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心主任倪鹏飞:教育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发布时间:2015-10-29 10:07:18

专家学者认为中外合作办学不应成为主流

深圳应专注于本地高校的培植


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奋起直追,曾经的“短板”正在延伸。然而,与高速发展的深圳社会经济现状相比,与广大市民的殷切期望相比,深圳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与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深圳正在加快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启动筹建深圳应用技术大学,按计划推进一批特色学院尽快落地,掀起新一轮高等教育建设大潮。围绕此,本报推出“深圳高等教育如何大发展”系列报道,采访市内外的专家学者、大学校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网友代表,找寻深圳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差距,倾听他们的期望与心声,为深圳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建言献策。敬请垂注。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璇 韩文嘉


“深圳要在2020年努力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必须有几所一流大学来支撑,否则很难。”这是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日前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上发表演讲时提出的观点,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强烈共鸣与热议。今年也是南方科技大学建校3周年的日子,它的诞生和成长,寄托了许多人对深圳高等教育的期望。

深圳高等教育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形式多元、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最近,随着深圳筹建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以及深圳应用技术大学等一系列新举措的出台,标志着深圳将进入新一轮高等教育大发展。那么,深圳究竟需要多少所大学?记者分别采访了来自北京、香港、深圳等地的专家学者、政协委员、民间机构以及市民网友,专家认为,高等教育要多元化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不应成为主流。


深圳高等教育指数排30名外


今年,中国社科院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排行榜上,深圳首次超越香港,排名第一,引起众多关注。该书主编、中国社科院城市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深圳在综合经济竞争力上表现突出,而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指数仅在全国排30名开外,显然与其经济竞争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可能会成为制约深圳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倪鹏飞认为,教育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其中高等教育是建基城市居民的高端素质、知识和能力,同时是作为平台、载体和容器,具有促进吸引科技人才、培养高端人才和促进人才创新的功能,因此,高等教育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和支柱,如果将城市比作人,高等教育就是城市的智商,其水平最终决定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所能达到最高高度。“可以这样判断,深圳的智商不是最高的,发展的天花板和潜在水平相对其他城市比较低。毫不危言耸听地说,深圳发展不仅面临高等教育瓶颈,而且更面临发展的天花板。”

“深圳有哪些大学呢?说实在的,我能想起来的只有深圳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教育编辑部经理于克凌说,“你问我广州有哪些大学,我开口就可以说出中山、暨南、外语外贸、华南师大等一连串名字。香港面积及人口皆不及深圳,政府资助的正规大学就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等8所,还有私立树仁大学、香港公开大学,还有若干所可以授予学士学位课程的‘专上学院’,如珠海学院、恒生管理学院等。放眼国内外的城市,大巴黎地区的公立综合性大学有16所,另外还有实力更强的巴黎理工大学、巴黎高等商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巴黎国家行政学院等;北京正规的大学有近百所。”

于克凌认为,深圳在经济规模上,或许已经可以与“北上广”比肩,香港人也常常觉得深圳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很快就赶上香港了。但就高等教育而言,深圳的大学在数量上、质量上的差距还很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深圳高等教育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


近年来深圳高等教育奋起直追,进入了深化改革、迅猛发展的新阶段,曾经的“短板”正在延伸。陈十一认为,深圳的高等教育目前正在崛起,除了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本科院校,还规划了多所特色学院。“最近几年,深圳高等教育有后来居上的感觉。”

深圳市政协委员朱克恒也对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抱有信心。他认为,深圳的高等教育虽然没有像经济那样突飞猛进,但仍处于一个健康发展的状态。深圳大学近年来在生源质量、科研水平等方面均有稳步提高,其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力也并不逊于其他高校。

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认为,深圳高等教育还处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从开始只有深大、深职院,现在有中外合作办学等各种形式,种类形式非常丰富。但深圳高等教育目前的发展水平总体上说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特别与深圳实行创新驱动战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相符,因为创新驱动和高新技术产业都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的人才来支撑,这类人才特别需要大学培养,更需要深圳本地自己培养人才。

“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比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甚至基础教育都要慢,需要长期积累。”李清泉说,大学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发展高等教育,深圳一直在探索,不遗余力。”最近除了在中外合作办学、加快引进国内著名高校来深办分校方面下功夫,还打算依托深大建设深圳应用技术大学。“首先深圳将依托深大建设深圳应用技术学院,明年开始招生,预计招1000人左右。待时机成熟后,则独立成为综合性大学——深圳应用技术大学,该大学起点为二本,未来招生规模为2万人左右。目前该大学校园选址在坪山,计划明年动工,2018年投入使用。而随着明年深大应用技术学院开始招生,深大其他学院与专业将全部进入一本招生。”李清泉认为,这些项目落地后,深圳高等教育将呈现崭新的发展面貌。


未来20年深圳至少要有一两所全球100名之内高校


那么,深圳究竟需要几所大学?

倪鹏飞认为,以深圳未来定位和全球发展趋势,未来20年深圳至少有一两所全球排名在100名之内综合或理工类的高校,拥有10所以上的具有国家竞争力人文、理工、艺术、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

深圳必须有一两所引人瞩目的世界名校,是不少学者的共识。“要成为区域性或国际性的经济中心,除有完善的制度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有一所或多所知名的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著名学者丁学良也表示。

李清泉认为,深圳需要8至10所学科丰富、招生规模万人以上的大学;近期大学生的规模应尽快达到20万至30万人。这样才能既满足当地学生的高等教育需要、同时吸引外地优秀学生来深圳学习。

一些民间研究人士更是给出了精确数字。

总部位于深圳的“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调查指出,以全国平均高校数量以及经济总量的比例计算,平均每558亿元GDP支撑1所本科院校,结合深圳的经济规模和高校数量,深圳目前至少还需要增加18所本科高校。


高等教育要多元化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不应成为主流


如何发展深圳高等教育,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也纷纷建言。

“基础教育要统一标准,高等教育则要多元化,原因是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需要。”李清泉认为,深圳既要有综合性大学,也要有专科型大学;既要有研究型大学,也要有应用型大学;既要有中外合作型的大学,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大学,这样才能构成多元化的体系。“现在已经有这样的布局,但真正建成这样的体系还有相当长的时间。”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中外合作办学热,李清泉提出:“中外合作办学不应成为主流。”他说,通过开放促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必由之路。比如可以尝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外先进资源和理念,寻求突破,促进学校内部以及国家层面的改革。“但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的新生事物,既要大力支持,也要理性、冷静地看待,比如其定的目标是否能达到、何时到达、‘知行’是否合一等等。我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只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补充,不能成为主流。”

朱克恒也认为,引进外地名校的做法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提升,但高等教育毕竟不能速成,外来的学校在办学主体、师资力量上都有诸多限制,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与其花大力气引进名校增加高校数量,不如专注于深圳本地高校的培植。”

同时,与其关注新建大学数量,不如关注现有大学的质量。朱克恒认为,高等教育是“文火煲粥”,不能急于求成。“比如在一河之隔,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在短期内迅速成长,值得借鉴,但也必须看到,香港拥有地缘优势,在办学体制上也与内地不同,其成功模式难以轻易复制。”

于克凌表示,深圳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应该要兼顾:一是质量与数量的平衡。学校可以多办,但办学的水平应在广东省内或者内地居于领先。二是学术研究与社会需要的平衡。要保证大学的学术研究,同时,也要提倡大学开办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三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平衡。二者为互补关系,而非矛盾。“我真诚地希望,某天,当有人问起深圳有什么大学时,我至少会随口说出四五家。”


相关链接

深圳现有高校单位11个


深圳现有高校单位11个,在校生14.5万人。其中,本科以上独立设置全日制高校3所: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职院校3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城内引进高校3所: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全日制高校二级学院1所: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成人高校1所:深圳广播电视大学。

从当年创建深圳大学城,引进一流名校进驻深圳办研究生教育,到今天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建设特色学院,作为改革试验田的深圳从未放弃探索适合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2014年4月,市政府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员中心共建深圳国际太空科技学院;8月,市政府又与吉林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签署了合作举办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的合作备忘录。同样在9月,深圳市政府、清华大学与伯克利加州大学在深圳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创建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2014年8月,深圳市政府与莫斯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三方签署合作举办大学协议,标志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筹建工作进入了新阶段。这些均是深圳积极引进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个可喜成果。

目前,深圳正在加快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体系,启动筹建深圳应用技术大学,正加快引进国内著名高校来深办分校,按计划推进一批特色学院尽快落地。


记者手记


深圳高等教育普及化还有一段路要走

采访当中,有一位专家提出,一个城市有多少所大学,并不应该设立一个标准。的确,也没有这样的标准。深圳需要多少所大学,每个人心中的数量、标准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许多人肯定的:在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当中,大学,在保证教学与研究质量的前提下,应该多多益善。

从理论上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已经完成了大众化,但离普及化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文章中, 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 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 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 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 转向大众化。如果这个过渡成功, 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的前提下, 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 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按这一标准,北京、上海、武汉、广州这些高等院校密集的城市可以说是接近或者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而深圳,离高等教育普及化,还有一段路要走。

开办大学,不仅能带动当地的相关经济发展,而且对整个城市的市民素质、文化氛围,都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深圳市对发展高等教育形成统一共识,随着一个个振奋人心的高校项目实施,相信在将来的一天,深圳的高等教育能像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一样,屹立于中国高校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