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4》主题报告新闻通稿

发布时间:2016-05-31 11:23:44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

重大成果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4次报告》

以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驱动中国新发展

倪鹏飞  丁如曦  王雨飞  李超  张洋子 周晓波 李冕

中国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这将深刻改变中国的城市体系,蕴藏着驱动中国新发展的巨大潜能。在城市化加快推进过程中,中国城市体系正在不断调整演变。在城市组织上,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城市群体系,而且城市群规模—位序关系正在向齐普夫法则描述的状态靠近;在规模分布上,中国已初步显现出大城市和小城镇“两头大”、中与小城市“中间小”的“哑铃型”规模体系,而且竞争力普遍较强的城市和小城镇多分布于城市群之内,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规模红利的源泉;在空间结构上,中国全域空间上已经出现了以上海、北京和广州为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部分城市群内部还具有多中心的空间特征。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制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大城市内部的多中心结构普遍缺失,城市病愈演愈烈;在城市联系上,尽管顶级城市间功能分工和网络化已经浮现,但低级别城市间的等级化联系特征明显,城市网络化联系远未形成。

当前,中国城镇化已进入到关键性发展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艰巨性历史任务。顺应发展规律,重构适宜的中国城市新体系,将会释放巨大的新红利,迸发强劲的新动能促进巨型国家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释放潜能、化解矛盾、顺应规律,规划构建中国的城市体系应确立“经济竞争力强、社会凝聚力强、环境永续力强”三个目标价值形成“集群化、哑铃型、多中心、网络化”四项目标任务采取重点发展城市群体系、放开对大城市的限制、差别化发展小城镇、发展多尺度的多中心、促进城市空间和功能体系的网络化等五大战略路径推动建立一个经济竞争力、社会凝聚力和环境永续力强的多中心群网络化城市体系,具体包括:一网五带三十群城市群体系,三十百千万城镇体系,四尺度多中心和多功能城市网络体系,以驱动中国中高速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支撑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主题报告指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城镇化迈入加快推进的关键期,国家经济空间和城市体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面临保持中高速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重大迫切性历史任务,亟待统筹释放新潜力,应对新挑战,破解新问题。

1.经济下行压力大,发展需要新动能。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结构性改革任务繁重,单靠传统经济增长驱动方式已难以完全奏效,大国经济发展亟待需要释放新型城镇化的新动能。2.城市病愈演愈烈,破解需要新路径。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大城市人口不断集聚,引发许多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超出其合理规模,住房、交通等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房价畸高、交通拥挤等“城市病”愈演愈烈。破解大国城市病问题亟需开辟新路径。3.部分地区现衰退,重振需要新支撑。全国经济空间正在发生深刻变迁,像东北等一些地区出现或面临衰退,其主因在于大城市衰退,城市集群组织体系缺失。摆脱衰退、实现重振亟需依靠新支撑。4.城市“限大扩小”难落实,引导政策需要新调整。原有笼统提出限制大城市和发展小城镇的做法面临无法有效落实的难题。一方面,大城市在最优规模下仍然具有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在一些偏远地区,全面发展小城镇既缺乏条件,也不具备可能。实现大中小城市(镇)的协调发展,亟待引导政策的新调整。5.城市等级化阻碍分工协作,加剧分化引发新矛盾。城市等级化对城市间分工协作的限制和阻碍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以行政权力层级为主的城市等级化既阻碍了城市间的水平分工和协作联系,又加剧了城市间分化,不同类型城市住房供求等矛盾程度不一,城市间有序、协调发展面临新挑战。

有鉴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历史性任务迫切,大国城镇化加快推进、城市体系发生深刻变化过程中城市间在组织、规模、结构及联系等方面不断优化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释放潜能、化解矛盾、顺应规律需要重构形成科学合理的中国城市新体系。

主题报告认为:结合大国特征,立足基本国情,按照发展规律,未来中国将形成集群化的城市组织体系、哑铃型的城市规模体系、多中心的城市结构体系和网络化的城市联系体系。中国作为巨型国家将出现一个组织上集群化、规模上哑铃型、结构上多中心、联系上网络化的城市体系

主题报告发现:在城市组织上,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城市群体系,而且城市群规模—位序关系正在向齐普夫法则描述的状态靠近;在规模分布上,中国已初步显现出大城市和小城镇“两头大”、中与小城市“中间小”的“哑铃型”规模体系,而且竞争力普遍较强的城市和小城镇多分布于城市群之内,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规模红利的源泉;在空间结构上,中国全域空间上已经出现了以上海、北京和广州为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空间结构,部分城市群内部还具有多中心的空间特征。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制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大城市内部的多中心结构普遍缺失、城市病愈演愈烈;在城市联系上,尽管顶级城市间功能分工和网络化已经浮现,但低级别城市间的等级化联系特征明显,城市网络化联系远未形成。

主题报告指出:为了更好地顺应城市化的客观规律、满足国家转型的迫切需要、释放中国发展新动能,规划和构建中国城市体系应确立“经济竞争力强、社会凝聚力强、环境永续力强”三个目标价值,形成“多中心、网络化、集群化、哑铃型”四项目标任务。

三个目标价值:1.经济竞争力强。从竞争力的产出方面要求城市体系中城市集群化组织更多、更高效、更快地创造价值,推动经济增长,从而不断为国民提供福利,形成坚实的经济支撑。2.社会凝聚力强。城市新体系要满足公平性目标原则,能够让不同地区和城市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更好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3.环境永续力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要以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城市体系的规划要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过程中保护环境,进而可持续地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

四项目标任务:1.城市组织体系:从孤立城市向城市群体系转变。实现从孤立城市向城市集群化组织体系转变,把大中小城市(镇)的协调发展方针具体到城市群的发展。2.城市规模体系:从塔尖型向哑铃型转变。哑铃型的城市规模体系兼顾了大城市与小城市(镇)的发展。规划中国城市新体系需要在规模上实现从大城市发展不足的塔尖型向“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转变。3.城市结构体系: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改变“摊大饼”、单中心设计,在城市内部实现大城市空间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在城市群内实现从核心城市独大向多中心协调发展转变,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多个中心城市群。4.城市联系体系:从等级化到网络化转变。改变按城市人口规模设计等级化的城市体系,建立功能互补的网络化城市体系。在城市功能上实现从行政隶属、垂直性等级联系向网络化水平联系转变,在城市空间上实现从点联系、线联系主导向点线结合、面网延伸转变。

主题报告预计:实现以上四项转型任务,城市新体系将迸发中国发展新动能:1.经济增长。可以迸发出经济的新动能,使经济增长速度在不进行政策刺激的情况下实现更快的增长。初步估算,如果放开大城市限制,鼓励城市群内的中小城市(镇)发展,即使不采取短期刺激政策,也能更好地确保国家宏观经济达到6.5%以上的增长率。2.社会公平。可以进一步缩小地区差距,提升社会公平度。3.环境可持续。可以进一步消除城市病,改善生态环境。

主题报告对未来中国城市体系进行了具体设计:一网五带三十群城市群体系,三十百千万城镇体系,国家、区域、城市区和大城市等四尺度多中心体系,综合、金融、科技、文化、制造等多功能城市网络体系。

主题报告建议:应该取重点发展城市群体系、放开对大城市的限制、因地制宜区别发展小城镇、构建多尺度的多中心以及促进城市空间和功能体系的网络化等五大战略措施,推进建立一个经济竞争力、社会凝聚力、环境永续力强的多中心群网化城市体系,支撑中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

1. 实施重点发展城市群体系化发展战略,形成城市群分工合作和专业化联系,以创造新红利。一方面,把发展城市群作为规划构建中国城市新体系的战略要点,通过构筑城市群内部多层次梯度演进的城市规模体系格局,推动实现群内真正的大中小城市(镇)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以主要城市为支点有序推进城市群之间分工合作与专业化联系,把创造、释放城市群体系的新红利作为新常态下开发中国发展新动能的有力手段。

2. 实施大城市放开发展战略,以多中心布局,创造、释放和共享规模经济红利。第一,放开大型及以上城市的人口限制,将限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方针调整为限定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的方针,中心区人口超出最优规模应配合市场决定的规律,建立多个中心和次中心。第二,鼓励城市群内有条件的大中城市有序扩大规模,在合理规划下引导发展成为规模更优的城市。第三,强化大城市规划与管理,通过提高城市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以引领大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实施小城镇差别化发展战略,让小城镇依托大城市共享外部经济降低规模不经济。一方面,改变过去笼统提出全面发展小城镇的做法,调整为在城市群内全面发展小城镇,支持环境承载力较强、经济竞争力较高的小城市(镇)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有重点地发展城市群之外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同时,考虑到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等现实需要与长远利益,还应支持边境地区、特殊资源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条件的小城镇“点状开发、适度平衡”。

4. 实施多尺度的多中心城市发展战略,释放、共享正外部性,克服负外部性。第一,完善中国全国、区域、城市群、大城市内部多尺度的多中心布局,构建广泛的投融资参与机制,加快推进各中心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第二,推动多中心间形成联动发展,在空间形态多中心的基础上实现功能上的一体化。第三,强化对各空间尺度上多中心布局的科学规划引导,实施过程中统筹全局,循序推进。

5. 实施空间与功能的网络化发展战略。第一,发展城市空间网络。构建区域整体性空间网络化治理体系。推动以高铁为骨架的快速交通网络化,引导东部网络体系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扩展延伸,形成全国互联互通发展格局。第二,构建城市功能网络发展的协调组织机制,使城市之间在制造、金融、科技等功能上进行分工合作。同时构筑广泛的联系通道,让各节点通过多向选择融入城市分工联系体系中。

这份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报告是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的第14次年度报告。利用指标体系和客观数据,报告详细评价了近300个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状况。报告对各级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部门、国内外企业、有关研究机构、社会公众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和研究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