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附宜居城市竞争力200排名)

发布时间:2015-08-20 14:51:20

2014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

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


一、总体格局


1、整体态势:半数以上城市宜居指数在全国均值以下

从表1可以发现,2014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435,标准差为0.169,变异系数为0.389,城市宜居竞争力水平整体仍然偏低,城市间宜居竞争力差异较大。其中,在该年度有168个城市低于全国宜居竞争力指数均值以下,占比高达58.13%,且宜居竞争力均值高于中位数0.410,宜居竞争力的现有水平很大程度来自于高宜居竞争力水平的拉动。

1 2014年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


2.全国十强:珠海香港海口持续保持前三

2014年,在中国289个城市的宜居竞争力排名中(见表2),珠海、香港、海口、厦门、深圳、三亚、舟山、无锡、杭州、苏州位居前十。从前十名强城市的分布看,长三角地区有舟山、无锡、杭州和苏州四市入选,占比较高;海南省入选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海口和三亚双双位列十强,且位次较为靠前;整体看来,前10名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海南省。从2014年宜居竞争力全国十强的具体指数看,前十强差距相对较大,珠海一枝独秀特点突出,指数在0.9以上的城市只有香港,仅三座城市指数在0.8-0.9之间,0.8以下的城市占据一半。此外,从连续三年全国十强的比较看,珠海、香港和海口是继2014年后,再次锁定前三。


表2 连续三年排名前十的城市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


3、百强分布:浙江11城全部入列百强

2014年全国宜居百强城市的省域分布见表3。从各省占百强城市数量看,浙江、江苏、广东、安徽、山东数量最多,分别达到11个、10个、9个、9个、9个;江西、福建位列第二层级,入选城市分别为7个、6个;辽宁、广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北位列第四层级,入选全国宜居百强城市分别为4个、4个、4个、3个、3个、3个;其他省份除黑龙江、宁夏、重庆为零外,都只有1个城市入选。从各省占百强城市比例看,浙江优势明显,11城全部入选百强;黑龙江12城、宁夏5城在全国宜居百强城市中颗粒无收,河南、甘肃、贵州、吉林、陕西、云南和山西入选比例也极低。


表3 2014年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前100位省份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


4、区域分布:宜居水平港澳东南最优

2014年的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区域排名依次为港澳、东南、环渤海、中部、西南、东北、西北(如表4所示),其中,港澳、东南和环渤海地区均值高于全国均值,中部地区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西南、东北、西北低于全国均值。从变异系数的比较看,各区域城市宜居水平的差距西北、西南、东北地区较大,东南、中部、环渤海区域内部城市相对差距较小。

从各区域宜居城市竞争力最大值看,东南地区最佳城市珠海也是2014年全国最佳宜居城市;中部城市中铜陵优势最为显著,宜居指数达到0.719,在全国289个城市中高居第15位;东北地区城市中长春位居榜首,宜居指数达到0.601,在全国289个城市中位居第50位;西南地区城市中海口以绝对优势位居第一,宜居指数高达0.868,位列全国第三;西北地区城市中西安宜居指数最高,为0.674,位居全国38位。


表4 2014年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区域分析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


二、研究发现


1、地级以上城市宜居竞争力指数呈右偏态分布

从城市宜居竞争力指数的核密度分布图,可以观察到我国城市宜居竞争力的分布规律:频数分布的高峰向左偏移,长尾向右侧延伸。我国城市宜居竞争力指数集中分布在0.25-0.55的区间里,多数城市指数落在了0.6以下,只有一少部分城市指数超过了0.6,表明多数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处于“中下”水平。将我国城市宜居竞争力的核密度分布图逆时针旋转90度,并对称地接上另一半形状,由此得到我国城市宜居竞争力的近似菱形状分布图:上部尖细,表明只有少数城市宜居竞争力较强;中偏下部分宽大,说明多数城市宜居竞争力指数较低,表明我国城市宜居程度若要达到理想的菱形分布需要重视100-200名城市宜居条件的改善。

另外,将今年的宜居竞争力的核密度分布图与宜商竞争力的核密度分布图相比,可以看出我国城市的宜居条件要优于宜商情况。我国宜商城市竞争力近似接近“尖葫芦状”,说明多数城市都集中在分布图的底部,而且顶部的宜商城市也非常稀少,总体而言宜居城市的分布要更接近城市的理想分布状态。



1宜居城市指数分布(左)宜居城市形状示意(中)宜商城市形状示意(右)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


2、合理的房价收入比是城市宜居的关键因素

考察城市的宜居程度除环境、交通等指标外,与百姓生活质量关系最为密切的还有住房条件。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通常使用房价收入比作为判断住房支付能力评价的主要指标。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考虑到指数计算的便利性,我们选用收入房价比(房价收入比的倒数),该数值越大表明房子越便宜,反之则房子越贵。

收入房价比和国内宜居城市指数的比较看,二者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收入房价比的合理性是城市宜居水平高低的重要致因。一般来说,收入房价比越高,宜居竞争力也越强;房价较高的城市宜居指数也普遍偏低。从城市收入房价比与宜居竞争力指数的散点图中可以发现二者大体呈现正向相关关系。将宜居竞争力指数高于0.6的样本城市去掉,这一关系依然存在。这一规律实际上又一次表明了城市住房与收入已经成为衡量城市宜居的主要指标,同时也反映出住房条件对于城市居民而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认为,较为合理的收入房价比会对创业者和高端人才具有较大吸引力,进而让城市发展活力四射。



图2 收入房价比与城市宜居竞争力指数散点图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


3、地级以上城市宜居竞争力整体格局呈固化态势

从连续三年的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除港澳地区外,宜居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中部和环渤海地区,东北、西南、西北几个区域相对落后,我国城市宜居水平的空间格局已经稳固下来(见表5)。宜居城市建设各方面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导致了宜居竞争力水平发展的不均衡。气温适宜度和空气质量等先天生态环境优势则意外成为宜居城市竞争力的最大优势,这说明宜居城市建设的自然环境优势是高水平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当然,这一结论对于在近几年雾霾和空气质量问题凸显的背景下宜居城市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反向思考意义。同时,后天宜居城市建设的相对投入则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少城市凭借良好的经济基础所具备的后天投入能力对城市宜居环境的改善也至关重要。


表5 不同区域连续3年进入宜居百强的城市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


4、排水管道密度与经济水平及城市规模相关性不显著

城市洪涝灾害已经成为城市生活风险的重要策源地和影响城市宜居的和核心型难题。我国城市所面临的洪涝问题在屡屡被诟病后触发了社会广泛强烈的关注,总体看来,当务之急是提升排水管道密度和排涝能力,最大程度降低洪涝灾害风险对城市宜居竞争力改善的影响概率,回应城市居民对城市以人为本和提供最大化福利改善的宜居诉求。城市地下管网是城市的“里子”,是城市化质量的重要标志,城市内涝与城市地下管网密度存在直接关系,为此,我们专门选择了排水管道密度加以着重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有些城市地下管网密度较高,但这些城市并非是经济水平很高的发达城市或者城市人口数量庞大的大城市;同理,不少发达城市的地下管网密度严重偏低,与其突出的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不相称(见图3)。进入雨季,城市内涝严重,尤其是一些发达城市内涝现象频出,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多数的经济和人口规模较小的城市会存在地下管网稀疏的问题,但许多经济基础较好的大城市对地下管网建设也不够重视,城市建设不能只重地上的“面子”,而轻视地下的“里子”,经济发达的城市更应该全面提成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提高市民宜居的幸福感。



图3 地下管网密度与GDP总量和人口总量的散点图

注:排水管道密度排名前20位城市依次为:香港、无锡、丽江、东莞、澳门、莆田、天津、常州、上海、中山、湖州、亳州、金华、河池、威海、青岛、扬州、苏州、达州、衢州。

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指数数据库。


三、主要问题


1、城市规划建设“以己为本”现象突出

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个体规划建设也都以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最大化为准;政府又缺乏有力地、系统地规划,导致城市化建设拥挤、零乱、不协调等问题凸显。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动态优化性是达到规划预期的重要因素。但现实中,城市道路流量设计的前瞻性、高楼大厦在特定区域的密集性、职住区域的过分分离等问题,在规划阶段都没有很好地加以科学地预见和准确的测算。再加上投资时重视硬件设施和大型设施建设而忽视软件设施和小型配套设施建设,使得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灾害频发。城市建设需要以全体市民为本,各区域各部门各环节配套协调,为市民提供最大化的便利。


2、城市发展“五重五轻”问题严重

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面子轻里子、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增长轻其它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城市管理的主要表现。城市先天自然宜居条件的保持和提升以及后天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政府的管理。但从当前城市发展的实际看,城市建设往往偏向于地标性建筑和华丽外表,使得在城市内部交通疏导、人均绿地增加、大气环境质量和保障性住房的重视程度仍然偏少。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对城市建设重视而对管理服务的轻视,使得现有社会公共服务投资所引致产生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可持续性较差。


3、城市空间布局严重失衡

要素在突破了合理集聚的范畴后,过度集中成为城市不宜居的重要致因。在特定区域的大规模集中居住区和产业园区建设中,重视货物运行和行车方便,轻视人员流动的便利,使得产城分离,每天大规模流动的人流和车流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同时,传统优势区域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优良品质,在公共服务不均衡的背景下加剧人口在老城区的集中,进一步降低市区的宜居品质。此外,城市建设行政化严重,中小城市投资不足,小城市与小城镇功能不全,加大了人口向大城市的流动规模,进而加剧了区域人口向中心城市的非均衡性过度集中。


4、城市宜居难题破解进展缓慢

从宜居城市本身来看,住房相对“易居”、环境无霾化、交通畅通化、居住人文化等宜居品质是当前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核心要求。但从实践看,首先,加快推进住房由“居不易”向“易居化、逸居化”的转变依然缓慢,房产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开支,同时也是导致居民幸福感、宜居感不高的主要原因;第二,城市对文脉保护与传承不够重视,人文宜居在现代宜居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第三,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优良城市比例依旧较低,雾霾、城市内涝等问题近年来有加重趋势,宜居品质提升路程依然漫长。


四、未来趋势


1、宜居在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性将逐步上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由此带来的“城市病”、社会不稳定因素日渐增多,居民对高质量城市居住环境的需求更加强烈。从国内城市的发展实际看,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宜居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宜居城市”近年来已经被很多城市树为品牌,对城市宜居的整体认知未来将会不断提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的背景下,城市宜居定然成为城市集聚人才、集聚创新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宜居环境逐渐变成高端人才和优质企业的首选。宜居对于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性将逐步上升。


2、部分城市宜居建设的“居不易”问题愈加突出

建设城市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居民能幸福地生活。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关键在于市民具备在城市“居的起”和“居的住”的能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只有有效破解上述能力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和高素质人口的集聚问题,才谈得上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从我国大中城市目前的居民居住状况来看,高房价、低人均住宅面积已然成为城市宜居的突出制约因素。未来,在放开二孩生育和高抚养比的影响下,城市的住房需求还会增加,在城市建设用地有限的客观条件下,“贵城”住不起、“鬼城”无人住的难题会一直伴随着城市的宜居化建设。


五、城市点评


——珠海:天人和谐与三生共融的幸福乐居之地。珠海是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常客,2013和2014年均位居全国第一。先天宜居资源环境优势的天生丽质和后天坚持不懈持的保护是珠海今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的重要原因。城市文化氛围浓郁,宜居生活全业态“大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且具备经济推力的“大文化”塑造了城市的人文宜居魅力。对于珠海而言,多数分项指标表现优异且万人餐饮场所指数全国第一。需要指出的是珠海未来宜居城市的建设上,要着力关注排水管道密度、千人小学数、人均住房面积等方面的提升。


——香港:购娱便捷与居有所安的时尚生活天堂。“东方之珠”香港在2014年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二位。香港以社会廉洁、优良治安、经济自由及法律制度完备而闻名于世界,有“美食天堂”及“购物天堂”等美誉,为全球其中一处最安全、富裕、繁荣、生活水平高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际大都会。香港是一个生活的天堂,集各式各样的欢乐于一地,美丽的自然风光、时尚摩登的娱乐享受、五光十色的商业文明、和世界级的建筑,无不凸现出这座城市的惊艳和魅力。在宜居指标上,排水管道密度、绿化覆盖率、气温舒适度、房价收入比、人均预期寿命、大专以上人口比例等众多指标优势明显,未来宜居水平的提升重点在千人小学数、人均住房面积、人均道路面积等方面。


——海口:住有所适与和谐共享的“四宜三养”之城。“海岛风情都市”海口在在2014年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三位。从2010年要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游”最精最美省会城市,到2012年提出要建设“美丽风光养眼,良好生态养身,幸福感受养心”最佳人居地,注重城市综合质量和文化品格、积极凸显宜居价值和幸福终极追求是海口城市品位魅力的关键所在。优良的环境成为海口排名靠前的主要原因,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追踪的7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经常排名第一。未来城市宜居竞争力的提升方向,应该重点考虑千人小学数、万人医生数等宜居社会指标。


——厦门:温馨浪漫与恬淡休闲的海上花园名城。“海上明珠”厦门在2014年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四位,其最佳的人居环境源于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环境的优良、城市管理的人性以及人与自然或人与人的和谐。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自然环境美誉,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水平一等城市、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等生活品质奖项,使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城市处处整洁悠闲、明亮漂亮、舒适怡人。在具体指标上,气温舒适度、空气质量、绿化覆盖率、大专以上人口比例、房价收入比等表现优异,千人小学数、万人拥有医生数和排水管道密度等指标表现一般。


——深圳:人居为先与兼容并包的创智创新标杆。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在2014年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五位。注重“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并将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深圳人居环境不断迈向更高起点和“深圳质量”跃升跨越历史的重要经验。坚持以人为本,在环保、生态、大气、水质、绿化、交通多方面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注重兼容并包,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创建,追求“深圳质量”、“设计之都”、“钢琴之城”、“科技之城”美誉。在具体指标上,气温舒适度、大专以上人口比例、房价收入比、空气质量等存在较大优势,千人小学数、万人餐饮购物场所等指标亟需进一步提升。


——三亚:空气优质与休闲度假的滨海旅游胜地。“东夏威夷”三亚在2014年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六位。三亚是中国最南部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全国最长寿地区(平均寿命80岁),位居中国四大一线旅游城市“三威杭厦”之首。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龙头地位,三亚正逐步成长为世界级的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成为愿意享受生活和放松心情的人士之选。空气质量、房价收入比、人均预期寿命等指标表现优异,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绿化覆盖率、人均道路面积等指标尚需较大提高。


——舟山:群岛风光与山海佛国的现代宜居新区。“祖国渔都”舟山2014年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七位。蓝天、碧海、绿岛、金沙、白浪是舟山生态环境的主色调。以海、渔、城、岛、港、航、商为特色,集海岛风光、海洋文化和佛教文化于一体是独具风采所在。历史悠久的海岛风情、普陀观音两座佛教名山成就了舟山的宜居美名。在具体指标上,排水管道密度、气温舒适度、空气质量、房价收入比、人均预期寿命等在2014年竞争力排名中具有比较优势,但千人小学数、人均住房面积和每万人拥有医生数等指标有待强化提升。


——无锡: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交相辉映的宜居乐园。太湖明珠无锡在2014年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八。“太湖佳绝处,运河水弄堂,灵山吉祥地,百年工商城”是对“太湖明珠魅力无锡”的形象解读。无锡风景绝美秀丽,历史千年悠长,具有丰富而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厚重而悠长的历史文化,同时政府又将城市定位于“生态宜居”、致力于打造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这是城市魅力的集中体现和无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课题组特意选取排水管道密度这一关键指标上,无锡排名仅次于香港,居内地城市首位。未来需要在人均道路面积、千人小学数、房价收入比、万人医生数等指标上进行改善。


——杭州:悠久历史与现代产业完美融合的生活品质之都。“忆江南,最是亿杭州”,国内宜居名城杭州在2014年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国第九。杭州以“品质生活之城”为生活和城市特色文化诉求,注重传统市井街巷历史文化的挖掘与适应性改造,充分立足自身所处区域的“钱塘繁华”和“休闲雅致”外部文化认识,以此带动了城市宜居竞争力和休闲经济的崛起。需要指出的是杭州房价收入比指数相对较高,高房价与高收入的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对匹配;重点关注提升的指标是人均道路面积、排水管道密度等基础设施指标。


——苏州:粉墙黛瓦与都市生活刚柔并济的江南名城。苏州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在2014年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中排名10位,指数为0.744。在人口素质、基础设施维度上表现较好,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千人小学数、房价收入比、每万人餐饮购物场所等指标上的表现。


六、提升建议


1、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需要

以百姓需要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人的需要”是宜居城市能否真正宜居的关键环节。将百姓的百姓住有所适和行有所畅,作为宜居城市的核心内容,将民众幸福感的提升作为城乡建设的目标和出发点,将百姓生活的和谐安康和居有所安作为城市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将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作为民众居住自然环境舒适怡人的重要内容。尤为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宜居城市间的一个关键点就是从所在城市居民对住房、生活物质空间、生活品质这些关注的重点出发,将住房建设作为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多元构建住房保障,实现住有所居。

将人文关注和精神关爱作为市民宜居幸福的强大软动力。要将社会关爱心和责任感的提升作为塑造城市文明的坚实基础,给城市的发展注入的历久弥新的人文情怀,也使得城市居民因此倍感住在城市是一种幸福和荣耀。提升居民在物质富裕基础上的精神品位,让居民在帮助别人中得到快乐得到满足,形成一种社会各界互帮互助、发展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2、加快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绿色化转型

创新推进生态友好型的绿色化发展。坚持推进“零资源浪费政策”、“零尾气排放战略”和“城市蓄水战略”,最大限度减少浪费和资源消耗。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以BRT、地铁的重点发展和公共交通快捷、便利和舒适化的改造,确保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和主体地位,使得城市公共交通免于堵车和塞车的“恐惧”。政府积极实施“标记所有的水”战略和海绵城市方略,大量建设湿地,利用其过滤废水、蓄水和净水功能解决公园浇灌等缺水难题。大力支持研发绿色技术的企业参与尾气排放降低和节水蓄水设施兴建,形成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机制。

重点推进环境优质生态健康。将绿色发展低碳增长作为城市宜居品牌建设的主手段。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城市发展理念,推进河流综合整治,加强污染监控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的治污建设,实现重点污染源实时在线监控和垃圾的高水平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以生态保护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城市绿化建设,以环保项目、科技项目建设为抓手,推进城市清洁建设和节能减排。


3、推进城市紧凑型发展

创新规划理念,优化城市内部功能布局。紧凑型城市是城市集约发展的重要体现。只有城市通过紧凑型布局实现了人口、产业的集聚发展,传统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问题才不会出现。从这一认识出发,宜居城市建设要明确提出要支持社区容纳中高密度居住区,形成中高密度的城市居住单元,以降低居民就业和居住的通勤长度和通勤时间,使得既有公交系统和商业、学校、医院等社区服务设施可以高效利用,既降低了成本,又实现了城市的低碳发展和组团发展。

创新交通体系,改进通勤效率。在紧凑型城市内部,鼓励步行、自行车、公交系统,而限制私人汽车的发展,进一步缩短城市可拓展的空间半径,形成更为紧凑的城市格局。合理调整城市功能空间规划,减少市民工作与生活空间的过度隔离,在严重拥堵的特大型城市及中心城市规划建设若干副中心,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以BRT、地铁的重点发展和公共交通快捷、便利的改造,适度降低公共交通出行成本、增强公共交通使用的舒适性,确保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和主体地位,使得城市公共交通免于堵车和塞车的“恐惧”。此外,适度限制私家汽车使用频率和范围,降低交通总流量。


4、坚持依法推进,注重制度保障

坚持“多规合一”支撑宜居建设。坚持“环境宜居与欧美先进国家相媲美”作为奋斗目标,全方位推动宜居城乡建设。对标国际国内宜居标杆城市,通过在“规划先行”上的“领悟高端思维,接受科学熏陶”以及总体性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多规合一,一方面构筑宜居城市建设的持续“外脑”支持和国际一流的智库,另一方面推动先进经验、创新探索的率先落地。

依法推进制度保障宜居城市建设。从立法到监督、从政府到企业、从技术支撑到财政扶持,制度保障始终是推进宜居建设的重要保障。要通过法律法规则刚性约束确立城市产业布局、污染治理和排放、旅游发展及岸线保护等方面的机制保障,要通过系列纲领性文件,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工作重点、重点工程及职责分工、实施进度和监督考核等内容加以明确,生态绿化、生态环保、生态修复等绿色GDP指标被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附  录


一、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

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无法使人们安居的城市,其发展必将是不可持续的。理想的城市应该是能使人们享受高品质生活的地方,在这里,鸟儿在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间飞翔,鱼儿在清澈的河流和湖泊中游动,老人在宜人的气候、清新的空气中散步,儿童在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的社区中嬉戏,便捷搞笑的公共交通系统联通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求职者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人们普遍受到良好教育,享用着安全、营养、美味的食物,拥有健康的体魄,偶有病痛也能及时得到良好的医治,城市政府努力用心经营者城市,以人们的幸福生活为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使得人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2014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前200名城市




课题组长:倪鹏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执   笔:李光全,青岛行政学院管理学部副教授

       王雨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

       李 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倪鹏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