
因此我就讲长三角这样的优势,我们倪老师提的这个观点,建设世界的新中心,牛老师提的城市的成功就是经济国家的成功,实际是提供了最好的注释。刚才倪老师提到长江经济带,刚开始启动的时候,国家发改委主任到江苏座谈,省委专门安排我做了准备,谈了我的想法,长江经济带战略是我们国家十八大以后,国家在空间上提出的最大战略,具有引领性的战略,这样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这四个地区大的长三角,正是国家长江经济带,一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重要的龙头引领区,是标志性的火车头区,如果没有这个区域的整合,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就没有真正的动力,其他地方是靠它带动的。因此,根据这样一个观点,这样一本好书提出这个战略,提出来这四点学习体会,这个观点不仅会引起国家的关注,也会引起全球的关注。同时,有可能根据它的意义,跟论证的充分性,特别是根据我们国家战略的必要性,有可能进入国家战略层面。这也是我们国家的福气,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重要的希望所在。谢谢社长,谢谢主任,谢谢各位专家。
2014-05-09 11:22:06
张兵:
非常感谢,谢谢社长的介绍。首先我要祝贺倪鹏飞博士新报告的出台,12本《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报告对我们国家城市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在祝贺的同时,作为专业人员来讲,也对倪博士在专业上的学术和专一表示敬意。
2014-05-09 11:23:06
张兵:
这次的报告最抓人眼球的是它的副标题,就是沪苏浙皖超级经济区的浮现。这个建议的提出非常有独到价值,论证的基础,在竞争力理论框架下对整个经济区价值的解析让我觉得是非常有见解的。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是最好的,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经济区的提出,我个人认为非常有意义,面积大概有34万平方公里,大概是日本和德国的国土面积,恰恰在我们国家是积累最好、最厚重的地区。如果中国要成功的话,在这三省一市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这个地区衰败的话,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是令人非常担忧的问题。这个报告特别令我感兴趣,因为从2005年11月到2008年正好在建设部的领导下,当时做的长江三角洲的城镇群规划就是三省一市,而不是16个城市,更不是两省一市,中间2007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江苏省座谈,提到了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我的理解因为安徽当时考虑在中部的概念,所以用了“两省一市”的概念,但是在当时建设部领导,“三省一市”建设系统做城市群规划过程中,坚持认为“三省一市”是考虑长江三角洲非常基本构架,如果再广泛扩展的话,包括江西的北部都要纳入进来。
2014-05-09 11:23:37
张兵:
而且这次提出沪苏浙皖是因为在一个竞争力的理论框架下提,这个论证的过程非常新颖,而且对我个人有非常大的启发。要把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去对待,当时我们去研究的过程中,正好是当时综合组的组长,用了三年时间在这个地区跑和看,当时我们用了很多倪老师竞争力的报告,去关注那些城市之间的比较,我们觉得从城市自发的16个城市的联盟到现在30多个,这个过程从民间走向更高层级的空间治理,我觉得这个报告的建议非常有价值。
刚才社科界几位老领导讲,这是一个开放度非常高的、国际化程度也高,同时在文化积累方面、国民的素质方面,在全中国是最具竞争力的一个区域,我们特别强调这个地方文化的积累和国民的素质,这不是我们任何一个地区可以比比肩的。所以应当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也很建议这样的报告能够对我们国家宏观决策发挥作用。
2014-05-09 11:24:17
张兵:
第三方面,特别感兴趣这个报告里,特别是后面两位李博士做补充发言中也特别讲到对整个地区的关注。这个地方综合交通发展变化非常具有战略性和深远影响,我们2005年2008年做的时候高铁还没有成型,但是当时我们做的考虑是,保守一点,这个地方应该有高速系统,因为铁路一直在提速,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是航空,所以未来在研究这个地方,在航空对整个地方结构调整来讲非常重大,因为这个地区从2005年以后,就说从2000年以后,这个地区的航空资源,它的机场、货运、客运是在被国际资本瓜分,在竞争非常快的在整个地区圈定,在中国,包括像我们的EMS,这些也想占有他的立足之地。但是毫无疑问作为国际化程度越高,在航空方面依赖程度越高。所以我觉得在高速铁路网影响的同时,航空对这个地区的影响也非常大。这点跟倪博士刚才提到的海洋战略,这个海洋战略会有非常大的呼应。
同时我们注意到这个地区是在一个还没有完全成型的历史阶段,所以空间的治理目标非常值得探究,目前已经在沿海和沿江这两个传统“T”字型概念下已经发育出很多网络型、多中心的功能,比较高级的城镇群发展的状态,打破“Z”字型的结构,我非常赞成。不只是“Z”字型的打破,甚至包括发改委给国务院提出的指导意见里提出的其它几条,在这中间都有可商榷的东西。这个报告非常有价值,我很赞成局长刚才讲的,前辈对产业趋同的认识。我们做过一些城市企业的调查,特别是在核心地区,像苏州、无锡,很多产品即便是趋同的,但是不能讲产业结构的趋同,因为它的背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我们深不可测的国际市场,这个国际市场的需求、对产品的需求有可能会颠覆我们以往在地理方面特别容易讲的“产业趋同”这四个字,特别概念化的东西,可以进一步去探究。
2014-05-09 11:24:45
张兵:
同时,这次能把安徽拿进来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是倪博士的一个重大贡献,也是我们原来把三省一市放在一起,在竞争力的基础上把安徽拿进去,长三角的认识来讲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有理论基础的突破,因为安徽在农产品、能源、水资源、劳动力各个方面,可以这么讲,没有它,两省一市发展不好。我们知道这些劳动力对上海整个的调整,对上海整个竞争力的促进是非常具有价值和关键支撑作用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到对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现在也是令人堪忧的,这是在三省一市片区里,这是我们最好的山水,但是现在这个地方面临严峻的挑战。这方面也有进一步探究的空间。
另外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我觉得城市竞争力,随着我们这个地区高度城镇化的地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事实上已经非农化程度很高,只不过户口问题,比如到华西这些地方,它已经是城市的,但是因为户口的问题,还认为它是农村。沪苏浙皖地区城市竞争力和农村、农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或许这也可以成为城市竞争力框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虽然是农村,但是和这个地区高度关联。也对未来倪博士有影响力的更系统理论的创新我们做一个专业人员来讲有一个很高的期待,你们为我们做城市规划、做区域规划提供了非常好的系统性的理论基础和报告的支撑,很多科研支撑对我们做城市规划、区域规划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这个地方也代表我们规划界向倪博士团队表示感谢。谢谢。
2014-05-09 11:27:49
谢寿光:
感谢张总规划师。下面有请中国对外交流国际友好城市交流中心主任李新玉女士发言。
2014-05-09 11:28:41
李新玉:
特别感谢倪博士邀请我们参加这个发布会,首先是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二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大家可能都知道是做民间外交的,我们今年是60年,中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和国际上任何一个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都是在我们那个地方做报批,所以我们同时也是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换句话讲,就像一个婚姻介绍所,两个地方要结好的话,我们必须报外交部,有这么一个过程。
2014-05-09 11:28:55
李新玉:
到目前为止,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这块,从第一对到现在已经有40年了,当时是天津和日本的神户,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了。因为今年是友协的60年,友好城市已经40年了,大概现在在全球和中国结好的对子有2000多对友好城市,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个完整的梳理,从理论上要做一个工作。我们常常讲民间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一个补充部分,现在习主席也提出来要加强地方政府的交流,地方政府也是国家总体外交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想对40年的友好城市,它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在开放度上是什么情况,我们想做一个完整的梳理,这也是跟倪博士谈到过两次。我们想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的报告发表了12年,我们感觉到特别受益,而且是一本特别好的报告。在这本报告里如果没有友好城市,特别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这个开放度可能是对蓝皮书的一个补充,所以我们想探讨,能不能明年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是我们联合的一份新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5,那么就是一个开放城市和共赢的未来这样一份报告在这里发布。因为的的确确在2000多对友好城市当中,我刚才听了一下,我觉得特别受益的是,现在讲了四个竞争力,一个是综合经济竞争力,一个是宜居,一个是宜商,一个是可持续。文化很重要,刚才两位博士提到一个问题,比如说西安在前十强里面综合经济竞争力是没有的,反过来西安本身在中国的文化角度,除了北京以外,任何国家的首脑基本上来中国第二站就是西安,有的甚至第一站就是西安,之后到北京。相对来讲文化的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指数,它未必是在经济指数上占很重要,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角度,而且我觉得文化建设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好,还是在世界立于和平崛起也好,它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2014-05-09 11:29:28
李新玉:
因为我们在思考我们要做友好城市这块,我刚刚觉得特别受启发的是,希望明年跟倪博士的这个报告,城市的开放度,一个城市结好了是20个城市,和一个城市只结好的是5个城市,结好20个城市就做了很多工作,对当地发展就起到很大的作用。反过来,只用5个城市结好的,但是把这5个城市做得特别活跃,特别好,而且红红火火的,对当地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我想这样一份报告也许对总体的报告起到一点小小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城市,刚才那句话说得特别好,城市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总体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在这里我只表达一个,我们特别希望跟倪博士这里做更多的沟通,明年有一份比较有分量的报告出来。谢谢。
2014-05-09 11:36:42
谢寿光:
感谢李主任,我们也期待着有新的因素不断的进入。特别感谢各位的配合支持,我们今天整个发布会和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结束)
2014-05-09 11: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