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解读

发布时间:2015-05-18 10:29:43

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是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的第13次年度报告。利用指标体系和客观数据,报告详细评价了近300个中国城市的竞争力状况。报告从整体上衡量中国城市竞争力发展格局,以及有关方面距离理想状态的差距。报告对各级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部门、国内外企业、有关研究机构、社会公众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和研究借鉴价值。本次报告以“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为主题,以期抛砖引玉,顺应客观趋势,推动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课题组成员李超博士作专题报告解读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与政府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实现了长期的高速增长,但也呈现了结构失衡(包括空间结构)和升级缓慢的问题。优化中国经济的空间结构、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市场力量作用使然,更需要政府着力推动。本次报告围绕以上两个问题深入研究取得重要发现: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东中一体、外围倾斜”的经济空间新格局和“一团五线、开放互联”的城市体系新格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之门已被先发城市叩开:深圳转型,“轻舟已过万重山”


研 究 发 现


第一,综合经济竞争力出现趋同现象而可持续竞争力出现趋异现象。近三年来,中国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得到了稳步提升,城市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而中国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在近三年来却出现了先降后升的态势,城市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差距在逐步扩大。

第二,综合经济竞争力与可持续竞争力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随着距海距离的增加,2014年中国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呈现出典型的“∽”规律,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却呈现出正“U”型空间变化规律。

第三,中国城市新产业和新业态逆势上行,转型升级迎来战略机遇期。创新要素对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以深圳为代表的部分沿海城市率先开启转型发展模式,实现了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第四,生态城市竞争力指数与综合增量竞争力指数之间存在着类似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倒U型关系。对于中国城市而言,经济增速过快或过慢都不利于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城市建设。只有保持适度经济增量的中国城市,其环境质量才会较优。


中国城市的转型发展:案例城市


1、创新驱动的深圳模式

率先提出了由“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深圳是全国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高的城市,是万元GDP水耗、能耗最低的城市,是创新创业能力最强的城市,是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产品质量合格率、市民质量满意度在全国大中城市处于领先水平,总体上实现了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创造了更高的发展质量。

2、演化升级的苏州模式

苏州的转型升级遵循的是拾级而上的线性演化模式。在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适时利用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推进符合比较优势的城市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1)以乡镇企业大发展为代表的“苏南模式”;(2)工业园区;(3)“腾龙换凤”。


主 要 问 题


城市竞争力的区域分化现象逐步加剧,城市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发展转型正在面临“高端挤压、低端蚕食”的内外压力;知识城市和宜商城市建设非朝夕之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任重道远;造城运动和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传统城市发展建设弊端开始凸显;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第一,城市竞争力的区域分化现象逐步加剧,城市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1)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东部与中西部地区、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与较低城市之间分化明显。(2)通高铁的城市,其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均值水平要高于未通高铁城市71.15%,其可持续竞争力均值水平要高于未通高铁城市56.91%。高铁时代的到来,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竞争力的这种“马太效应”。

第二,城市发展转型正在面临“高端挤压、低端蚕食”的内外压力1)高端挤压:当产业和技术的积累程度日益接近西方国家生产和技术的前沿时,就会引发西方国家和跨国公司的警觉,从而进行技术和价值链的封锁挤压;(2)低端蚕食:其他“金砖国家”、“薄荷四国”和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政策优势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FDI向其进行转移。

第三,知识城市和宜商城市建设非朝夕之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任重道远(1)通常将精力和优惠政策倾向于大企业集团、知名品牌,而对于草根创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上关注不够。(2)许多城市政府仍希望更强大的产业政策,数量化的转型指标强力推动转型,加大投资,保持增长。

第四,造城运动和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传统城市发展建设弊端开始凸显12014年,许多主张大拆大建、大兴土木的地方主政官员相继落马,宣告了以造城运动和土地财政为核心的传统城市发展建设模式的破产。(2)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导致城市通勤距离加大,加上职住不平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病。

第五,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治理刻不容缓1)根据住建部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估算,“十二五”期间每年由于建筑过早拆除带来的建筑垃圾增量约占我国垃圾总量的40%,建筑过早拆除导致中国每年新增碳排放量10%。(22014年在74个重点监测城市中仅有8个城市的6项污染物年均浓度均达标,其他66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16.1%的土壤遭到污染,耕地的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4778个中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之中,水质优良的比例仅为10.4%,水质较差和极差的比例合计59.6%。(3)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当前的城市环境状况不满,改善环境的呼声愈加强烈。“史上最严环保法”开始实施,媒体也将2015年寄予厚望为中国环保分水岭。


课题组成员王雨飞博士作专题报告解读

主题报告得到重大发现:伴随东中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以及以高铁为代表的快速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呈现出从东中部到西部、东北的“中心-外围”格局,城市体系格局呈现出群网和群带并存的“一团五线”格局。


快速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加快了东中一体的脚步,共同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区的趋势逐步增强;东北和西部地区在高铁时代将面临边缘化的压力,成为未来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未来我国城市体系将逐步呈现出从东中部中心地区到东北和西部外围地区的“一团五线”发展格局:东中部是自主发展区,北至京呼线、东南临海、西抵东经110°山区绵延带的群网状城市体系聚合成“一团”,形成“巨掌”,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汇聚于全国性中心城市,犹如经脉交汇于掌心;东北和西部是政策扶持区,群带状城市体系延伸出“五线”,沿京哈线、陇海-兰新线、长江下游延伸线、沪昆线和南海城市发展带形成五根“手指”;京广线作为纵贯南北的大动脉,构成手掌和手指之间的关节线,向东对接东中部的网络体系,向西发散出西部的群带体系,使指掌间收放自如、行动统一;包昆线作为另一条南北大通道,实现外围群带体系的互联互通,构成手指中部的关节线,使指间行动彼此兼顾,纵横联动。根据经济地理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区域发展的客观趋势,在中心外围效应、交通效应和断裂效应的叠加作用下,“一团五线”的空间结构体系将得以巩固并不断强化。


2014年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

最具竞争力的前十位城市集中在港澳台地区、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依次是:

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苏州、北京、澳门、无锡。其中,港澳台地区占3席,东南沿海的内地城市占5席,环渤海地区占2席,广大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之列。中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武汉列第12位,西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成都列第15位,东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大连列第18位,而西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西安仅列第33位。区域表现依次是:港澳台、东南、环渤海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中部、西南和西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城市可持续竞争力

最具竞争力的前十位城市集中在东南地区和港澳地区,环渤海地区相对薄弱,依次是:

香港、上海、北京、澳门、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厦门。其中,东南地区占7席,港澳地区占2席,环渤海地区占1席。东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大连列第11位,中部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武汉列第15位,西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成都列第18位,西北地区排名最靠前的城市西安列第27位。区域表现依次是:港澳、东南、环渤海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宜居城市竞争力


总体格局:全国城市整体水平偏低,城市间宜居竞争力差异较大,超过一半的城市低于全国均值;宜居水平港澳东南最优,区内城市差距西南最大中部最小。

关键指标:排水管道密度:比较发现该项指标排名前十位城市依次是:香港、无锡、丽江、东莞、澳门、莆田、天津、常州、上海、中山。关键指标区域表现依次是:港澳、环渤海、东南和中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南、东北、西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宜商城市竞争力


总体格局:全国城市整体水平不高,超过一半城市位于全国均值以下,城市间短时期内难以出现收敛特征;从具体指标看,城市的“制度环境”表现突出,“主体联系”整体较差


2014年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分项


1、2014年知识城市竞争力

总体格局:全国城市整体均值与去年相比下降,仅有四分之一的城市超过全国均值;港澳地区指数最高,东南地区紧随其后,两者之间差距有缩小趋势。

关键指标:专利指数。比较发现该项指标排名前十位城市依次是:深圳、北京、上海、长沙、广州、杭州、中山、苏州、宿州、南京。关键指标区域表现依次是:环渤海和东南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南、港澳、中部、东北和西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014年和谐城市竞争力

总体格局:全国城市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城市之间差距有所缩小;和谐城市竞争力指数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呈阶梯状递减,东南和东北地区城市之间差距较大

关键指标:人均社会保障、就业和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比较发现该项指标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澳门、深圳、北京、上海、鄂尔多斯、克拉玛依、天津、厦门、大连、白山、广州。关键指标区域表现依次是:港澳、西北、东北、环渤海、西南和东南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2014年生态城市竞争力

总体格局:全国城市整体水平较低,呈现“梨形”分布的格局,多数城市集中在中低水平;东南和中部地区是城市生态竞争力水平较高的地区。


4、2014年文化城市竞争力

总体格局:全国城市整体水平偏低,超过一半城市位于全国均值以下东西部地区文化现代性差异缩小,西部地区进步较快,东北地区敲响警钟。


5、2014年全域城市竞争力

总体格局:全国城市整体水平不高,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差距明显;从各区域看,全域城市差距趋向收敛,尤其是东北、中部和西南地区城市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关键指标:城乡人均收入比比较发现该项指标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除港澳):东莞、深圳、苏州、嘉兴、无锡、宁波、上海、舟山、绍兴、湖州。关键指标区域表现依次是:港澳、东南、环渤海和东北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6、2014年信息城市竞争力

总体格局:全国城市整体水平有提高,城市之间差距较大,排名靠前的城市集聚效应显著;从区域看,东南地区领先,中部、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相对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