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城市化Urbanized」上 「充满疑问的城市化」

发布时间:2019-01-29 17:04:00

 九九 & 八十一 第九次奇遇

 

「城市化 Urbanized」讨论了城市规划和设计,这一部是设计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分别是「传奇字体 Helvetica 」和「设计面面观 Objectified」。前两部不学设计的小伙伴们可能看的有点摸不着头脑,而「城市化」却和我们每天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里面的案例也都非常切实,到2050年75%以上的世界人口会居住在城市,而中国的城市人口也飞速增长到8.13亿,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将生活在城市,而这部片也是大家了解城市化的一剂速成丸。

这部记录片用最朴素的语言,最贴近生活的案例讨论了在城市化进程中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例举了从印度孟买,美国纽约,中国北京到南非开普敦等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城市面临的种种问题,不管你离建筑和城市学科有多远都能看懂这部片 

00

谁设计了城市?

无论是现代城市还是几千年前的城市,城市的功能依然没有改变。人群因为城市提供的物质流通和贸易机会而聚集,而人群的壮大使城市得以扩张和生存,越大的城市也将吸引越多寻找机会的人群聚集。 

阿曼达柏登曾担任纽约市城市规划局局长和城市规划委员会主席。纽约时报曾写过:「不论是来回走遍纽约皇后区368个街区来查看哪个街区适合容纳12层高的建筑群,或者是在办公室测量着自己办公桌的尺寸来摸索整个城市中公共座椅的大小应该多大最合适。这些身体力行的精神都让她给纽约留下了巨大的城市遗产,也决定了这座城市几十年间给每个生活在里面的人留下的印象。」

你可能觉得城市设计离你很远,但是只要走在街上,人行道的宽度,树木的高矮和种植的地点,公共设施的摆放位置,街上店铺的数量,每幢楼的高度和与道路的间距, 每一个细节其实都经过仔细的斟酌。

城市设计并不是某一个设计师的作品,城市的样貌是政府,居民代表,文物保护机构,建筑师,工程师,开发商们一起完成的一项巨形合作。

01

 
 

平民窟何去何从?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中过上了更便捷更舒适的生活。可是事实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吗?快速城市化的后面,矛盾也在慢慢升级,城市自身的价值被开发商和政府消费,为了让土地创造更多的价值,高级住宅和商场大量开发,而使得居住在城市中的贫穷的人们无处可去,平民窟也穿插在城市的缝隙中长开

孟买是印度经济发展最快的金融与商业中心,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的27层私宅就在平民窟的不远处,号称是世界第一豪宅: 

 

从这个繁华的市中心开车三十分钟,就能到达同样堪称世界第一的地方达拉维,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下面的黄色区域就是这个身处在繁华城市中的贫民窟。

 

一面是垃圾成堆,一面是绿草茵茵高楼林立,一面是破烂不堪的棚屋,一面是豪华别墅…在这里,收入大约每月100美元的贫困人群,与白领、 律师,以及身价过百万的老板彼此相安无事地做着邻居。在达拉维不到2平方公里的区域里,蜷缩着约70万人口。这里的空气弥漫着垃圾的恶臭味道,房子由金属、塑料、废旧木板等任何材料拼接,大多被分为上下两层,层高不超过1.5米。

 

 

然而这个贫民窟的人口依然在不断生长着。

虽然是贫民窟,达拉维却有自己的清真寺,学校,手工作坊,以及陶器厂,制衣厂,制革厂,以及完整的废品回收链条。根据媒体报道,达拉维大约有1.5万家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每年为孟买贡献的GDP就超过了6亿美元,并且创造了相当可观的工作机会。 

也就是因为城市本身提供的资源和工作机会,贫民窟里的人们依然不愿意离开,而没有保障的居住环境也让里面的人们饱受不卫生生活环境和传染病的痛苦。 

 

600个人一个厕所什么概念?想象以下一个厕所每天要接待这么多人的画面...

政府表示你们这么多人有一个厕所就够了...有人说那为什么不改进呢,因为政府再一次表示不能再给平民窟里多建厕所了,厕所多了贫民窟里的人会因为“环境变好了”越来越多,这也是减小贫民窟的一个方法...

 

那么贫民窟到底何去何从? 孟买2/3的人口生活在在缺少净水,缺电,卫生设施和其他基本服务的环境里,而政府为利益而推动毫无作为。真的只能用控制厕所数量那么粗暴的手段来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吗?元素事务所设计在智利圣地亚哥的救济房,给出了一份更人性也更暖心的答卷。

 

建筑师亚力山卓清晰的认识到,必须给城市化带来的新城市人口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才能让他们适应城市生活,否则过度而且无准备的城市化只会滋生更多的贫民窟。

在这个改造项目中,最重要的就是选址。建筑师知道,贫困人群之所以住在贫民窟也不愿离开是因为城市中心所提供的学校,交通和工作机会就算政府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建造了再好的住房,依然无法避免贫民窟在城市中死而复生。所以项目的难题就是如何在城市里为他们建造符合居住标准但又不超出预算的住宅。 

最终的解决方法是,有如不断压缩住宅大小来节约成本,不如先建造一半的房子这一半的房子内会有每个家庭最最基本的生活所需,而另一半则靠家庭自己去装修去填补。这样不但降低了成本,也更能鼓励这些家庭为提高生活环境而努力工作赚钱

 

在建房的途中,元素事务所也是最大限度的去了解居民们真正的需求,因为「你没有住过贫民窟,你无法理解对他们来说什么更重要」。当预算只能允许只装热水器或是浴缸的时候,大多数人理所当然的认为当然热水器更重要。可是事实却相反,当询问居民的时候,100%的居民选择了浴缸而不是热水器。因为在贫民窟里面,洗澡意味着就是在室外挂一桶水冲下来,而现在一个浴缸能给他们带来一个以前从没有的私人空间,而且他们也没能力负担烧热水的煤气费,所以热水器在这时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最后,每一户人家都得到了一个浴缸,而热水器则需要他们以后自己赚钱来购买。

 

解决贫民窟问题不能只是一味的将它抹平或是压制,而是需要在城市中把他们的需求也照顾到,与此同时还能激励贫困人口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脱贫。对保障房价值的评估不应该是预算的多少,房屋面积的大小,而应该是保障房给这群人在城市中提供的未来保障和个人增值才是最宝贵的。

02
 
 

城市的交通不该只剩下堵车 

城市化接下来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是「花园城市运动」,最受其影响的城市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法国巴黎: 

花园城市的主要概念是用绿化带和城市花园在同心圆的基础上来分割城市功能区域。

笔直而宽敞的林荫大道,宏伟的历史建筑和宽大的广场是「花园城市」最典型的标志,而后更年轻的城市比如美国很多城市更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非常几何化和对称性的城市蓝图,比如纽约的中央公园和周围棋盘式的建筑排列:

相比古老城市自由发展的城市肌理,现代城市被规划的非常极简,理性而有序,把城市里的各个功能分别的清清楚楚。

这样简单,笔直,干净而又有序的设计真的就是一个城市更好的归宿吗?为了把行人和车流分开,我们在城市里建造高架和高速,表面上看起来车辆就能更快的在城市内穿梭,而人车分离看似也能大大提高安全性。但是,当越来越多的高架和高速被规划,想象一下医院,学校,超市,餐厅,家分别相隔了几个高架桥,人们就很难步行到达任何地方,当每个人每一次出行都需要开车时,严重的交通阻塞随之产生

 

巴西利亚城是现代城市规划的终极体现,巴西为了加快内陆的开发,因此将当时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巴西利亚是全世界最大的20世纪以后建成的城市

但是这个城市在外界的评价褒贬不一,城市内大胆设计的建筑物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让这个城市快速成名,而后巴西利亚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但是生活在里面的市民们却感受到了很多不便。巴西利亚从飞机上俯瞰下来,是这样子的:

但是当尺度缩小到一个人的时候,城市里笔直的公路,功能鲜明的分区,仿佛就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美好了为了好看的规划蓝图而把区与区之间用大片的绿化隔开,道路笔直而宽敞,功能区分区清晰,而公共交通缺乏。这导致很少地方能通过步行到达,每一次出行都必须依赖汽车,随之而来的堵塞使得出门变成了非常不方便的事情。

 

那是不是现代城市规划就是一个败笔呢?也不完全是,现代城市中那些受欢迎的又直又宽的元素和后来汽车的普及确实给城市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如何减少私家车出行率并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变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一次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范本城市是波哥大。他是哥伦比亚的首都和昆迪纳马卡省的省会。

波哥大是哥伦比亚这个发展中国家里最大的城市,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交通拥堵是很多城市的共同烦恼(心疼北上广深开车的小伙们一分钟)。而修建更多的立交桥,建造更宽的马路对这个问题建筑就是杯水车薪。一个立交桥每天可以分担10万辆次车流量,但是仅仅需要一年,就有那么多新车出现在路上这个时候立交桥只能在短时间内缓解交通,时间久了之后,堵车又会卷土重来。

限制城市内停车场数量,停车收费增高,车牌号限流,车辆入城费,更严格的交规等等这些政策都是针对城市内过量的车流。但是如果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治本的办法还是建造更好的公共交通,好到让开车的人出门不想开车。下面是在前市长推动下成立的新世纪公交系统:

这位市长也非常务实的说,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人买车并不是他们需要汽车作为代步工具,而是为了体现个人地位。而他们专门为了一个公交系统起名,也是为了提升公共交通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让更多的人从心里接受公交。

除了好听的名字,公交也要被给予足够的特权。专用的公交车道与普通汽车道用隔离带彻底隔开,让公交能快速的在城市内穿梭。

乘坐方法也要规范,买票,入站,上下口分开。这也一改大家对公交脏乱无秩序的印象。最重要的是,从前开车要花两小时到达的地方,乘坐公交只要一小时就能到,这么多好处也让更多人选择了乘坐公交通勤,大大缓解了堵车和交通污染。

然而改造还没有结束,除了高质量的公交,市长还修造了一条高规格的自行车路线。

这条自行车车道长24公里,连接了城市的贫民区和富人区。市长希望通过修建平整,美观,安全的自行车道鼓励每个人都多骑自行车,而美丽的自行车道同时也能让从前羞于骑自行车的人们感受到骑车地位的提升。比起更宽的车道先修建高规格的自行车道,让每个人感受到骑着30美元自行车的市民,和开着30000美元汽车的市民一样重要。

03

保留与重生 

高线是一条穿越了纽约曼哈顿西区的废弃铁路,曾经是美国工业社会时期最具活力的工业区: Meatpacking、West Chelsea 和 Clinton都可以看见高线铁路。如今后工业时代来临,铁路线早已停止使用,周边的工厂也面临转型。一度面临拆除命运的高线,在居民组织“Friend of High Line”的大力保护下得以保留,并由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JCFO)景观设计事务所操刀改造成「高线公园」。  

 

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曾经的工厂和铁路被荒废,多数的建筑会被直接拆除给新的城市建筑腾出空地。但是随着这些带着城市岁月的设施越来越多的消失,我们会发快速城市化中的城市们越来越像从同一家整容医院出来的网红们,就算坐了十几个小时飞机到达地球的另一边,降落以后好像很难通过城市的样貌分辨出城市的名字。铁路遗迹记录曼哈顿西工业区的兴衰烟云,已经成为城市文脉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规划者和民众们愿意保留这片带着城市印记的废墟。

铁路线的线性、畅通、如一条铁带轻盈地浮于高低错落的曼哈顿楼群中,由于悬于空中,高线拥有良好的景观,远望能望见河湍流的美景和夕阳中的自由女神像,俯首能见纽约的车水马龙、霓虹交错的街道。 其次,它拥有一种既成的、奇妙的生态系统,杂草丛生与铁轨之间,意境荒芜。 

建成后的高线公园大受好评,谁能想象在车水马龙的纽约曼哈顿区也有一个能漂浮在繁华之上,慢慢生活的一个乐园呢。 

在这个项目中,除了设计师们的鬼斧神工,社区大众的关注和支持才是高线公园得以问世的关键。再一次,无视实用性非黑即白的开发和拆除并不能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只有符合大众需求的城市化才是最友善最高效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