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05中国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主编倪鹏飞博士作主题报告

发布时间:2008-08-29 23:52:05

  

    非常感谢大家的长期支持与关注,也非常感谢今天到会的新闻界朋友,现在我就把2004到2005这一年度的城市竞争力研究情况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正像刚才领导介绍的一样,城市竞争力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对城市竞争力本身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第二部分,每年对一个重要或者前瞻性的主题进行一个研究。首先我来讲一下第一部分,我们在2005年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课题。

  城市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在今年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一个城市的中国才有可能是一个崛起的中国,含义非常多。第一,21世纪,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的发展将使近8
亿农民从相对落后的农村进入到城市,尽快过上小康的生活。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加速推进将带动农村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中国全面城市化,使中国文明发生质的飞跃。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还将使人类的整体发展水平发生深刻的、历史性的变化。

  第二,我们认为城市竞争力研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认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较、多快好省创造财富为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从定义可以看出,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GDP的增长等经济方面,同时也涉及到影响经济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说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很好的贯彻。城市竞争力关注和评价城市发展以及竞争的诸多问题,城市竞争力对解决中国城市发展中以及中国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和和谐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我们比较了一下发现,从全球角度来看,城市竞争力首先是在中国流行的。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国内有关城市竞争的研究就非常的热,国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从现在开始才逐渐的热了起来。比如说世界经济论坛从今年开始对城市竞争力进行全面的评价,OECD今年4
月份要召开一个全球的城市竞争力研讨会,不仅是城市竞争力的学者,更是城市的官员,国家的官员和国际组织的官员参加的一个大型会议,另外世界银行也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了。我们有关城市竞争力或者我们国家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应该说起步是比较早的,研究也是比较深入和广泛的。当然,我们现在与国际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接触也是比较广泛的。去年召开了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国际论坛,今年四月也要参加在加拿大举行全球有关城市竞争力研究的学者论坛,希望在起步早的基础上,加强我们团队积极的努力,争取成为全球竞争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一支内容。

 我先介绍一下城市竞争力的背景。
  今年城市竞争力的研究选择了这么一个思路,城市竞争力现在开发了两个框架,一个是弓弦箭模型,一三五使用这个模型,二四六使用另外一个模型,把城市竞争力解释为软竞争力和硬竞争力,硬竞争力包括人才、科技。软竞争力包括文化、制度、管理、开放等等,表现没有变化,也就是显示性框架都是一样的,每年都是这样的,这个框架在不断的完善。今年对城市竞争力表现的指标做了一个调整,就是加入了资源环境成本节约,这里又包括了消耗水的情况,消耗电的情况,还有环境污染的情况,加了这个指标以后,使得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序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幻灯片)这是今年有关竞争力的对中国200个城市的比较,第一个是综合竞争力,看前十位的:上海、深圳、广州、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厦门和天津,这里面也列出2004年和2003年的变化,这里我需要解释一下,这个设计虽然是2005年的报告,最新的设计是2003年的设计,国际上都是这样的。2003年由于非典的短期冲击,使得北京这样的城市竞争力在表现上有所下降。其次,它的解释因素中,12个分项竞争力是非常强的。同时对我们的框架也是一个考验,因为我们的框架是把竞争力表现方面和解释方面分开了,这样短期因素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表现和解释是恒等的。在受到短期影响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所以要做一个解释。

  (见图)这是10个最具竞争力城市12分项竞争力,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介绍了,这是50项城市竞争力城市前10名。

  通过计量我们发现:
  第一,在东部地区城市继续保持领先的同时,东北、中部、西部的中心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步伐明显加快,像一些省会城市明显加快了,显示产业转移和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正在发挥作用。显示产业转移和国家师资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正在发挥作用。

  第二个发现,与前两年相比较,长三角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更快,长三角又以浙江最快,同时山东半岛地区城市竞争力明显提升,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竞争力有所下降,初步表明以浙江城市为代表的内生、市场和开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更具竞争力。

  第三,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强的城市,城市产业集群发展相对较好,尤其东部中小城市,竞争力跨越式提升来源于产业集群的成长,揭示产业集群是实现城市跨越式比较的捷径。

  最后,报告通过对中国城市竞争力规范、精细、大量、艰苦的调查研究、计量研究和案例研究,形成了对中国城市竞争力一些影响因素的现状倾向性、变化趋势和规律性的重要发现。这些发现对于有关决策部门了解决定竞争力的关键,把握社会经济运行的脉搏、体察民意有帮助。

  同时通过计量研究,我们发现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变化,现在排在第一位是基础设施,有可能和能源、交通运输紧张有关系。接下来是人才,还有就是政府管理,过去资本排第一现在排第四了,我们对这些影响因素每一个表现,比如GDP增长,人均GDP,劳动增长率等都做了计量,由于时间关系不展开谈。
  做案例的时候,我们发现中国古代文化有关竞争问题的一些成果和现在竞争力的关系,我们发现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竞争力研究,提出了三四五计,也就是分析框架,从哪几方面比较两个实体实力的大小,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天时、地利、人和的框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把《孙子兵法》的一些原则联系了一下各个城市的情况,做了一些研究,应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

  下面讲第二个主题,2005年主题战略,刚才已经讲了,我们今年的主题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在中国和国际上的研究是非常深入和非常多的,但是我们研究的切入点是怎样识别产业集群。我们知道产业集群非常的重要,但这个城市有没有产业集群?是处在形成状态还是发展状态还是衰落状态?根据不同的阶段,我们可以制定不同的政策、不同的战略,所以我们从识别产业集群建立识别产业集群标准这个出发点来进行研究的。
  要建立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首先也要建立一个框架,我们吸收了国际上一些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发展方向。我讲一下背景,为什么要研究背景和目标。2005年中国城市进入“十一五”的规划年,报告把产业集群作为2005年度主题,试图为正在十一五规划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相关参考。第二产业集群可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第三,产业集群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许多OECD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制定了国家级的产业集群政策,并取得了重要成就。第四,产业集群已经在中国个别城市和地区取得了成功,引起了重视。但是,在中央政府层面和广大地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通过媒体的呼吁,使促进产业集群的战略上升为国家的战略,让产业集群规划成为“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使产业集群政策成为地方的中心性经济政策。
  接下来我讲一下框架,就是产业集群的框架,一个地方为什么能够形成产业集群,我们把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划为一个生态模型,或者生态链,包括了种子、土壤、肥料、水分,还有就是空气、阳光,这里面实际上包括了生产要素,包括了科技因素,包括了市场因素,包括了地方文化,这些相互影响最后才形成了产业集群。根据这个框架,我们通过研究制定了识别产业集群的标准,包括两套,一套是显示性,一套是解释性的。显示性可以定量,解释性是定性的。由于时间关系就不展开了。
  在这个框架基础上,我们对中国产业集群进行了调查、计量和案例研究。首先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规模非常大,我们对中国280个城市的所有的经贸委、发改委都打了电话,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中国产业集群的情况,对中国280多个城市,175个产业调研的基础上,报告首次制作了19幅中国产业集群示意地图。

  第二,一个重要的方案,就是由产业集群导致经济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从经济地理上,从东北、京津冀、山东半岛、苏沪浙、海峡西岸、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由产业集群导致城镇集群和经济集群,在中国经济版图上产生一个万里绵延、若隐若现的经济隆起带,在中西部地区,集群经济由点向带发展的趋势初现端倪。这是我们龙脉的图(见图),是一个综合的图,把所有调查的产业集群的情况放在图上。这是各个产业的情况(见图)。

  除了上面的发现,我们还发现中国目前的产业集群是通过10条道路经过20多年的竞争和演化而来的。我们发现中国产业集群还处在初级阶段。在地理上分布不均衡,在东部特别是广东和浙江地区,在产业上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在载体上主要在小城镇,在技术含量上主要是低成本的,主要是加工,真正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还比较少,因此中国的产业集群还处在一个相当初级的阶段。

  (见图),这是我们对中国产业集群做的案例研究,我们集合了产业研究方面的20多位最年轻的一流专家,包括中国国内好多大学一流的专家,每个专家提炼一个产业集群的经验,对一个产业集群提供一个经验,提供了24个经验,在研究当中发现中国产业集群在发展中存在十大陷阱:

  第一,无为而治,这是许多学者和官员的观点,产业集群应该自发发展,政府不要干涉,我认为这是一个陷井,通过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存在着系统缺样和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有所作为;第二,集而不群;许多开发区集合在一块儿,不是同类的集群。第三,拔苗助长;第四,不堪重负;在80
年代许多产业集群都形成了,但有的渐渐失败了,失败原因就是负担太重。第五,营养不良;第六,行政分割;第七,质量柠檬;第八,落地无根;许多跨国公司,许多企业到这个地方,自成体系,与其他地方没有联系。第九,抓大放小;许多地方只重视大企业,不重视小企业;第十,重硬轻软。产业核心当中强调促进产业关联。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地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方面,或者对城市发展方面,应该提出一个非常系统的城市产业系统的框架,在投资框架上上升一步,要培育城市产业的生态环境。产业集群存在十大陷井,也提出了十大政策建议:
  第一,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国家竞争战略和政策。刚才讲了OECD很多产业集群上升了国家的战略和政策。中国正处在产业化和工业化最快速发展的时期,所以中国的中央政府应该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尤其在今年这次“十一五”规划当中应该把产业集群纳入规划。

  第二,要制定和实施开发区向产业园区转型的政策。加入WTO以后,很多优惠政策要取消,高科技开发区有一个发展方向的问题,我们认为它的未来就是产业集群区,因此在这些地区,从中央到地方要研究这些地区区域内产业集群的政策问题。

  第三,制定以促进产业集群为核心内容的中小企业政策体系。中央政府现在开始重视中小企业,国家发改委专门制定了中小企业法,促进中小企业增长的最核心是促进产业集群为核心。

  第四,以强制和诱致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市场化进程。

  第五,实施产业集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系统建设战略。现在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问题,科技创新有一个载体就是产业,产业核心就是产业集群,我们认为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应该以产业集群为载体,要注意这两者之间的结合。

  第六,制定有效政策措施严禁提供集群不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第七,采取严格措施集群发展的政府和社会成本。

  第八,突出集群政策体系的促进关联的重心地位。这是针对许多地方重硬轻软的问题,政府需要做的最重要事情是促进企业之间相互关联,这是软的东西,应该突出这个重心。

  第九,将培育集群配套产业和环境作为引资的政策。你首先培育一个产业集群的配套环境,然后吸引资金,而不是一味的搞优惠政策,搞土地的廉低价。

  第十,完善政府职能,使政府成为产业集群生态的保护神。

  研究的说明就简单介绍了一下。

  学术阵容有这么几个好的顾问,特别是李扬老师,一直都是我的顾问。我们团队有各方面的人员,包括社学的,包括经济学的,也包括统计学的,这里要特别感谢陈永川老师和黄朗辉老师对我们的研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50个城市都有固定的人员来做。研究过程,刚才讲了已经非常辛苦,大概经过了10个步骤,尤其是调研阶段,调动社会人员,涉及了50个城市上万个人,在很短时间调动非常的困难。另外还要感谢科技部给我们资金的支持。

  谢谢大家。

   (转自中国网•www.china.com.cn,孔繁来摄影报道 赵京桥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