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光明网:倪鹏飞等专家研究发现:沪苏浙皖超级经济区浮现

发布时间:2014-05-12 14:07:19
  【核心观点】

  长三角明显出现区域广化和深化现象,一个覆盖沪、苏、浙、皖40个城市的超级经济区浮现。促进这一经济区建设有重大战略意义。2013年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香港第一。香港、深圳、上海进入宜居与宜商城市十强。雾霾和房价成为城市宜居面临的标志性难题。城市建设让一些历史积淀和特色消亡。生态城市竞争力是京津冀城市共同的短板。

  光明网北京5月9日电

  (记者李瑞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2014年5月9日上午在中国社科院共同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4:沪苏浙皖,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发布会”。会上,发布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倪鹏飞研究员牵头,两岸四地城市竞争力专家共同携手联合完成的《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培林,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牛文元,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陆勤毅,江苏省社科联主席张颢瀚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院长助理、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主编倪鹏飞研究员等代表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介绍。

  本次报告主题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浮现出一个更大范围的超级经济区。在此基础上,蓝皮书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以“沪苏浙皖:一个世界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为主题,论证了一个在综合经济、交通体系、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等领域实现全面一体化,包括沪、苏、浙、皖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在北至陇海线,南抵浙南山区,西至京九线,东临黄海、东海的广袤空间里。顺应这一客观趋势,因势利导,促进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的建设,将带动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互补互动、互联互通,有力支撑“两个百年”和中国梦的伟大奋斗目标的实现。

  蓝皮书将城市竞争力明确区分为产出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当前短期竞争力),过程的宜居城市竞争力和宜商城市竞争力,投入的可持续竞争力(未来长期竞争力)。根据这样的理论框架设计指标体系,蓝皮书对中国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289个城市的宜居、宜商、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格局进行比较,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为推动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理论和政策参考。

  对于在城市和区域经济研究中,学者们是怎样在长期观察和反复比较研究中发现的重大科研成果,即:长三角地区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浮现出一个更大范围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并将带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会上,倪鹏飞研究员等详细阐述了如下观点:

  (一)长三角的区域广化。第一,时间维度:基于时间距离,“两小时经济圈”不断扩展。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迅速改善,各节点城市到中心城市上海的最短时间距离迅速缩短,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的“两小时经济圈”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至2020年,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将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全境以及安徽除亳州以外的总共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届时,所有城市与中心城市上海之间的最短往返通勤时间将控制在4小时之内,能够实现当日工作往返,长三角将全面迈向“当日经济”。第二,空间维度:基于引力模型,中心城市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以200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的16个会员城市为标准,依据引力模型,计算这一时期中心城市上海与外围其他会员城市的吸引力指数,并分别与2013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后的30个城市,以及2020年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所包括的40个城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和空间范围的扩大,吸引力指数均值平稳上升,这进一步证明,到2020年,长三角将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北至连云港、徐州,西至安庆、六安,南至温州、丽水,包括沪、苏、浙、皖40个城市的“超级经济区”。

  (二)长三角的区域深化。一是综合经济一体化:核心城市带动外围城市,区域经济显著收敛。以地均GDP和GDP增量分别衡量经济发展效率和增长潜力。通过对长三角经济区40个城市2001-2010年地均GDP和GDP增量进行考察,发现长三角在这十年间出现了明显的区域经济收敛,地区间差距进一步缩小,综合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二是交通一体化:区域交通高速化、网络化,可达性水平全面提升。以加权最短出行时间测度长三角的区域可达性水平,结果显示,1990-2020年,长三角可达性水平将不断提升,交通一体化水平全面改善,且区域内部的可达性水平更加均衡,外围城市的可达性迅速提升,长三角的整体空间格局由极化向均衡化发展。三是市场一体化:“冰山”成本降低,区域共同市场逐步形成。以地区间相对价格法测度长三角市场一体化程度,结果显示,1990-2010年,长三角的相对价格方差呈现整体收窄的趋势,并逐渐平滑,最终稳定在极小区间里。在市场力和政府力的双重作用下,长三角的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四是产业一体化: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合作实现集群优势。通过产业结构相似度和产业结构转换速度来测度长三角的产业一体化程度。结果显示,2004年之后,长三角整体的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均值连续7年持续上升,2010年达到0.795,发生了明显的产业同构现象。随着产业关联度的提升,长三角各地的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呈现明显的同向变化趋势,产业一体化程度显著提升,产业同构成为一体化的基础,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并形成集群优势,对外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

  专家强调,伴随长三角明显的区域广化和深化,一个覆盖沪、苏、浙、皖40个城市的超级经济区已经浮现。若政府能够顺应这一客观趋势,因势利导,克服目前在战略规划、空间布局、体制机制、公共治理、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促进区域合作的战略规划,优化带动纵深发展的空间布局,完善平衡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建立深化区域一体的公共治理体系,培育提升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构建支撑全域开发的基础设施体系,促进这一超级经济区的建设,对中国有重大战略意义。

  专家建议,要顺应长三角明显的区域广化和深化这一客观趋势,因势利导,促进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建设。第一,制定促进区域合作的战略规划,明确区域发展的目标、定位、范围、层次和分工;第二,优化带动纵深发展的空间布局,坚持“北进南优、西联东拓、中扩提”的布局原则,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扇形空间结构;第三,完善平衡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搭建“讨价还价”磋商平台;第四,建立深化区域一体的公共治理体系,实现从地方政府的单一型治理到区域整体的网络化治理;第五,培育提升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实现要素高级化、产业高端化和集群高度化;第六,构建支撑全域开发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三省一市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

  《2014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还发布发了如下一些城市排名报告:

  (一)2013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香港名列第一。蓝皮书指出,2013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广州、北京、苏州、天津、佛山、澳门。其中,港澳台地区占三席,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占五席,环渤海地区占两席,而中西部地区没有一个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中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武汉列第13位,而西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西安列第34位。

  (二)香港、深圳、上海同时进入宜居与宜商城市十强排名榜。蓝皮书指出,2013年位列宜居城市十强的城市分别是:珠海、香港、海口、三亚、厦门、深圳、舟山、无锡、杭州和上海。总体来看,东部沿海城市特别是海滨城市的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较高,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中仅有上海位居宜居城市竞争力十强;与2012年相比,2013年中国城市整体的宜居竞争力指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宜商城市竞争力得分的前十名分别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武汉、成都、天津、南京和重庆。

  (三)雾霾和房价成为城市宜居面临的标志性难题。蓝皮书指出,雾霾问题2013年已经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全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创52年来之最。“十面霾伏”何时破解成为宜居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同年,中国百城房价持续整年上涨,北京、上海和深圳新建住宅均价已超过3万元人民币,“居不易”问题更加突出。此外,一些城市面临着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何更有效地提出应对措施成为当前宜居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难题。

  (四)城市建设面临历史积淀和特色逐步消亡。蓝皮书指出,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使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导致“千城一面”“城乡一体”,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逐步消亡。

  (五)生态城市竞争力是京津冀城市共同的短板。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前者突出表现在与北京市相比,天津及河北各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后者最突出的表现,是自2012年末始不时笼罩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严重雾霾。环保部2014年发布的资料显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的空气污染最为严重。2013年环保部监测了74个大中城市,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京津冀占了7个。

  作者:李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