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大咖”齐聚广州,论道未来全球城市,专家建议:促进大湾区内外城市间互联互通

发布时间:2019-06-24 11:52:00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城市全球连接和依存日益紧密,全球城市已成为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城市间创新要素不断跨界融合、颠覆替代,不断催生新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社会生产组织体系,传统的城市评价理论和方法如何作出科学的调适,成为全球城市科学研究的崭新课题。

    6月21日,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办、世界大都市协会协办的“2019广州:全球城市评价研究”学术会议在广州举办,来自国内外城市权威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全球城市核心发展理念和未来趋势。不少专家建言,广州国际大都市建设,应充分发挥广州的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为中国城市发展及全球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创新引领城市未来发展

    “当今世界城市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主流因素,解决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现已是我们面临的前沿课题。”世界大都市协会对外关系部部长艾格尼丝·毕卡德说,全球各国都存在一些最为紧迫的任务,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还是可持续发展以及应对其他紧急的挑战,都需要在城市范围和框架下来寻求解决方案,才能增强抵御困难和危机处理能力。

    “创新将是我们解决面临问题的关键。”艾格尼丝·毕卡德认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变化,并不断在发展和演变。在很多时候,如果采用传统治理的办法不太适合当下所面对或者是今后会遭遇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更加合理的城市治理方法,才能更好地提升市民生活水平,进而推动城市的开拓发展。”

    这和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副主任本·德拉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创新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提高全球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对于全球城市的发展而言,制定成功的城市和区域策略、了解全球创新地理、汇聚创新资源至关重要。

    世界的发展正处于全球化的进程中,而全球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并将一直持续进行。“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各种地理的因素不断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它也是一种经济发展的过程。”本·德拉德说,要推动城市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必须要有能够促进全球化的赋能过程,这种赋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硬件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是软件的基础设施。

    “其中,硬件基础设施能够推动城市的定位,如交通、道路、机场、网络、电缆连接等,但同时也要关注软的基础设施,包括商贸的发展环境,营商的制度环境以及法律等各方面的环境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本·德拉德说。

    “显而易见,所有城市的经济发展都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基础设施,在此过程中,实际上是需要能够赋能的基础设施,这也越来越多地激发和促进了创新。”在本·德拉德看来,城市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创新的需求,加上城市之间的竞争和互动,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

    制度势能是大湾区独有优势

    城市创新发展的资源往往集中在特定的区域,由此形成的城市群带来的集聚效应,则释放了区域内城市的发展潜力。

    “与全球其他城市群或湾区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是市场的结果。事实上我们提出建设湾区之前,这个湾区基本上是已经存在了,这是它最大的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说,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市场“无形的手”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先进的产业体系,这也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所在。

    倪鹏飞表示,越是在边界地区,制度优势带来的红利就越容易形成经济高地。“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港澳尤其是香港在过去与全球有非常广泛的联系,能带动整个湾区与全球的联系,领先的位置能够转化成区域发展的优势。”

    “制度势能是粤港澳大湾区独一无二的优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举例说,制度势能释放1.0版本表现为港澳与深圳、东莞等城市的“前店后厂”模式。制度势能释放2.0版本则为自贸区释放,广州、深圳、珠海以自贸区与港澳对接,促进高端要素自由流动。在他看来,大湾区内城市联系仍有待加强,借助空间邻近的优势,需要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来实现大湾区的发展飞跃。在大湾区内,未来应保持各自的制度特征,但在空间上应相互渗透,使制度势能在更广阔的区域内释放。

    王世福建议,通过空间响应来释放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势能。一是突破自然边界,加强两岸联系。以高速公路网为基础,继续加强环珠江口交通、跨海交通建设。二是利用边境界限,拓展空间纵深。三是开展“飞地”合作,势能散点释放,参考“无水港”“自贸区”等特殊“飞地”政策区的经验,建立各类内部运行港澳制度、生活习惯的“离岛”或“飞地”。

    澳门城市大学澳门“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则表示,大湾区城市存在两种制度、三种法律、三种关税以及三种货币。“这些不对等不仅仅是一种障碍和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机遇和优势,能够让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整体向外界提供更多种选择。由于制度的区别,可以增强大湾区的吸引力。”周平说。

    广州在城市发展进程中

    要弹“双重奏”

    广州拥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而且城市原点从未偏离,老中轴线依然清晰。与此同时,广州也富有活力,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焕发生机而且方兴未艾,在全球城市体系的排名持续上升,是具有标志意义的城市研究样本。

    针对广州全球城市建设,与会专家良策颇多。“通过分析全球创新地理格局可以发现,绝大部分世界经济创新仅源自极少数全球城市,这些城市往往处于大规模的特大城市区域。”因此,本·德拉德建议,广州、香港、深圳等城市可通过进一步推进大湾区创新体系区域一体化以及开展工业科学合作挖掘更大的潜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全球创新竞争力。

    基于全球城市体系及可能的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刘云中提出,广州要发挥自身在创新方面的优势,让创新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国际人才良性流动的机遇,包括通过产业建立密切又复杂的联系,形成全球、港澳和广东等不同区域之间人才的良性流动。

    科尔尼咨询公司高级项目经理周鹏远围绕国际城市打造建议,未来广州应强化商业活动水平,打造领先的商贸枢纽;提升广州在文化、信息交流和国际交往领域软实力。“城市里面核心的问题就是能不能给人带来最核心的幸福感。”他认为,高质量发展中要关注人的高质量发展,打造“以市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人力资本,提升市民的个人幸福水平。

    “广州历史悠久,但真正现代化、城市化的建设也就是40年,正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认为,广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要弹“双重奏”,一方面要补现代化、城市化的历史短板和欠账,另一方面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人的现代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在张跃国看来,广州在商业持久发展中积淀了谦和低调、务实实干的品格,一向给人的印象是平民化的城市,这是传统,也是优势,同时要防止传统固化、优势劣化、城市平庸化。“在这样的挑战面前,广州推动变革的胆略需要强化,城市战略想象力需要拓展。”

    广州的全球“显示度”

机构与类别 2018年排名 意义
GaWC 世界城市分级 Alpha(27) 在“世界一线”城市序列持续晋级
科尔尼 全球城市指数 71

    保持内地城市

    第三位

全球潜力城市指数 59 两年上升19位
普华永道 机遇之城 4 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功能强大
Z/Yen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28-19

    入选两年内

    上升18位

  ■声音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张跃国:

    不管是规模扩张还是内涵提升,广州城市的发展都还在路上,广州仍是“发展中的城市”,正处在朝气蓬勃的阶段。奋斗的城市永远年轻,进取的城市永葆青春。但是在发展进程中,应该强化推动变革的胆略,以及拓展城市战略想象力,来防止城市的“平庸化”。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科技资源的网络化布局和科技创新的开放式合作将成为主流,创新力已成为改变全球城市格局与城市形态的力量。在此过程中,只有了解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这三个变量,才能判断城市未来的趋势。而过去几十年,我们对“快变量”(经济要素、投资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等)的重视程度远高于“慢变量”(文化、教育、制度、社会文明等),但在未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慢变量”的作用更为重要。因此,要善于审时度势,处理好“慢变量”与“快变量”之间的矛盾,把握好城市发展的精髓。具体而言,推动广州焕发老城市新活力,要围绕增强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在提升综合城市功能上出新出彩;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强市,在增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上出新出彩;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服务业强市,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出新出彩;围绕打造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出新出彩。

    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副主任本∙德拉德:

    如今,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而专利的申请情况以及科研的发表情况,可以帮助我们去观察一个城市的创新程度,并且也能让大家了解到创新是什么样的创新以及是一种发展到什么水平的创新。而创新是高度地理集中的,全世界发表的专利和科研的产出集中在少数地区,而通过分析全球创新地理格局,也能发现绝大部分世界经济创新仅源自极少数全球城市,这些城市往往处于大规模的特大城市区域。在大湾区的视角下,广州、香港和深圳均位居世界城市前列,如果通过进一步推进大湾区创新体系区域一体化以及开展工业科学合作,便可挖掘出更大的潜力。

    因此,当我们谈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时候不能仅仅考虑广州、深圳、香港这三个城市,还要考虑整个大湾区里其他重要的、有潜力的城市,要进一步强调关键聚集区之间的互补性,关注基础设施和交通领域的发展,促进大湾区各主要中心地区互联互通,从而释放大湾区的城市群潜力,促进更大范围内所能够产生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其在全球创新区域中的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

    提升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是城市也是全球国家实现物竞天择与可持续发展的命题。拥有可持续竞争力的理想城市在充分利用现有要素获取当前发展优势和增长的同时,能吸引和积累形成城市未来发展优势和影响城市长期增长的要素的能力,更能够确保当前和未来持续有效地创造财富,形成具有为世代居民提供更多福利的能力的城市。具体就是,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创业至上的宜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交流便捷的信息城市及开放多元的文化城市。

    广州在朝着理想城市迈进的过程中,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首先,从宜居来看,广州在软实力方面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秩序表现比较突出,在硬实力方面的衣食住行也很成熟。其次,广州的营商环境尤其是政府服务排在全国前列。在文化上,广州在保持多元化开放性的同时,又保持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同时,社会和谐包容友好,但外来人口在子女教育、就业创业以及医疗健康等方面怎样能拥有与当地人均等的机会,仍须进一步完善改进。总而言之,在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扮演的最主要角色是综合服务平台,能够提供各方面的综合服务尤其是高端服务,也是各种市场主要驻扎的一个基地。

    英国牛津经济研究院全球城市研究主任理查德∙赫特:

    在未来全球经济的增长中,城市区域凭借其高端生产力形成更高的吸引力,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相对其他地区来说城市增长的速度要高于非城市的区域。通过观察世界其他区域的城市,对比GDP增速的情况,可以分析得到,促进世界领先城市的成功因素和GDP增速主要来自生产力的提升,而这些生产力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相比于旧金山湾区,虽然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GDP是旧金山湾区的2倍,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人口却是旧金山湾区人口的10倍,因此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提升生产力,并在整个大湾区内打造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仍需要加大投资,不断创新以及提升教育水平,同时一定要不断朝外看,一定要更加开放。大湾区内的广州、深圳和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要通力合作,才能够带来更大的影响力。可以预测,到了2035年以GDP来衡量的全球十大城市的排名中,广州、深圳可能会取代波士顿、华盛顿,跻身全球城市排名十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刘云中:

    全球城市体系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城市所承担的功能、城市的规模和城市的空间分布不同。具体而言,全球城市在世界中地位及作用要从三个层面分析:从超长期来看,城市在世界上的地位由其所属的文明所决定,城市在其所属文明中的地位由其政治和经济实力所决定;从中期来看,城市要在全球商品链(GCC)和全球价值链(GVC)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城市在全球连接度的基础设施水平;从中短期来看,城市要重视竞争,更要强调合作和双赢,明确基于专业分工的差异化定位。通过对全球城市发展的系统性研究分析,全球城市的共性发展路径为:区位驱动——开放市场驱动——生产力驱动——资本驱动——多样性和创新驱动。全球城市不只是工作、全球联系和竞争的地方,也要成为幸福家园。

    广州是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广州建设全球城市,一要发挥创新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功能服务和资源、众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让创新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二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国际人才良性流动的机遇,在一些体制机制上先行先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晓玲:

    我们进入了快速变化的世界,全球也受到了资源和技术水平影响而发展迅速。未来的竞争是由短板所决定的,短板将决定我们最终能够达到的水平。通过技术革命或者是信息革命,所有的技术形式都会出现变化。对于全球一体化和城市一体化而言,这都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城市和农村的格局会发生变化,新的区域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也会随之变化。在变动中,全球资源的使用和能源供应会出现紧缺状态,在这时,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么就是相互依存,要么就是互相独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全球城市的聚集形成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已初见端倪。因此,可以用一个动态可持续发展来揭示城市新的定义或者是新的概念。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该是联结的、多层面的,而且要以资源环境保护为中心,以人为中心,包括政体、资本、市民、自然资源的四种力量都应该联结在这其中。

 

    撰文:周甫琦 黄心怡 摄影:梁文祥 编辑统筹:甘韵矶